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玛丽心理咨询师(魏玛丽姜无缺)
委员说·魏玛丽
说话柔声细语,笑容自然亲切,短短几句话就让一个不善言辞的人打开了话匣子,省政协委员魏玛丽俨然是一个“知心大姐”。今年是魏玛丽首次担任湖南省政协委员,她坦言有压力。但是,三届开福区政协委员的履职经历,也让她充满了信心和动力。
从新西兰和新加坡留学归国后,魏玛丽创办了开福区中新双语幼儿园。十年来,她一直关注幼儿教育和青少年心理健康,利用自身专长帮助3000多名青少年解决心理困惑。值得一提的是,她曾自掏腰包200万元,建立开福区左岸社区委员工作室,还私人出资建设图书分馆面向广大居民免费开放,打造社区阅读中心,开设心灵氧吧。
“我们社区怎么没有像魏委员这样的教师?”曾有外省的家长不辞辛苦,带着孩子向魏玛丽做心理咨询,这样的话语让魏玛丽既“舒心”又 “忧心”。“那些不能走进我工作室的青少年怎么办?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孩子,谁来帮他们做心理疏导工作?”成为省政协委员后,魏玛丽对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对话
对孩子充满敬畏之心
魏玛丽:作为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我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第一份提案主题为加强青少年心理教育,希望能够在学校普及青少年心理教育和情绪管理课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前来向我咨询的孩子越来越多,家长很焦虑,但找不到解决方法。然而,在心理咨询界,专注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教育的人其实并不多,大部分是为成人解决问题。
事实上,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的需求很大,但是我个人的力量非常薄弱,只能关注到一小群人,基本上是四岁半到十八、九岁的孩子。所以,我希望借助省政协这个平台,能够让更多的孩子在心理上得到呵护和关爱,特别是贫困地区的青少年。
► 十年前,您留学归国后从事教育,这段海外经历对您有什么影响?当时国内的大环境怎么样?
魏玛丽: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我走访了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发现在国外,很多教育专家一开始都是心理学家,从事心理学后发现教育的问题,然后开始涉及心理学。海外学习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投身幼儿教育事业的决心。在国外,绝大多数高层次人才几乎都集中在幼儿教育这个阶段。很多是博士或者专门的导师,这个行业汇聚众多高层次人才,也让我看到了希望。回国以后,自己很想像他们一样,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儿童心理教育上。但是,实际上感觉有些失望,因为社会对于学前教育普遍不关注,尤其是幼师本身的专业素养不高,很少有人想要在幼师行业做专做精。如今,国内的教育环境得到改善,出现很多专家,老师普遍愿意去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 在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过程中,您遇到哪些困难和挑战,又是如何克服的?
魏玛丽:现在我的研究对象是5到12岁的孩子。以前,我认为3至6岁的年龄跨度,是个很大的挑战,一开始专注于幼小衔接教育,一点一点地去钻研。十年时间里,一个年龄阶段接着一个年龄阶段地去攻破,琢磨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的特点和需要,不断地拷问自己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在选择心理教育研究的年龄节点上,我很慎重,因为我一直觉得对孩子应该充满敬畏之心。他们就是一个个鲜活的小生命,看着好像什么都不懂,似乎什么都不知道。但是,对于教育者而言,你给的每一点讯息,每一个暗示,每一次示范,他其实都能吸收到。现在有很多家长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矫情了”,其实不是他们越来越矫情,而是青少年对于心理上被认可,被关注,尤其是被懂得的要求更高了。无论是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还是一名省政协委员,呼吁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都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助推“心理扶贫”
► 您曾经自掏腰包200万元建立委员工作室,在过去三年的区政协委员履职生涯中,这个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魏玛丽:政协委员工作室发挥了增强社区凝聚力的作用,创建以后,举办了小小演说家、品书会、剪窗花、关爱孤老、扶贫等社会公益活动,为密切社区家长和青少年与委员的联系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走近了,才能沟通,进而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无形之中,它就成了一个反映社情民意的平台。在这个1000多平米的四方天地里,邻里往来和睦,我认为社区群众确实需要这样一个地方,在互相交流和倾听的过程中,能帮助疏导负面的情绪,而且有事大家可以一起商量解决,非常便捷。
在委员工作室,我还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亲子沟通等主题组织了近200期的“公益大讲堂”,大家觉得很接地气,同时也很受用。此外,除了将一些专家和教授“请进来”,我也在思考如何发挥委员工作室的社会职能,推动其积极地“走出去”。2017年12月,我联合国际知名心理咨询师和律师团队,给学生做公益论坛,把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情商课程送进学校,得到了比较好的反响。
► 您刚提到了过去的履职成绩,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您未来将如何发力?
魏玛丽:要让湖南变得更加幸福、和谐和美丽,首先要立足家庭和社区,青少年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我希望能够走进他们的内心,营造孩子健康的心理环境。其次,我参与过多次的扶贫活动,越来越发现光靠捐钱捐物远远不够。尤其在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堪忧,由于长期缺乏沟通交流,很多孩子内心敏感、脆弱,对别人的关心有抵触情绪。比如,我去隆回县山村扶贫时,给几个孩子做过心理咨询,他们甚至都羞于表达对父母的思念,不愿意别人接近,让我感到很“心疼”。
教育要从“心”开始,首先对这些贫困地区的孩子进行“心理扶贫”,不能让他们感觉自己是可怜人,要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自我认知,然后再去解决心理上的问题。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叫《心理营养》,缺乏心理的营养,才会出现情绪问题。因此,在今后的“双助”活动中,也要注重提供心理营养,通过“心理扶贫”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认识自我,跨越心灵障碍,最关键的一点是希望唤起社会各界对青少年心里健康问题的关注,同时借助省政协平台,主动地付出和作为,让履职创造更大的价值。
► 红黄蓝虐童事件发生后,出现了要加强教师监管力度的声音,作为幼儿教育的行家,您对于该事件有着什么样的思考和看法?
魏玛丽:作为教育从业者来说,这个事件的确让人感觉很痛心。我认为,教育机构本身应该在应该对教师选拔严格把关;其次应该意识到,不光是青少年,教师同样也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他们的压力源于教育本身,家长和学生以及社会的较高期待,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加强教师的心理疏导工作十分必要。同时,也要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对于加强对教师的监管,家长或许会更放心,但是加大了教师的心理负担,反而不利于幼儿教育的良性发展。因此,不能一味地给老师施压,要采取一些柔性的手段,包括提高幼师的待遇,增强家长的配合意识,每年都给老师做一次心理检测等,及时疏导教师的不良情绪,让教师感觉到内心平衡。
► 对于困惑中的青少年,您有何建议,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魏玛丽:第一、要去学习,向社会学习,向生活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第二、锻炼自己的心境,让自己能够更大程度地去接纳;第三、注重自己的内心需求,培养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会正确地排解压力。
文 | 《文史博览·人物》记者 田园
视频 | 贺彦 汤威
转载注明:“力量湖南”(lilianghunan)微信公众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上一篇: 千年杀是什么(千年杀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