王元化非常著名的作品《文心雕龙创作论》,出版于(王元化和张可一起度过了艰难的生活)

2022-11-19 18:49:57 0

王元化非常著名的作品《文心雕龙创作论》,出版于(王元化和张可一起度过了艰难的生活)

“他12岁成为一名下井挑煤的煤矿工人,1987年承包跃进煤矿,2004年因年龄原因没再继续经营跃进煤矿,69岁被村民选为村小组长。他捐资助学,捐资建设希望小学,至今是泸西县私人捐资教育教学最多的人。他收藏花梨木落地屏木雕《清明上河图》、圆柱木雕《上下五千年》、落地屏木雕《白鸟朝凤》获得由中国世界纪录协会颁发的世界纪录证书和世界之最证书。”

他就是王元华,今年75岁他曾经是全县耀眼的明星——农民企业家,从布衣到煤矿老板,他洗尽铅华,苦尽甘来,真心实意对待每一个人,用平常心来处理每一件事,赢得很多煤矿老板的尊敬,煤矿工人的爱戴。如今,功成名就的他已经“退休”,仍保持着坦坦荡荡做人的心,专心致志的为他的家乡——秧田坝村做事,发挥他的余热。

乌海淘金 苦尽甘来

王元华出生在命运多舛的家庭,由于他家庭成分高,他得不到应有的文化教育,小小年纪还替人家当了两年的放牛娃得不到一分工钱。他为了养活家庭,未满13岁的他就“改行”下井挑煤,从凌晨6点下井到晚上10点收工,他没有鞋子穿,光着双脚,顶住各种艰难困苦,全天至少要挑90担沉甸甸的煤块。在艰苦的生产生活锻炼中,王元华脱颖而出,逐渐成长为一位优秀的采煤工人。

50年代末至60年代,村社、生产队兴起开办集体煤矿。王元华带领秧田坝村村民为秧田坝村生产队开煤窑挖煤,一直到了70年代末,他为当地生产队发展和百姓生活提升做出了贡献。同时,在10多年的开窑采煤中,他积累了丰富技术和管理经验,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知道哪里有煤矿、哪里的煤矿床埋藏有多深,并且,他只要抓一把煤粉在耳边信手一捏,便能准确判断出该煤的品质。

1979年,党中央作出《关于地主、富农分子摘掉帽问题和地、富子女成分问题的决定》,当年错划的“地富反坏分子”一律摘掉帽子并给予人民公社社员的待遇,像王元华这样“地主、富农子女”恢复了公社社员的“本人成分”,他才有了“社员”的身份。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提出要让一部分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先富起来。80年代初,他积极响应号召并承包秧田坝村秀水凹煤矿,在合伙人撤出资金的情况下,他借钱投资,1984年就实现了盈利。

1986年,建矿于 1968年的国营中型煤矿——红河州跃进煤矿长期管理不善,亏损严重,每年红河州政府补贴进五六十万元的资金,也不见效益。于是,红河州政府把煤矿移交给泸西县进行处置。县煤炭公司的一位负责人以及一些私人老板尝试经营都没有取得成功,州、县两级政府经过认真研究考虑由王元华租凭经营。

王元华得益于从秀水凹私营煤矿迅速积累起来的雄厚资金和丰富的煤矿管理经验。他于1987年5月租凭经营,经营时间为10年,他先是投资数百万元对跃进煤矿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接着精简机构,规范管理,使其原煤、焦煤产量不断上升,第一年就实现扭亏为盈,并向国家缴纳20多万元的税款。到1995年,王元华便着手于该煤矿的工作移交,打算将这个实现盈利的红火企业交还给政府。

1995年,泸西县政府经过三轮洽谈,鉴于王元华经营管理煤矿有方,决定将跃进煤矿的全面开采经营所有权作价135万元,一次性有偿转让给他,王元华接收了跃进煤矿,“布衣出生”的王元华变成了煤炭老板。

王元华并没有把自己当成坐享其成的老板,而是兢兢业业经营,当做一项事业,一项最值得的事来做。他经过多年的打拼,他获得了全国“乡煤之星”荣誉称号,“云南省优秀乡镇企业家”称号;“红河州优秀乡镇企业家”称号,泸西县人民政府授予他“优秀矿长”“有突出贡献优秀人才”称号。

一直到2004年,66岁的他因年龄原因没有再继续经营跃进煤矿。

捐资助学 帮贫扶困

王元华说:“我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不幸丧失了求学的机会,而今的年青人不应当再步自己的后尘。作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他有责任让后代子孙能够上学,读好书。”

1988年初,王元华刚接手泸西县跃进煤矿不久,煤矿还存在巨大资金缺口的他便向正在建设中的泸西县金马二中捐赠1.5万元资金,缓解了学校建设资金紧张的难题。1990年,他向正在筹建中的泸西县旧城镇中学捐助1.5万元,1994年,他又向该校捐资16万元,解决学校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1994年,他向正在建设中秧田坝自然村小学捐资4.2万元,1995年捐资1.5万元,1997年捐资3.5万元,1998年捐资2.1万元。1999年,他向泸西一中捐资4.6万元,2000年,他向刚成立的泸西县教育工作奖励协会捐资5000元;2003年,他又向秧田坝捐资4.5万元建教学楼和教师宿舍。

