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丰润下救津法的作用与功效、配方组成、医案方解
润下救津法
【来源】《时病论》卷之一。
【组成】熟大黄四钱玄明粉二钱粉甘草八分玄参三钱麦冬四钱,去心细生地五钱
【用法】流水煎服。
【作用与功效】滋阴润燥,通腑泄热。
【主治】温病,伏暑,以及湿温湿热化燥,闭结胃腑,症见壮热口渴,大便不通,神昏谵语,撮空理线,舌苔黄燥起刺,或转黑色,脉沉实有力。
【方解与方论】
本证因热结胃腑,灼伤津液所致,故以调胃承气汤软坚通腑,增液汤滋阴润燥。
雷丰云:“以仲圣调胃承气为稳,且芒硝改为玄明粉,取其性稍缓耳,合用鞠通增液汤方,更在存阴养液之意。”
【验案精选】
(一)胃实温病
山阴沈某,发热经旬,口渴喜冷,脉来洪大之象,舌苔黄燥而焦。丰曰:此温病也。由伏气自内而出,宜用清凉透邪法,去淡豉、竹叶、绿豆衣,加杏仁、蒌壳、花粉、甘草治之。服一剂,未中肯綮,更加谵语神昏,脉转实大有力,此温邪炽盛,胃有燥屎昭然,改用润下救津法,加杏霜、枳壳治之。午前服下,至薄暮腹内微疼,先得矢气数下,交子夜始得更衣,有坚燥黑屎十数枚,继下溏粪,色如败酱,臭不可近,少顷遂熟寐矣,鼾声如昔,肤热渐平,至次日辰牌方醒,醒来腹内觉饥,啜薄粥一碗。复脉转为小软,舌苔已化,津液亦生。丰曰:病全愈矣,当进清养胃阴之药。服数剂,精神日复耳。(《时病论》)。
(二)热病化燥伤津
芹岭王某,来郡应试,忽沾热病,其师知医,以为风食,而用羌、防、楂、曲等药,则热渴更甚,谵语发狂。邀丰医治,脉形洪数有力,舌苔黑燥而厚,此属热邪化燥,津液被劫,非咸苦下法,不能攻其热而保其阴,倘畏而不用,则津液告匮为难治。即以润下救津法加紫雪五分,随即拣来煎服。服后约半日许,遂欲更衣,乃得燥屎数团,狂势似缓。继进次煎,又得燥屎无数,神气觉疲,令房中寂静,待其安睡,计五六时始醒,醒来神识已清,身凉微汗,舌黑而润,六脉不躁。丰曰:“邪已解也。”用西洋参、麦冬、生地、玉竹、麻仁、蒌壳、米仁、炙草等药,令服三剂而安。(《时病论》)(三)湿温化燥攻下得愈
须江周某之郎,由湿温误治,变为唇焦齿燥,舌苔干黑,身热不眠,张目妄言,脉实有力。此分明湿温化热,热化燥,燥结阳明,非攻下不能愈也。即用润下救津法,服之未效,屡欲更衣而不得,后以熟大黄改为生大黄,更加杏霜、枳壳,始得大解,色如败酱,臭不可近。是夜得安寐,谵妄全无,次日舌苔亦转润矣。继以清养肺胃,调理二旬而安。(《时病论》)(四)秋温时疫
高某,男,62岁,因寒战高热1周,于1992年9月10日入院,入院时病人体温39.6℃,面色潮红,口唇微干,口渴欲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滑而数。辨证为伏暑气分,兼阳明腑实证。诊断为秋温时疫。治以清气通腑、保津养阴。予白虎增液汤加味,方药:生石膏100g,知母15g,粳米15g,生甘草20g,玄参20g,生地30g,麦冬15g,金银花20g,连翘15g,大黄15g,芦根50g,3剂后热退、身凉、大便通,诸症悉减,继以竹叶石膏汤调其后。[黄文曼,黄朝美,刘恒.保津养阴大法在温热病中的运用.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4,10(40):13]。
【临证提要】
本方乃雷丰为虚弱体质、阳明实热证病人而设,其特点是较之仲景三承气汤药性稍缓,且能兼顾正气。因此,体质强壮,病情较重者,可用生大黄易熟大黄,并加枳壳、杏仁之类。
然本方毕竟为通下之方,故雷丰指出,“倘苔不起刺,不焦黄,此法不可乱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