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隽殊的配音经典-向隽殊的配音作品
苏云和向隽殊夫妇。
2005年,在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接见与会代表(左1为向隽殊)
年轻时的苏云和向隽殊
“归来吧,归来哟……”每当这首《故乡的云》响起,常常会唤起我无限的思念之情和感慨。它的歌词是那样的深沉而婉转,旋律又是那样的豪放而伤感。每一个音符都像是天边的游子,在向母亲诉说着身心的惆怅和曾经的悲欢。也让置身于故乡的我,尽情地去追寻和回望生命中那多彩的云与难忘的人生。
我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1977年,在电影火红的年代,我有幸走进大学,走近新中国电影的摇篮——长春电影制片厂原厂长苏云的身边,开启了豪情满怀、激情燃烧的岁月。
1 太行人杰“红都影帅”
我远离父母在异乡,好在苏老的贤妻向隽殊(下称向老)理解我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老乡,在那个物质匮乏、精神饱满的年代,给予我慈母般的关怀。通过他们,我认识了所崇拜的电影《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的扮演者郭振清,《英雄儿女》中王成的扮演者刘世龙等中国电影事业的老前辈,也让我在一生所向往的艺术追求中,在电影的世界里,看到了许多电影的流程和背后的真实故事。
在长春四年大学的课余生活中,苏老给予我的关怀,我都铭记在心。印象最深的还是,许多个星期天我在苏老家中,看到各种各样的电影期刊和大量审阅的剧本。当年苏老所钟情的《火花》,窗台上亭亭玉立的君子兰,让我多少知道苏老对山西的偏爱和感情。当时正好电影《创业》在全国重新上映,苏老特别高兴,闲暇时就会深情地讲起当年13岁从陵川到晋城,见到他的第一个领路人朱瑞的难忘细节;讲起从成立太行山剧团开始,在晋东南“鲁艺”学唱歌、学舞蹈、办版报、写标语的情景。眉宇之间,苏老用地道的“陵川话”忆起抗日战争之初,跟着木刻大师艺术家、教育家陈铁耕、胡一川、彦涵、王占非等学版画、连环画,与《王贵与李香香》的作者李季一起谈创作。特别是后来在“七月剧社”,患难良师、副社长林杉为他讲延安电影团《延安与八路军》影片拍摄的前后,《上甘岭》的导演和《党的女儿》的编剧力荐自己参加“西北电影工学队”的故事。“从学画画到舞台美术,后来才是搞电影”。在这期间,苏老还遇到延安电影团的凌子风、《中华儿女》的执导程默、从129师战斗剧社过来的成荫、《南征北战》的导演王炎、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电影队队长汪洋(后来北影厂的厂长),分享了四个多月在西北战场拍摄的十四本记录底片的日子。直到1947年10月,“西北电影工学队”一路北上途经四省、越过封锁线,八个多月后才到了东北电影制片厂,与袁牧之、陈波儿、吴印咸、徐肖冰等电影界的前辈风雨兼程,一起建设了新中国的红色电影基地“东影”,后长春电影制片厂。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听苏老讲起在陵川参加“华干”小学训练班,成立抗日小学宣传队的事情。当年,在陵川八腊庙听李曼、阮章竞讲抗日的道理,苏老回过头目光炯炯、神情专注,轻轻地唱起《我们在太行山上》。“这首歌就是太行山剧团先唱的,歌词作者桂涛声就是在咱陵川写成的,这可是咱陵川的光荣。还有我们一起出来的战友崔家俊、赵贵保、张尚仁、魏艾武等一共九个人都是从陵川抗日小学宣传队一起参军的。照片《毛主席与陕北老农交谈》当时就是用咱们山西农村那个大缸冲洗出来的。当年我的科长徐肖冰到前线拍长春解放的镜头,离对方太近,对方竟不知徐肖冰手里端的什么新式武器……”
