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治中将军真的治军很严吗_张治中将军的学校演讲
超党派和平将军张治中是祖父李鲁恩师,特此搜集资料。
张治中(1890-1969)爱国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领导人之一。原名本尧,字文白。生于1890年10月27日(清光绪十六年九月十四)。安徽巢县(今巢湖市)人。
其祖父是农民,父亲是手工业者。张治中六岁入塾,读书十年。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在扬州参加反清起义。
1912年进入陆军第二预备学堂。
1916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次年到广东参加护法运动。历任驻粤滇军连长、营长、驻粤桂军总部参谋、师参谋长和桂军军校参谋长等职。
1922年秋,张治中入国共两党合办的上海大学,主要学习俄文,同时在文生氏高等英语学校补习英文。在上海大学期间,张治中曾经受到一些进步思想的影响。
1923年初,张治中应友人之邀,赴广州任靖国桂军总司令部参谋等职,后到虎门帮助成立了桂军军官学校,并任大队长,实际主持校务工作。
1924年黄埔学校成立后,经保定同学推荐,张治中被蒋介石邀请到黄埔军校工作。
1924年初,对孙中山确立三大革命政策表示拥护。6月任黄埔军校学生总队长、军团团长,同时兼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师参谋长,广州卫戍区司令部参谋长等职,与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恽代英密切合作,结成深厚友谊。
1925年1月,张治中被正式任命为黄埔军校第三期入伍生总队上校副总队长,4月,代理总队长。此后,他曾兼任军事委员会航空局局长、航空学校校长、军事处处长、第二师参谋长、广州卫戍司令部参谋长、黄埔军校第四期第三团团长、国民党黄埔军校第四届特别党部执行委员等八九个重要职务。当时,张治中曾向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因国共双方有约,中共不吸收国民党高级干部入党,故未能如愿。
张治中在黄埔军校期间,深得校长蒋介石的赏识和器重。
从此,张治中开始了与蒋介石长达二十几年的合作,并始终是蒋最信任的军政要员之一。
1926年6月,张治中被蒋介石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副官处处长,并担任总司令部特别党部执行委员会委员,随蒋介石参加北伐战争。北伐军攻占武汉后,张治中被任命为学兵团团长,
先后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副官处处长、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教育长等职。后曾一度到欧美进行考察。
1927年2月,兼任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教育长,后被蒋介石邀请到上海,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训练处处长,掌管全军军事训练。但是不久蒋介石宣布下野,张治中利用这个机会,积极准备出国。他拟订了一个5年的留学计划:1年补习德文,4年研究军事。
1928年初,张治中到了德国,先补习德文。可是不到5个月,已重新上台的蒋介石电召张治中回国。
1928年7月后历任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训练部主任、教育长,同时兼任教导第二师师长,参加蒋介石对冯玉祥、阎锡山等的战争。
1931蒋介石任命张为国民党中央军校教育长。处理抗日学生,柔克刚。师母何香凝寄来女生服装。
1932年“一.二八”淞沪会战时任第五军军长,在上海抵抗侵华日军。率部参加上海“一·二八”之役,曾予日军以沉重打击。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支援19路军蔡廷锴蒋光鼐!
国家存亡大于一切!代表中央军主动向蒋介石请缨。
一激就跳的将军不是好将军!临危请命,殊为难得。
现在正是国家民族存亡之秋,治中身为军人,理应报国,愿赴沙场,保卫我神圣领土,但求马革裹尸。如不幸牺牲,望能以热血头颅,唤起全民抗战,前赴后继,坚持战斗,抗击强权,卫我国土。特立此遗书,表百折不回之决心。
把眼光放远些,心胸放大些,一切为国家民族利益着想,一切为子孙万代幸福着想,我们不但没有悲观的必要,而且还有乐观的理由!
张是一个真正的民族精英!
