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阴交穴的神奇作用与功效_别名归经,现代应用研究
【别名】承命、太阴(《备急千金要方》)、下三里(《中国针灸学》).
【出处】《针灸甲已经》:在内踝上三寸,骨下陷者中.
【归经】足太阴脾经.
【定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释名】穴在内踝上3寸骨下陷中,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故名.
【类属】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
【穴性】健脾和胃、补益肝肾、调益经带.
主治】
1.肢体病症中风半身不遂,小儿麻痹后遗症,阴股内廉疼痛.
2.消化系统病症腹胀,腹痛,肠鸣泄泻,完谷不化,不思饮食,痢疾,黄疸,水肿,体惰身重.
3.泌尿系统病症癃闭,遗尿,五淋,白浊等.
4.生殖系统病症男子遗精,阳痿,早泄,阴茎痛,疝气等;女子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赤白带下,子宫脱垂,崩漏,血晕,胞衣不下,产后恶露不行或不止,不孕,少腹疼痛,癥瘕.
5.神志病症癫狂痫,不寐,心悲,痴呆.
6.其他病症疮疡痈疽、隐疹湿痒、咽喉痛.
【配伍】配中脘、内关、足三里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配阴陵泉、膀胱俞、中极治癃闭;配归来、太冲治疝气偏坠;配关元治夜尿;配血海、气海、关元治月经不调,痛经;配中极、曲泉治阴部瘙痒;配内关、神门治失眠【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谓:妊娠不可刺.
【古代应用】
《针灸甲乙经》:足下热痛,不能久坐,湿痹不能行,三阴交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治白崩方,灸小腹横纹当脐孔直下百壮,又灸内踝上三寸左右百壮.
《杂病穴法歌》:呕噎阴交不可饶,死胎阴交不可缓.
《针灸大成》:足踝以上病,灸三阴交,绝骨,昆仑.
【临床报道神奇作用与功效】
《针灸临床杂志》2003年第10期报道:三阴交在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尤其是在妇科疾病中,三阴交可以治疗经、带、胎产、乳及诸多妇科杂病.所以,历代针灸医家在治疗妇科疾病时均喜用三阴交.当代针灸名家、辽宁中医药大学彭静山教授将三阴交列为妇科四大要穴之一,说明三阴交穴在治疗妇科病中的重要性.笔者初步的总结:三阴交具有补脾胃、助运化、化浊利湿,通经活络、调和气血、滋补肝肾等作用.治疗妇科病症主要有: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胞衣不下、滞产、阴痒、子宫脱垂、更年期综合征等等.但要取得较好的疗效,必须精确辨证,准确实施补泻手法,以及恰当的配伍.
1.消化系统病症
(1)黄疸型肝炎:《湖南中医杂志》198年第6期报道:三阴交穴位注射治疗急性病毒性黄疸型肝炎51例.每穴注入维生素B121ml每日1次.结果:痊愈49例(96.1%),无效2例.
(2)呕吐:《中国针灸》1982年第4期报道:艾灸三阴交、关元治疗妊娠呕吐151例.主穴:三阴交、关元,脾虚加足三里肝胃不和加太冲.每次每穴灸5分钟.每日1次.结果:1周后痊愈146例(96.6),好转5例,全部有效.
(3)呃逆:《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报道:针刺三阴交治疗顽固性呃逆50例.取穴:三阴交、内关,用1.寸毫针快速刺入,得气后大幅度捻转6~8次,当针下产生温热感后手法宜缓,并嘱患者"深吸气屏气深吸气",如此反复4~6次,留针30分钟.结果:治愈4例,好转2例,全部有效.
2.泌尿系统病症
(1)遗尿:《中国针灸》1982年第4期报道三阴交穴位注射治疗遗尿110例每穴注入阿托品0.5ml.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结果:痊愈68例(61.8%)好转27例(24.5%),无效15例(13.6%),有效率86.5%.《福建中医药》1998年第1期报道:三阴交埋针治疗小儿遗尿56例.在双侧三阴交穴埋入揿针,并嘱家长每天睡前指压埋针处3次,以加强针感,3天1次,2次为1疗程;另设55例对照组,三阴交常规针刺,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6次为1疗程.结果:埋针组痊愈30例(53.6%),好转22例(39.3%),无效4例(7.1%),有效率92.9%;对照组痊愈17例(30.9%)好转22例(40%),无效16例(29.1%),有效率71%.