还有许多的红色故事和电影传奇,都是我闻所未闻的。1976年到1980年是长春电影制片厂历史上的繁荣时期,也是我认识电影、认知艺术、认同未来人生取向的第一次生命意义上真正的长跑。
2 电影丰碑长存史册
2005年,中国电影百年的前夜,一生为中国电影殚精竭虑的苏老驾鹤西去,中国失去了一位电影事业家、长影的奠基人、“红都影帅”,留下无尽的遗憾。
从苏老赠我《新中国电影的摇篮》、《红都影帅》和《云白石坚》传记中得知,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平原游击队》《上甘岭》《红孩子》《党的女儿》,六十年代《英雄儿女》《兵临城下》《冰山上的来客》,七十年代《金光大道》《创业》《吉鸿昌》,八十年代《人到中年》《佩剑将军》《开国大典》《七七事变》《重庆谈判》,以及山西上党梆子《三关排宴》《佘花赛》,在陵川陵辉路上新拍的《平原游击队》等都有苏老的付出。苏老不仅懂得电影生产的各道工序,而且精通电影厂里的许多行当,堪比专家。苏老既懂技术又懂艺术,是长影厂上世纪六十年代最年轻的副厂长,上世纪七十年代统领电影创作、生产的行家里手,上世纪八十年代长影厂的总编辑、“大当家”。虽然,在许多经典的电影中看不到苏老的名字,但在中国电影的丰碑上,苏云长存史册。
3 幕后英雄情动天地
苏老的爱人向隽殊也是一位知名度极高、中国电影事业“国宝”级人物,是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其作品成为一代人心中最美好的记忆。她是新中国译制片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获得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她曾用神奇的声音穿越时空,以声音传递情感,用心灵塑造人物,赋予中外电影名著中不同人物艺术生命的复活,成为德艺双馨配音界的艺术大师。
配音演员是幕后的艺术家,观众很难见到向老本人的风姿和神态。但是,对于她所配音的角色却是历历在目,音犹在耳。如《流浪者》中的丽达,《舞台生涯》中的特莱萨,《复活》中的玛丝洛娃,《忠诚》里医生的妻子威明娜,《无名英雄》里的顺姬。特别是当年曾经万人空巷的电影《卖花姑娘》中的卖花女花妮,《人证》里的八杉恭子,《蝴蝶梦》中的丽蓓卡……尽管这些角色的年龄、身份、性格迥异,所处的时代、国度不同,她都用自己那神奇的嗓音,准确生动地再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复杂的内心世界,成为中外电影友好交流的大使和配音艺术殿堂的皇后。
向老总是虚怀若谷,自我要求很高,做人处世从不张扬,一派大家风范。从相关资料上得知,向老从长影第二部译制片开始,经历了新中国电影配音事业所有的艰难与辉煌,为中外近300部电影配音,出演多部电影和广播剧。
我敬重“幕后英雄”向老的艺德,更敬重生活中向老的品行和情操。在我的记忆中,苏老和向老相敬如宾,恩爱如初。无论是在悠闲的星期天,还是照料苏老的日常生活,向老总是精心又细腻、温婉又周全。这也让我亲历和见证了一代艺术大家的仁慈博爱、风致与儒雅,更多地理解“师法于自然,造化于自然”。
2016年12月12日,向老在家中辞世,享年92岁。得知这个消息,我眼前的一切都恍惚了起来……
苏老和向老相濡以沫走过了大半个世纪,成为影坛伉俪的典范,一直被影界所推崇。其实,苏老和向老终其毕生精力,孜孜不倦全身心地付出,本身就是对中国电影精神的升华。
我十分尊敬他们二老。尽管当年自己少不更事,他们待我却亲如子女。也因他们是我艺术道路的指路人,使我一生都向上向善。
“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吹来故乡泥土的芬芳。归来吧、归来哟……”清明复清明,歌去歌又来。又是一年清明节,追忆二老,思念难已释怀,唯衷心地祝福所有的亲人们平和安康,吉祥如意。
文章来源:晋城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