提出人民代表视察制度。
好剧,刻画的很好,张治中将军将是难得的一名文武均衡的民国将军。
电视只能还原部分 但是张治中将军是中华民族的英雄。这无可非议。值得敬仰。
打倒暴日!
弟兄们,现在是我们建功立业的时候了!我们能消灭日寇!国家兴旺,在此一举!人人抱誓死之心,报效国家,以救国家,以救民族!血战到底,誓救国家!
为自由,争生存!沪上鏖兵抗强权!踏尽河边草,洒遍英雄泪!又何必气短情长!宁碎头颅,还我河山!
出钱办学,愿家乡的孩子们努力读书!学好文化,报效国家!成为国家的栋梁!
停战!很好!粉碎敌人一举攻占全上海的企图!
19路军第五军伤亡很重!
师母何香凝:你们为了国家为了民族,流血建功。
君流血,我流泪,锦绣江山被人取。赠你勇气,快到沙场去,恢复我们土地!好男儿救国不怕死!死,留名万世!
你们将留名万世啊!
谏臣是国家的良心啊!多几个你这样的人才,国家就健康多了!
张:资助家乡办教育是我应该做的事!
出镇武汉几次交权,上马统军,下马执教,是治中的人生信念!
只要是为了抗日,我随时愿意听候调遣。办教育,纯属倒霉差事。
提倡重视教育之风!
不战而屈人之兵!和平解决19路军参谋长赵一肩
少死人不死人
1933年12月任国民党第四军总指挥,率军入闽,参与围攻福建人民政府
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时,他主张和平解决。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兼左翼军总司令,参加上海”八·一三”抗战。
1937年11月,任湖南省主席,因失误导致“11.13长沙大火”事件而被革职。
1940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兼三民主义青年团书记长。
1941年皖南事变后向蒋介石上书,主张继续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1945年,调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兼三民主义青年团书记;
1945年5月在国民党六大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和常务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国民党政府西北行营主任兼新疆省主席,曾营救过被盛世才囚禁于新疆的一批共产党员回延安。他曾多次代表国民党去延安同共产党谈判。
1946年1月代表国民党参加军调处三人小组,主张和平解决国内问题。
1949年,致电陶峙岳将军和新疆主席包尔汉,促成新疆和平解放;
1949年4月任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到北平同中国共产党代表谈判,双方议定了《国内和平协定》八条二十四款。此协定遭国民党政府拒绝后,他毅然留在北平,并发表《对时局的声明》。同年9月,应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促成了新疆和平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等职,对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
1969年4月6日在北京逝世。著有《张治中回忆录》等。
张治中与黄埔军校
张治中将军是与中国共产党有长期历史关系的亲密朋友,是中国国民党军政高层“八大金刚”中唯一留居祖国大陆者,同时又是国民革命军“黄埔嫡系”中央军高级将领层中没与中共交过战的“和平将军”。其在黄埔军校从第一期开始历任总队长、教育长、第六期至第二十二期校务委员会委员,曾任武汉分校、长沙分校主要负责人,是黄埔建校十年时印行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史》(十卷本)的主持编纂者与出版人。从黄埔建校到新中国建立,他被称誉为中国国民党方面始终坚持国共合作的代表人物。
一、发源广东,崛起黄埔
张治中(1890—1969)原名本尧,别号文白、文伯,安徽巢县洪家疃人。1890年10月27日,张治中生于巢县洪家疃一个贫穷农户家庭。父桂徵,从小念过书,能写信记帐,以做篾工为生,在丰乐河镇开设竹制农具(篾器)店;母洪系,因哮喘病早年逝世。张治中早年于巢县丰乐河镇私塾启蒙,入本镇吕德盛杂货店当学徒,后充安庆警察分局备补警察。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张治中参加上海学生军,后改编为陆军部入伍生团第一营。1912年秋编入武昌陆军预备学校学习,1914年8月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学习,1916年8月毕业后,分发安武军倪嗣冲部服役。1917年夏,他南下广东,历任驻粤滇军第四师第八旅旅部警卫队队长、征闽滇军第四师第八旅司令部参谋等职。其间奉命洽降收编一营(营长为安徽人)散兵,集中训话时士兵哗变,几十步开外百支枪齐射十分钟,幸亏及时卧倒没受枪伤,大难临头躲过一劫。