(2)尿潴留:《四川中医》1986年第11期报道:针刺三阴交治疗1例产后尿潴留3天,经导尿、西药注射、中药内服均无效的患者,针刺后1分钟小便即通《江苏中医》1988年第2期报道:针刺三阴交治疗产后尿潴留50例,针刺泻法,动留针15~20分钟.结果:治疗1次后即行排尿43例,治疗2次后即行排尿5例,无效2例.《四川中医》1988年第10期以同法治疗100例(病史1~2天者53例,3~5天者36例,5天以上者11例).结果:针后30~40分钟排尿56例,针后1~2小时排尿35例,针后4小时仍不能自行排尿1例.《中国针灸》1994年第1期报道:电针三阴交治疗脊髓损伤性尿潴留1例.用1.5寸毫针直刺双侧三阴交,得气后接G-6805电针治疗仪,断续波中等强度治疗5~10分钟.每天或隔天1次.如果治疗10次无效则再加针关元、八髎,同时鼓励病人作腹式呼吸.结果:治疗1~10次自主排尿8例,11~20次自主排尿3例,针30次自主排尿1例《针灸临床杂志》1996年第5期报道:针刺三阴交治疗外科手术后尿潴留64例.结果:治疗1次后即行排尿40例,治疗2次后即行排尿24例,全部有效.《针灸临床杂志》1999年第4期报道:独取三阴交治疗产后尿潴留32例.针刺双侧三阴交,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结果:痊愈26例(81.2%),好转5例(15.6%),无效1例(3.2%),有效率96.8%《中国针灸》2001年第8期报道:
针刺三阴交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尿潴留45例.取双侧三阴交穴,常规消毒,刺入1.0~1.5寸,得气后,虚补实泻,并使针感达下腰部及会阴部,留针20~30分钟,行针2~3次.结果:自行排尿42例(93.3%),无效3例.《上海针灸杂志》2004年第4期报道:三阴交穴位注射治疗产后尿潴留54例.在双侧三阴交注射新斯的明2ml.每日1次,6次为1疗程.结果:痊愈26例(48.1%),显效20例(37%),好转7例(13%),无效1例(1.9%),有效率98.1%《中国医药指南》2005第5期报道:电针三阴交、百会为主治疗产后尿潴留110例.结果:痊愈83例(75.5%),好转25例(22.7%),无效2例(1.%),总有效率98.2%(详见督脉交会穴百会).
(3)泌尿系结石绞痛:《四川中医》1986第1期报道:治疗1例肾绞痛患者,经用哌替啶(度冷丁)肌肉注射疼痛未能缓解.取三阴交、肾俞,常规针刺,得气后强刺激手法,动留针30分钟,留针中疼痛即止且无复发.《中国针灸》2000年第1期报道:三阴交穴位注射治疗肾绞痛140例.取肾绞痛对侧三阴交穴,常规消毒,抽取黄体酮40mg,快速注入.结果:显效86例(61.4%),好转47例(33.6%)无效7例(5%),总有效率95%.《光明中医》2001年第6期报道:针刺三阴交、足三里、内关穴治疗泌尿系结石疼痛15例.显效13例,2例配合局部热敷也取得满意疗效(详见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内关)
(4)乳糜尿:《中国针灸》2005年第12期报道:针刺三阴交、肾俞为主治疗乳糜尿37例.主穴:三阴交、肾俞;尿血加血海、膈俞;脾虚气陷加足三里、脾俞、百会;肾气不固加关元;肾阳虚加命门;肾阴虚加太溪.押手重按穴位,待有酸胀感后,无痛进针,得气后,行捻转结合提插、开阖补泻法,每穴大约1分钟,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操作1次.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结果:痊愈29例(78.4%),显效7例(18.9%),无效1例(2.7%),有效率97.3%3.生殖系统病症
(1)阳痿:《中国针灸》1984年第2期报道:三阴交穴埋针治疗阳痿31例.按埋针操作常规施术,3日1次.经1~2次治疗,痊愈28例(90.3%)(2)月经不调:《新疆中医药》1993年第4期报道:针刺三阴交穴治疗月经病35例.主穴:三阴交;配穴:血海.常规针刺,得气后根据病情采用补泻手法,留针20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7次为1疗程.结果:痊愈27例(77.1%),好转5例,无效3例,有效率91.4%.
