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湖镇白象岭泵房消防工程(蚌湖镇属于哪个街道)
提起蚌湖,
很多禁不住会问,
缘何要叫蚌湖?
顾名思义,
与蚌有关。
明代时期,该地准备建圩,
因此地原有一湖,
湖中多蚌,故名蚌湖圩,
而蚌湖镇因圩名。
蚌湖自明朝弘治七年(1494)起属番禺县慕德里司。1987年3月蚌湖设镇,辖黄榜岭、新联、镇湖、清河、南方、建南、西湖等7个行政村和蚌湖、黄榜岭、新联、镇湖等4个居民委员会。
说起蚌湖,
不少人想起的就是“侨乡”,
蚌湖是白云三大侨乡片区之一,
旅居外国的乡亲超过两万人,
与该地区常住户籍人口基本持平,
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华侨,
每个蚌湖人都是侨属。
是名副其实的著名侨乡。
早在19世纪中期,
多少蚌湖儿女
或躲避战乱,或迫于生计,
纷纷踏上小船远走他乡。
漂洋过海
到秘鲁、南洋、北美、澳洲等地打拼。
他们在外落脚后,
首先是给家乡的亲人报平安,
寄来血汗钱,侨批应运而生。
1912年,
当时1711名旅加拿大华侨发起成立
保安和华侨通讯处,
自此,蚌湖保安和
成为了连接华侨和侨属们的纽带。
早年,海外华侨先将侨汇寄到香港的银行,
再由蚌湖保安和派人到香港接汇。
日军侵占广州、香港后,
保安和又派人到韶关接汇。
后保安和改名蚌湖侨联会。
虽然在外艰难求生,
但海外游子对故土满怀热切真情,
经常邮寄钱物给家中亲人,
也捐献资金帮助家乡建设。
你所看到的这些,
或由华侨捐资建设,
或因侨务工作而生,
这个侨乡,
还保留有众多华侨的足迹
著义小学校旧址
于1923年成立,1929年由华侨捐资建设。
蚌湖大钟楼
由华侨捐资于1929年建成,
主体建筑保存完好。
蚌湖华侨医院
1950年初由侨团“保安和”出资开设赠医局,
每日上午免费为群众诊病开处方。
1990年发动侨胞捐资,
筹资160万新建蚌湖华侨医院。
《蚌湖月刊》
以前,蚌湖有一份侨刊叫《城北季刊》,
后来改名叫《蚌湖月刊》,
记录着关于蚌湖镇的各种乡间新闻。
1949年该刊停办。
流溪书画展
1984年,华侨资助该地书画爱好者
举办了第一届“流溪书画展”。
1988年起一年一度举办“流溪书画展”。
……
这出了名的侨乡,
细说起来,处处与侨乡有关。
但且不说侨乡的衔头,
我们可以放慢步履,
感受那些蚌湖深深浅浅的乡土记忆。
蚌湖人的家乡味道
朱仔记烧腊
朱仔记烧腊源于明代先人的朱氏烤肉工艺明代永历年间,人和镇新村朱氏先祖彦才避乱到此居住,其第三儿子在蚌湖下社开了一间食坊。某日,因一块肉跌落炉台,经过火烧,散发出了浓烈的肉香,受其启发,朱氏先人创出了一套烤肉工艺。此后,朱氏后人将肉放到密封的土窑里烤制,朱氏烤肉逐渐闻名四方。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间名为“朱仔记”的烧腊店铺悄然开业,此后,“朱仔记”茶餐厅犹如雨后春笋,在广州的许多地方,都可以吃上美味的朱仔记烧腊。
每日,从蚌湖出品的烧腊达30至40个品种,早早踏上广州各大酒楼余多间分销店的路途。
尤其在清明重阳祭祖时,一道金猪受多少远方的客人青睐。
鱼种塘鱼蛋
20世纪70年代,一位思乡心切的华侨回到家乡后,带领家乡村民开挖鱼塘,孵化鱼苗,使这里成为珠三角地区主要的鱼苗供应基地和养鱼基地。这里养的鲮鱼味道最为鲜美。后来,人们经过考量,又用这里的特产鲮鱼做出味道更胜一筹的鱼蛋来,渐渐的,这里的鱼蛋味正、爽滑的消息便在乡间传开来。
(来自网络。)
此外,炖圆蹄是种鱼塘村的另一道美味。以“香焓软滑,味道甘美,肥而不腻”远近闻名。
蚌湖麻糍
每到冬至,蚌湖地区的村民家家户户都活做麻糍祭拜先祖。
(来自网络。)