1996年,他为解决矿区职工子弟以及矿区周边村寨孩子因教育资源匮乏而日益面临着“上学难”的困境,他一次性投资81万元在矿区建起了一所希望小学——王元华希望小学,并出资对11名公派教师给予每月100元的生活补助,年底还发给年终奖,迄今补助教师达14余万元。除此之外,他还承担了学校多年来的水、电、煤等相关开支,付出达8万元。

2003年,泸西县委、县政府为解决本县高中教育资源紧缺的问题,开工建设“泸源中学”。泸西中学教学楼建成后,因建设资金短缺,学生宿舍建设项目在学校招生后仍无法启动。他得知这一情况后,于2004年捐资250多万元,在该校建盖了一幢建筑面积为32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800多名学生住宿的学生楼——王元华楼。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王元华携儿女和孙儿、孙女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向灾区捐款捐物,以帮助他们重建家园。2013年5月1日夜间,泸西县旧城镇突遭暴雨夹杂冰雹袭击。全镇烤烟、万寿菊、玉米等农经作物受灾严重,部分村民的房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秧田坝、黑舍、旧城三个村委会受灾最为严重,经统计核实,此次暴雨和冰雹灾害共造成全镇3000亩烤烟和1005亩果树绝收,导致500亩玉米、17亩万寿菊秧苗、10亩水稻秧苗受灾,15间房屋损毁。5月6日,王元华在相关人员的引领下来到了路洒村,亲自为7户受灾村民每户捐赠了1600元慰问金和1床毛毯,共计1.33万元,向村民们表达了自己的一番心意,希望村民们能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

2009年,由于群众拥戴,上级领导干部的信任和动员,他担任了秧田坝村村民小组长,那年他69岁。虽然王元华没有时间全部投身于村中的事务,但他却自己出钱,聘请了3人负责村中的事务管理,一同全心全意的投入到为家乡的建设发展中,带领群众致富本小康。近年来,群众兴起跳广场舞,他个人又出资买音箱,为群众买服装。

如今,这个村子和和睦睦,大家的日子也过得快乐而充实。

沉醉传统木雕文化 收藏三件大型木雕作品

一次而然的机会,他看到中国红木木雕艺术品精湛的雕刻图案,使他震惊中国文化的“美”,让他爱上了红木雕刻。

“退休”以后,王元华一头扎进红木堆中。他花费重金到东南亚各国四处采购,搜集难得一见的红木材料,斥资请来浙江、福建和云南剑川等地的木雕工艺师,在名贵木材上雕琢各色各样的图案。王元华有一段被他视若珍宝的花梨木材料,是他特意花费重金从非洲大陆买来的。这段最珍贵的红木材料长5米,直径2.2米,净重22.5吨,不算运费,仅他购买时的花费就达125万元。为了确保被雕刻在这段木材上的图案与其身价相匹配,他又花费近2万元资金,从北京故宫博物馆买来一幅绢本的《清明上河图》复制品,请来国内最高水平的雕刻师将其刻画在其上。

中国木雕工艺品艺术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那时就有了不少初具雏型的工艺品。到战国时期,木雕工艺由商代用于制陶工艺中的简单刻纹和雕花板的阴刻,发展到立体圆雕工艺。汉代动物木雕用整木雕制,将中国木雕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唐宋时期,木雕工艺日趋完美。明清木雕则是中国古典木雕艺术成熟的时代,雕刻技艺达到很高水平,作品十分丰富,除了动植物,还有人物等。

王元华说,他不识字,但是他非常沉醉木雕的“美”,每天看到这样的图案,他觉得他的收藏很值得。他耗时三年花去了1500万元,雕工师是陆续分批来的,分工明确,技艺精湛,采用镂空雕、浮雕、透雕等多种传统木雕工艺。三件大型木雕作品《清明上河图》、《上下五千年》、《百鸟朝凤》亮相,并获得由中国世界纪录协会颁发的世界纪录证书和世界之最证书。除这三件作品外,刚雕好的《百子图》、《荣华富贵》和《九龙图》三幅木雕也深得王元华喜爱。王元华说,《上下五千年》圆柱木雕周长6.2米、高4.76米,创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大花梨木圆柱木雕世界纪录;《百鸟朝凤》落地屏木雕长6.36米、高1.78米、厚0.16米,创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大的《百鸟朝凤》花梨木落地屏木雕世界纪录;《清明上河图》落地屏木雕长18.26米、高1.51米、厚0.12米,创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大的《清明上河图》花梨木落地屏木雕世界纪录。

现在,75岁的他沉醉在传统木雕文化中,并为此痴迷,积极推动木雕文化的收藏发展。他说,我要让更多人知道我们老祖宗的文化博大精深,并把中国的木雕文化传承下去,让它熠熠生辉。

图文 | 赵江洪 责编 | 王金津 编审 | 蒋惠云

关键字:  王元化非常著名的作品《文心雕龙创作论》出版于  王元化和张可一起度过了艰难的生活  王元化《李鸿章办外交》  王元华陕西师范大学  王元化晚年谈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