(3)痛经:《福建医药杂志》1982年第5期报道:针刺三阴交加耳穴激光照射治疗痛经68例.三阴交常规针刺,耳穴取子宫穴,激光照射输出功率1.52.5mW,每次照侧耳穴5分钟.于月经前10天开始治疗,隔日1次,5~6次为1个疗程.结果:显效35例(51.5%)好转21例(30.9%),无效12例(17.6%),有效率82.4%.《中国针灸》1994年第5期报道:针刺三阴交穴治疗原发性痛经120例.于月经前3~5天开始治疗,常规针刺,快速提插捻转,动留针30分钟,每2分钟行针1次.隔日1次,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结果:显效105例(87.5%),好转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6.7%《新中医1997年第5期报道:三阴交透刺悬钟穴治疗痛经56例选用30号、3.5寸长的毫针,从三阴交透刺悬钟穴,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留针3分钟.伴随症状严重者可加内关穴.结果:痊愈35例(62.5%),显效19例(33.9%),无效2例(3.6%),有效率96.4%.《针灸临床杂志》2004年第11期报道:针刺三阴交、中冲治疗痛经46例.
主穴:三阴交、中冲;配穴:关元、足三里.穴位常规消毒,三阴交穴直刺0.5~1寸,中冲穴刺入0.1寸,配穴常规针刺,得气后实证泻法,虚证补法,留针20分钟,行针2次.每日1次,5次为1疗程.结果:痊愈42例(91.3%),好转4例(8.7%),全部有效.
(4)闭经:《针灸临床杂志》2000年第6期报道:针刺三阴交为主治疗闭经32例.主穴:三阴交,虚证配关元、气海、足三里;实证配丰隆、太冲、血海.常规针刺,虚证平补平泻,实证泻法.每日1次,10次1疗程.治疗期间停用中西药物.结果:均取得明显疗效.
(5)功能性子宫出血:《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报道:三阴交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30例.用9号注射针头装2号特制医用羊肠线2cm,事先用丹参液浸泡3分钟,另用2寸长针1枚,剪去针尖,在三阴交穴(双)快速进针约1寸,得气后用针灸针作为内芯插入针头向内顶出羊肠线,退出针头使羊肠线埋入穴内,外覆盖无菌纱布固定以防感染.结果:痊愈26例(86.7%)(6)盆腔炎:《河北中医》2001年第3期报道:三阴交刺血拔罐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80例.取双侧或痛侧三阴交穴,用三棱针点刺1~3下,使其出血,然后拔火罐.伴有腰骶痛者加腰俞穴刺血有泌尿系感染史者加用抗生素.每周1次,3次为1疗程.结果:显效68例(85),好转11例(13.8%),无效1例(1.2%),有效率98.8%
(7)胎位不正:《陕西中医》1984年第2期报道:针刺三阴交、至阴穴治疗胎位不正70例.常规针刺,动留针20分钟(每2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3次为1个疗程.经2个疗程观察,纠正61例(87.1%),无效9例.
(8)产后乳少:《中国针灸》2002年第5期报道:针刺三阴交、涌泉为主下乳46例.三阴交、涌泉穴直刺1~1.5寸,强刺激,留针10~15分钟,留针中轻度提插、转捻、震颤法交替使用.每日1次对气血虚弱严重者配合营养饮食及补血药如当归、党参、黄芪等.结果:全部有效.
(9)产后型高泌乳素血症:《四川中医》2002年第11期报道:针灸三阴交穴治疗产后型高泌乳素血症32例.取双侧三阴交,常规针刺,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并配合艾灸各3壮.每日1次,1个月为疗程.结果:治愈24例,好转6例,无效2例,有效率93.8%
(10)不孕症:《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8年第1期报道:三阴交埋线治疗不孕症120例(多为45岁左右的高龄患者,曾使用激素治疗及多次体外授精未获成功).穴位常规消毒,将0号羊肠线埋入三阴交,为防止感染,给予2日量抗生素.结果:有30例妊娠,成功率25%
4神志病症
(1)头痛:《中国针灸》2001年第5期报道:针刺三阴交治疗头痛30例(血管性头痛8例,神经功能性头痛9例,紧张性头痛5例,混合性头痛5例,其他头痛3例).取患侧三阴交穴,常规针刺,得气后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结果:痊愈23例,显效6例,无效1例,有效率96.7%
(2)失眠:《中国针灸》1995年第4期报道:针刺三阴交、神门穴治疗失眠168例.二穴均深刺,三阴交直刺2~2.5寸神门进针5~8分中等刺激,平补平泻,动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病人每晚睡前自灸三阴交穴20分钟.