相传南宋初年罗贵南迁时,其中蚌湖杨氏先祖在途中花了几天时间做了几箩麻糍,时值冬日,杨氏先祖一路南来,先入住广州,后再迁蚌湖,当晚,在行李中取出剩下的麻糍,因为天气太凉,加热煎过后再吃,谁知煎过后的麻糍别有一番风味,更加香喷可口。故而乡间有一种讲法:“翻煎麻糍,隔夜狗肉,味正好食。”杨氏后台为了记住先祖的智慧,每逢冬至变家家户户烹制麻糍供奉先祖,沿袭至今。
蚌湖人的趁墟
和许多白云人一样,蚌湖人也有自己的墟市地,自清代开始,蚌湖墟就已经存在,当年最繁荣的一条街当属镇湖大街,一些专门从事木匠活、手工制衣等手工业者和一些私营企业逐步出现,糖厂、榨油厂、碾米厂、酱油厂、米酒厂、修钟表等琳琅满目。
除了人潮涌动的趁墟场景,了解蚌湖的人还应该知道,那间戏院、那间旧时的中国农业银行、那里有一间名叫玉虚宫的道观。
玉虚宫是当年附近居民和来往船只都需要朝拜的地点,上面雕刻着“光绪乙丑年重建”的字样。
群众祈福的玉虚宫(原蚌湖镇蚌湖圩)
目前,道观已经成为了村里的老人活动中心。
蚌湖人的精神
在烽火年代,蚌湖人漂洋过海到海外打拼建设家乡。
在蚌湖人的骨子里,有着一种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精神。
在工业经济刚起步阶段,1979年,蚌湖人就率先与港商合作,办起首家“三来一补”企业———合兴实业有限公司镇湖手袋厂。
1986年新西兰总理朗伊参观蚌湖手袋厂。
从此,蚌湖就沿着“三来一补”企业发展路子,从1个村普及到所有村,从单一的手袋加工发展到服装、玩具、电子元件、收音机装配、制帽、纺织、绣品等多种行业。
蚌湖发电厂。
蚌湖人的书声琅琅
蚌湖人的学生时代大多有着关于广州市第七十二中学(以下简称72中)的记忆。该校正式创办于1924年,到今年已经有94年的办学历史。
蚌湖地区的华侨共筹资72000两白银,于1929年在流溪河边上修建了一所新的学校,也就是目前72中最特色的大钟楼校舍。
大钟伴随着蚌湖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是华侨爱国的最好见证者,如今校舍中间的纪念亭上还刻录着这些捐资人的名字。
蚌湖人的走亲戚
在蚌湖,有种走亲戚叫蚌湖龙舟景。每年龙舟水起前,村里有威望的长者便会手写一封龙船柬,到兄弟村登门拜访,亲手递上龙船柬,收到请柬后,兄弟村也必定会在招景日之前选好黄道吉日,带上贺礼回访,共叙300多年的兄弟情谊,共商扒龙船准备事宜。
吉日当天,各村自由竞渡、吃龙船饭,至少10条龙船来趁景。
蚌湖人的蚌湖大桥
相比较上述种种,如今蚌湖的年轻一代应该熟悉这座蚌湖大桥,蚌湖大桥全长144米,坐落于人和镇清河村辖内的流溪河上,建于2004年的大桥,那时,蚌湖人以脚步丈量桥梁,而该桥也曾是流溪河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这些,都在蚌湖人的眼里,心里。
听着潺潺流溪河水,搭上一路公交,
你会发现,这里仿佛时光悄然定格在了上个世纪,
保留着明清时期古香古色的旧貌,
村民旧屋、村中祠堂、以前的书舍,
有一份世外桃源般的宁静和美丽。
至今,还留有许多关于蚌湖的名字,
如蚌湖公园、蚌湖立交、蚌湖大桥、蚌湖路、蚌湖小学
但这里的生活又充满新鲜感。
2002年7月,撤蚌湖镇,并入人和镇。
换上别样的名字,
蚌湖正在焕发新的活力!
人和镇:除了上空划过的一架架飞机,人和的前世记忆有哪些?
图|石建华 区档案局供图
编辑|小兰
(本文由“白云时事”原创发布,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公众号不得转载改编。欢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