张治中后随部入福建,参加对李厚基部作战,他带领警卫队急行军抢先占领山头,率部奋勇击退三面来犯敌军,身上多处被弹片擦伤,浑身是血,立下战功。战后被旅长大加赞赏,任命为滇军第八旅第一支队第二营第七连连长,正式开始军官带兵生涯。张治中在任川军第五师第三独立旅司令部参谋长时,1921年春该部发生“宣汉事变”,张治中与内弟洪君器险些遇害。他脱险后与洪君器辗转返回家乡巢县,休养三个月后到上海,先后入文生氏高等英语补习学校、上海大学社会科学部学习外语。
1922年夏,张治中应陆福廷之邀再度南下广东,任驻闽广东东路讨贼军第二师步兵第二团参谋,参加讨伐陈炯明。1924年初,张治中在广州初识蒋介石,作为介绍人之一推荐内弟洪君器入读黄埔军校第一期。1924年7月张治中被校长蒋介石任命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军事研究委员会委员,于是与黄埔军校首次发生联系。
1925年1月,张治中被蒋介石任命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入伍生总队总队附,兼任第二营营长,正式到黄埔军校工作。总队长王懋功出任师长后,张治中接任入伍生总队代理总队长。同年8月奉蒋命与李卓元、黄在玑等编纂东征及回师广州战史。其间先后参加平定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部叛乱、第一和第二次东征作战。1926年1月,张治中任黄埔军校第四期入伍生第三团团长,中国国民党黄埔军校特别党部执行委员。后辞去八项兼职,专任黄埔军校步兵科军官团团长,始受蒋介石信任与重用。同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后,张治中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副官长,兼任总司令部特别党部执行委员,受蒋委托负责总司令部机构运行。北伐军占领武汉后,任武汉方面总司令部学兵团团长,期间兼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训练部主任、学员总队总队长,后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育长。汪精卫到达武汉后,设立武汉国民政府并与南京国民政府分庭抗礼,并将该校更名为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张治中仍任教育长,负责军校日常工作。1927年1月,张治中参加武汉国民政府第一次会议,并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校务整理委员会主席。其间他应蒋介石邀请赴南昌会晤,彻夜畅谈交流对武汉政局看法,三天后返回武汉,为蒋介石掌握武汉方面政局情势。宁汉对峙后,张治中转向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4月在武昌向武汉中央政治分会辞去学兵团团长及武汉分校教育长职务,其间内弟洪君器在武汉遇害身亡。
二、十年黄埔,培训军官
1927年4月张治中离开武汉赴南京,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训练处处长。1927年8月随蒋介石下野而辞职,赴欧洲考察。他到达德国柏林后,入德文专修学校补习德文,三个月后能够简单会话和使用日常德文写信。继赴德国莱比锡、汉堡等大城市参观,在德国学习参观不到五个月,即接蒋介石来函来电催促回国。1928年7月他任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政厅厅长,8月国民政府改制,军政厅改为军政部后免职。1928年10月,张治中任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教育长何应钦)训练部少将主任。1929年2月7日被委派为中国国民党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特别党部监察委员、常务委员。同年5月21日接何应钦任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受蒋委托主持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日常工作,一直任到1937年4月。在此期间著有《校长蒋先生之人格与修养》,被军事委员会颁令为军校学员必修课本。其间对蒋推崇备至,几达顶礼膜拜,率先仿效蒋介石穿着褐色大披风。他还在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率先施行蒋介石到会时,执星官高呼“委员长到”,全体行起身立正礼的仪式。此仪式其后风靡各军事机关,崇蒋至尊示范颇受青睐,张更为蒋赏识信任。
1930年1月张治中以教导团筹备处主任,聚集学生编成步兵教导第一、第二旅,1930年5月编成中央教导第二师,率部参与中原大战之陇海战役。后被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为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校务委员会委员,兼任军校教育长。