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结果:治愈89例(53%),好转46例(27.3%),无效33例(19.7%),总有效率为80.3%《山东中医杂志》1995年第10期报道:
针刺三阴交为主治疗更年期失眠98例.主穴三阴交,烦躁易怒加中渚;心悸加内关;眩晕加风池.三阴交常规针刺,得气后施以烧山火手法一般治疗2~5次即效,有效率93.9%.
5.口腔、咽喉病症
(1)口疮:《上海针灸杂志》1993年第1期报道:三阴交穴位注射治疗复发性口疮52例.将转移因子2ml注入三阴交穴,结果:痊愈9例(17.3%),好转40例(76.9%),无效3例(5.8%),有效率94.2%.
(2)慢性咽炎:《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报道:针刺三阴交治疗慢性咽炎50例.结果:显效36例,好转13例,无效1例,有效率98%6.骨伤科病症
(1)急性腰扭伤:《四川中医》2001年第4期报道:针刺三阴交、悬钟治疗急性腰扭伤30例.患者坐位,两脚与肩同宽支撑地面,取患侧三阴交、悬钟穴,常规针刺并留针,然后扶患者慢慢站立,活动腰部2~5分钟.每日1次.结果:28例痊愈(93.3%),2例好转(6.7%).
(2)足跟痛:《陕西中医》1993年第1期报道:独取三阴交治疗足跟痛46例.
痊愈8例(17.4%),显效21例(4.7%),好转12例(26%),无效5例(10.9%),有效率89.1%.《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年第12期报道:独取三阴交治疗足跟痛25例.三阴交针尖略朝向足跟部刺入1.2寸,得气后行重插轻提的补法,使针感达到最大强度,操作1分钟,留针20分钟.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结果:痊愈18例(72%),好转5例,无效2例,有效率92%.
7.其他病症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新中医》1982年第3期报道:针刺三阴交、内关穴治疗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5例.常规针刺,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结果其平均值由治疗前的1368个/mm3减少为480个/mm
(2)红斑性肢痛症:《针灸临床杂志》1995年第8期报道:针刺三阴交、昆仑治疗红斑性肢痛症16例.常规针刺,强刺激,不留针结果:大部分疼痛立刻减轻,1~3次全部治愈.
(3)荨麻疹:《浙江中医杂志》1994年第9期报道:针刺三阴交治疗荨麻疹33例.取双侧三阴交,常规针刺,得气后强刺激留针30~40分钟,行针3~5次每日1次.结果:均获痊愈.
【现代研究】
1.消化系统方面针刺三阴交对小儿消化不良患者,可使原来偏低的胃总酸度、游离酸度、胃蛋白酶等很快恢复正常,说明对胃分泌功能有调整作用.
临床观察针刺三阴交、足三里对胃下垂病人有较好的疗效.在服钡餐X线下观察,经针刺治疗前后对比,胃角和胃下极在髂嵴连线下的距离、胃张力和潴留液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胃的形态,胃体与胃窦纵轴线夹角和胃蠕动也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针刺研究》2001年第4期:电针三阴交、足三里调节大鼠胃酸分泌的作用比较,观察电针三阴交、足三里对胃酸分泌的影响及血浆、胃液胃泌素(GAS)、表皮生长因子(EGF)的变化,比较阴阳经穴对脏腑功能影响的差异关系,探讨电针调节胃酸分泌的机制.结论:针刺三阴交、足三里均能抑制胃液分泌,二穴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抑酸作用.电针三阴交促进GAS和EGF腔内释放.电针三阴交、足三里调控脏腑功能变化,与胃肠激素及代谢途径有关.
2.泌尿系统方面三阴交对下焦疾病效应更为明显,如尿频、遗尿证,针刺关元、三阴交等穴,对240例遗尿证的治疗,有效率达97.5%实验证明对膀胱张力有调节作用,如松弛者可紧张,紧张者可松弛.动物实验证明,针刺三阴交可引起狗的输尿管蠕动加强.
《上海针灸杂志》1991年第3期报道:针刺三阴交、中极、足三里对膀胱的顺应性、腹部压力、逼尿肌压力产生明显的影响.针刺后膀胱顺应性可产生双相改变,对不稳定膀胱其顺应性增加,提高尿意容量从而推迟尿意急迫感的出现,膀胱最大容量亦有增加趋势.对膀胱无力综合征患者针刺可缩小其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降低.另通过将膀胱压分解为腹压及逼尿肌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治疗不稳定膀胱时,首选三阴交,足三里作为配穴,而中极不宜选用治疗逼尿肌活性低下者可选三阴交为主穴,足三里和中极为配穴.
