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仁汤汤头歌诀方歌与配方组成_来源、用法与临床应用
【来源】吴鞠通《温病条辨》
【汤头歌诀方歌】三仁杏蔻薏苡仁 朴夏白通滑竹伦
水用甘澜扬百遍 湿温初起法堪遵
【组成】杏仁五钱(15g),飞滑石六钱(18g),白通草二钱(6g),白蔻仁二钱(6g),竹叶二钱(6g),厚朴二钱(6g),生薏苡仁六钱(18g),半夏五钱(15g)。
【用法】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每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或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证治机制】《温病条辨·上焦篇》云:“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夏秋之季,天暑下逼,地湿上腾,人处气交之中,极易感受湿热病邪。外湿之侵每与内湿有关,诚如薛生白所言:“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湿热病篇》)湿温初起,邪遏卫阳,则见头痛恶寒;湿性重浊,故身重疼痛,肢体倦怠;湿邪内蕴,气机不畅,则见胸闷不饥;湿为阴邪,湿遏热伏,故午后身热;面色淡黄,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等,皆湿邪为患。综观诸症,为湿重于热,气机受阻之征。故治之之法,惟宜宣畅气机,利湿清热。至于暑温初起挟湿而证见湿重热轻者,治法亦同。
【方义分析】方中以滑石为君,清热利湿而解暑。以薏苡仁、杏仁、白蔻仁“三仁”为臣。薏苡仁淡渗利湿以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杏仁宣利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温病条辨》);白豆蔻芳香化湿,利气宽胸,畅中焦之脾气以助祛湿。佐以通草、竹叶甘寒淡渗,助君药利湿清热之效;半夏、厚朴行气除满,化湿和胃,合诸药更增理气除湿之功。本方淡渗、芳化、苦燥同用,宣上、畅中、渗下并行,使三焦湿热上下分消,气行湿化,热清暑解,水道通利,诸症可除。原方甘澜水又名“劳水”,以此煎药,意在取其益脾胃而不滞邪。
湿温初起,证多疑似,每易误治,故吴瑭于《温病条辨》中明示“三戒”:一者,不可见其头痛恶寒,身重疼痛以为伤寒而汗之,汗伤心阳,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二者,不可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下之,下伤脾胃,湿邪乘势下注,则为洞泄;三者,不可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使湿热锢结而病深不解。
【临床运用】①本方是治疗湿温初起,湿重于热证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身热,苔白不渴为辨证要点。②若湿温初起,恶寒头痛等卫分症状较明显者,可加藿香、香薷以助解表散寒化湿之功;若湿甚而尿少便溏者,可加茯苓、泽泻等淡渗利湿,利小便以实大便;若湿热秽浊郁伏膜原,寒热往来者,可加青蒿、草果、槟榔等以疏利透达膜原湿浊;若热势渐增,口渴舌红者,可加黄连、黄芩等加强清热燥湿之功。③常用于肠伤寒、胃肠炎、肾盂肾炎、布氏杆菌病、肾小球肾炎以及关节炎等辨证属湿重于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