1932年1月16日,张治中被任命为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九期)校务委员会委员。1932年2月15日任陆军第五军军长,兼任第八十七师师长及左翼指挥官。1932年2月16日他率部接替第十九路军由江湾北端至吴淞西端防线参加淞沪抗日战事。他所率中央军部队有:陆军第八十八师(师长孙元良)、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总队长唐光霁)、独立炮兵第一团山炮营。先后发起庙行、浏河、葛隆镇等战斗,此役被认为是国民革命军中央军部队打响正面抗击日军第一枪,显示最高当局对日政策之改变以及对寻衅日军坚决抗击之决心。所率陆军第五军在淞沪抗日战争中,“计官长(排长以上军官)阵亡83名,受伤242名,失踪26名;士兵阵亡1533名,受伤2897名,失踪599名;合计5380名”。当时战斗之惨烈、牺牲之巨大是罕见的。其后返回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连续担任第十至十三期校务委员会委员,仍兼任军校教育长。
1934年6月16日,张治中主持召开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在此前,由其倡议组成校史编纂委员会,编纂《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史》的工作,经过年余功夫终于完成。校史采用纪事体,分为十编:本校创办,本校成立后之环境艰难与奋斗,组织与沿革,军事教育,军事工作,党务,政治训练与政治工作,本校先烈,校务行政,建设。张治中认为:“编修一部校史稿主要用意,在于保存文献,尽量收入各种史料,尤多影印插图,以便保存真相。”同年7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史》由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印行,全书精装十大册,约200余万字,视为黄埔军校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校史。
1935年4月,张治中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叙任陆军中将,1936年9月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叙任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张治中从1928年秋至1937年夏在军校以教育长身份主管军事教育与训练十年之久,历经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至十四期,其间培养的国民革命军初级军官近两万名,后来绝大部分成为抗日战争的战场指挥、参谋人员以及前线作战之中坚力量。1937年3月28日,他辞去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职务,离开任教近十年的黄埔军校。
三、主持湘政,祸起萧墙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治中任京沪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日战事在虹桥打响第一枪,他时任第一战区第九集团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先后统辖陆军数万余人与日军登陆的三个师团激战40天。
1937年11月,张治中接何键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兼湖南省保安司令部司令官。其崇敬湖南革命先烈谭嗣同、唐才常、黄兴、蔡锷遗风余韵,崇尚湖南人讲骨格、敢担当、说真话、做实事的精神,认为湖南这个地方,无论讲人力、讲资源、讲民风士气,都是最有可为,最能成为民族复兴根据地。此期间他仍兼任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四期校务委员会委员,同年12月1日兼任新开办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长沙分校主任,除按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培训初级军官计划,主要目标是为了训练湖南保安团队干部,警察以及在乡军官。
1938年10月下旬,广州、武汉相继沦陷,湖南省从抗战后方一下子变成了抗日前线,形势骤然趋于紧迫危急。张治中在湖南全省战时动员令中表示:治中个人今天也愿意和湖南三千万同胞同生死、共患难!绝不躲避责任,绝不畏惧艰难,奋斗到底,义无反顾。不料,由于最高当局既定了“焦土抗战”政策,仅仅是将距离长沙三百里以外的“新墙河”被误传为五公里近的“新河”,因此酿成了一场千古奇闻的“11·13长沙大火”。这场大火从11月13日至17日延烧了五昼夜,焚毁了两千年古城繁荣,长沙成为抗战时期损失最惨重的城市之一。军事当局的战略失误,湖南军政当局辱职殃民,被认为是这场劫难的直接原因,因此张治中作为当时湘省军政魁首亦难辞其咎。11月20日因长沙大火被革职留任处分。