3.生殖系统方面针刺三阴交、关元、肾俞,对阳痿治疗有显著疗效;对精子缺乏症也有一定疗效.
针刺三阴交对女性生殖功能、子宫、月经都有影响.有人报道三阴交对妇女避孕有特效作用,再配肩外俞等穴,避孕率可达66.6%.也有报道针刺三阴交等穴可使孕妇子宫收缩.对性腺功能也有影响,促进卵巢功能,有报告对无排卵子宫出血者于经后18天,取三阴交、中极、关元,连续治疗几个月后,可使病人排卵过程与月经周期恢复正常.针刺三阴交也可使继发性闭经病人出现激素撤退性出血现象.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年第9期报道:三阴交穴内埋线能诱导排卵,有与克罗米芬诱导排卵相类似的作用,而无其副作用和过度刺激的危险.观察治疗24例,随访22例,排卵18例,妊娠16例,无效4例(均为继发性闭经患者)以小剂量催产素注入临产妇的三阴交和合谷均可观察到宫缩波形的出现或增高,而用同样剂量臀部肌肉注射或注入悬钟或外关,则不引起宫缩或仅有轻微变化.
《中国针灸》2004年第9期电针三阴交、关元对围绝经期模型大鼠性激素及下丘脑β-EP调整作用的比较,探讨电针三阴交、关元对围绝经期模型大鼠神经内分泌的调整作用及二穴间相互影响.复制大鼠去卵巢模型,测定电针各单穴及配伍后对模型大鼠血清雌二醇(E2)、促卵泡激素H)、促黄体生成素(LH)、下丘脑B-内啡肽(-EP)、子宫脏器指数、子宫内膜厚度的影响.结果:电针能降低围绝经期模型大鼠血清LH、FSH含量,升高血清E2和下丘脑EP的含量,增加子宫脏器指数和子宫内膜厚度.在对下丘脑β-EP的响上,二穴配伍作用强于任一单穴.结论:在对下丘脑B-EP的影响方面三阴交、关元存在协同作用.
4.心血管方面针刺三阴交对心脏功能也有影响,如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以及室性早搏,针刺三阴交有一定疗效.
《辽宁中医杂志》1999年第4期报道:针刺脉管炎患者患肢的三阴交穴后,发现其足大趾甲皱微循环清晰度较针刺前有明显提高,管数目有所增加,输入支、输出支管径增大,襻顶加宽,其时值与针刺前比均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血流流态多转为粒线流或线粒流,血流速度明显加快,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记录患肢冲阳穴的皮肤温度,较针前有明显的提高(P<0.01)《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艾灸三阴交穴对健康人血液流变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的影响,探讨艾灸三阴交穴治疗血瘀证的机理.方法:应用血液黏度计,红细胞变形P聚集测试仪,于艾灸三阴交穴前后,测试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全血高P低切相对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血浆黏度、血沉、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刚性指数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纤维蛋白原、全血低切黏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全血高切黏度及全血高切还原黏度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三阴交穴后可明显改善红细胞聚集程度,降低血液黏度,加快血流速度,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5.神经一体液、内分泌调节方面针刺三阴交对神经一体液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如针刺三阴交可使末梢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加,其效应与注射ACTH效应相等.
对非胰岛性糖尿病患者,针刺三阴交可使血糖下降,在测定血糖的同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胰岛素的含量,结果凡是针刺后血糖比针刺前降低10%以上者,血浆胰岛素含量均显著增加;反之,胰岛素功能不全者,血浆胰岛素含量无改变或减少说明针刺三阴交,似对生理功能正常的胰腺有调节胰岛素分泌的作用.
针刺三阴交可使动物淋巴细胞和淋巴量显著增加,T淋巴细胞针后较针前有显著增加,在非穴位点针刺观察,结果针刺前后变化不明显,从实验中可看到三阴交有一定特异性(杨甲三,《针灸腧穴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有研究表明:给家兔三阴交穴注入可乐定后,血糖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呈生物节律表现.血压也有下降,但无生物节律表现.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报道:针刺家兔三阴交穴后,其血糖的浓度均较针刺前降低.《针灸临床杂志》1995年第3期报道:电针正常家兔的三阴交后,可使其血糖明显升高,但针刺后3小时其升高的血糖基本恢复到针刺前的正常水平
《中国针灸》2006年第1期报道:针刺三阴交对痛经患者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探讨针刺三阴交治疗痛经的中枢作用机制.对6例痛经患者行经疼痛时行右侧三阴交假针刺和针刺,用数字疼痛强度分级法比较刺激前后疼痛情况,并在假针刺和针刺时利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技术(PET)对痛经患者行氟标记脱氧葡萄糖(FFDG)脑功能成像,用SPM软件分析,获得针刺激活的脑解剖功能区.结果:假针刺前后疼痛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针刺三阴交后疼痛值比针刺前明显降低(P<0.01).针刺右侧三阴交引起痛经患者多个与疼痛相关脑区被激活,针刺使同侧豆状核(苍白球、壳)、同侧小脑、同侧岛叶、双侧背侧丘脑、同侧中央旁小叶、双侧杏仁体、对侧中脑黑质、双侧第躯体感觉区、同侧海马回、同侧扣带回前部、对侧下丘脑乳头体葡萄糖代谢增强,大脑皮质小区域葡萄糖代谢降低.结论:
针刺三阴交能明显缓解痛经患者疼痛,其机理为针刺三阴交可激活皮质、皮质下边缘系统和小脑与疼痛相关脑区,可能通过平衡与疼痛有关的中枢网络而减轻疼痛,神经内分泌也可能在治疗中起作用.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年第2期报道:针刺三阴交的PET脑功能研究,探讨针刺三阴交的中枢作用机制.利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技术对6例女性健康志愿者行针刺右侧三阴交前后的(F-FDG)脑功能成像,用统计参数图(SPM)方法进行分析,获得针刺三阴交引起的脑内葡萄糖代谢变化区域,结果对侧第一躯体感觉区,对侧第一躯体运动区,双侧辅助运动区(BA6)和对侧前辅助运动区(BA8)、前扣带回(BA24、BA32)、双侧背外侧前额叶(BA9)和对侧中间前额叶(BA10)葡萄糖代谢增加.枕叶舌回(BA17、BA18)、海马和多个马旁回(BA28、BA35、BA30)葡萄糖代谢降低.结论:三阴交穴位的临床作用与针刺后脑葡萄糖代谢变化的脑功能区所施控的功能具有良好的对应性,说明大脑在针刺三阴交对机体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大脑可能是穴位治疗疾病的中枢基础.
6.免疫调节方面《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报道:针灸三阴交穴对小白鼠运动能力与某些免疫指标的影响,结论:①针刺三阴交穴能延缓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提高小白鼠的运动耐力;使运动小白鼠的血红蛋白(H)和血细胞比容(Hct)的含量增加;使运动小白鼠的血清T、TC显著提高、血清C明显降低.表明针刺三阴交穴能纠正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失调,对预防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有非常显著的疗效.②通过实验发现:针刺前3小时与针刺中相比,对血糖浓度的升高具有显著的意义;而在针刺3小时以后血糖浓度又基本恢复到原有水平.③针刺三阴交穴在运动性疲劳防治中操作简便,实用价廉且疗效确切,非常适合在竞技体育及运动保健中推广应用.④中医经络理论认为,三阴交属足三阴之交会穴,即足少阴、足太阴及足厥阴三条阴经都会于此穴.足少阴为肾经,肾主骨,生髓,运动性疲劳大多数与骨、关节、肌肉有关,所以针刺三阴交对运动性疲劳有一定的作用.
7针刺麻醉方面针刺三阴交对妇科疾病手术的镇痛作用十分明显,对剖宫产手术,针麻成功率可达95.29%~96.4%.通过实验表明,针麻效果可能与cGMP增加有关,如动物脑室注射cGMP可加强镇痛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直接兴奋阿片受体或是兴奋胆碱能系统,而加强针刺镇痛作用.由脑室注射纳络酮,可对抗cgP的镇痛作用,使针效减弱,说明纳络酮可阻断cMP加强针刺镇痛作用又有实验表明,大鼠脑内注射酶抑制剂,作为甲七肽及甲啡肽的保护剂,而针刺足三里、三阴交,从放射免疫方法观察纹状体中甲七肽及甲啡肽含量,结果表明,单用酶抑制剂并不提高痛阈,电针可引起明显痛阈提高,而电针加酶抑制剂组的镇痛作用明显提高痛阈并延长15分钟,在停针5、10、1分钟时与电针加盐水组相比,P<0.01,这种延长可被纳络酮所部分阻断.说明电针可释放脑内甲七肽,甲七肽又参与针刺镇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