四、从事政工,推进党务
处理长沙善后事宜告一段落,张治中于1939年2月1日向薛岳交接后,离开湖南赴重庆。蒋没追究其罪责,相反在最高军事会议上将其位列要席,以示下一步委以重任。同年2月15日张治中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一处主任,负责协调推动落实委员长指示的军事统辖指挥及机要事宜。1940年8月30日他接替陈诚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该部是总管全国军队和军事学校政治工作机构,制订并推行《军队政工纲领》和《军队政工典范》。1941年3月在中央训练团党政干部训练班第十四期受训时,张治中主持调集军队中上级政工干部,进行军队政工工作改制动员与培训。
在张治中任政治部部长同时,1940年9月1日起兼任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临时干事会书记长,该团系1938年3月29日中国国民党在武汉举行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决议组建的,由蒋以总裁名义兼任团长。张治中既为青年团之具体领导人和实施者,为协助实现蒋那时之政治、军事目标而竭尽全力加以鼓动。在任期间主持拟定《确定党与团之关系办法》、《确定党与团关系办法实施细则》、《检查党与团之关系及考核办法》,提经中国国民党第五届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
1942年春,张治中被蒋指派为国民政府代表,多次与中共代表周恩来等进行谈判磋商,参与调解国共两党冲突。1944年5月被推选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1945年5月被推选中国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期间还连任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五至十九期校务委员会委员。
四、坐镇西北,受命和谈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8月28日,张治中奉派亲赴延安,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到重庆进行国共两党谈判。因新疆阿尔泰地区发生“伊宁事变”,1945年9月13日他又奉派作为中央政府代表由重庆飞赴迪化,与朱绍良、吴忠信等妥善处理“伊宁事变”,缓解该地区民族自治与中央统辖关系问题。
1945年10月3日张治中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晋陆军二级上将军衔。
同年10月10日,张治中作为国民政府代表在《双十协定》签字。10月11日他亲自护送毛泽东等乘飞机返回延安。
1946年2月张治中再次受命作为国民政府代表,与周恩来、马歇尔组成最高军事三人小组会议,研究国共双方军队整编与统编。2月25日在重庆上清寺尧庐(侍从室所在地)其作为国民政府代表,与周恩来(中共代表)、马歇尔(顾问)签订《关于军队整编及统编中共部队为国军之基本方案》。2月底他送周恩来返回延安,这是其先后第三次为国共两党事务飞赴延安。
1946年3月,张治中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西北行营主任,统辖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省。3月27日,他作为国民政府代表签订《东北停战协定》,仅过7天后,国共军队在东北战事重开。
1948年1月20日,张治中乘机赴甘肃兰州,继续主持西北行辕军政事务,其间着重整理中国国民党甘肃省党部与各级党部间党务事宜,恢复甘肃省参议会会议及议政制度。其间曾就时局在兰州《和平日报》发表署名文章《认清病源,勇敢革命》,反映他对政局忧虑与出路的思考。1948年5月16日他向蒋发电报请求辞去西北军政职务。同年8月1日改任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军政长官,继续受命负责西北军政事务。
1949年2月22日,张治中奉李宗仁代总统命,由兰州飞返南京,再度委派为国民政府与中共和谈代表之一(首席代表此时为邵力子)。3月3日他与吴忠信赴奉化溪口会晤蒋介石,征询重开和谈要旨。3月12日,他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何应钦)政务委员。同年3月24日他作为国民政府方面首席代表派驻北平,主持与中共方面的和平谈判。
1949年3月29日张治中再赴溪口,就与中共和谈方案征询蒋意见,这是他生平中最后一次面见蒋介石。4月1日他赴北平住六国饭店,试图重启和平谈判,4月20日南京方面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事前中共方面已将其夫人洪希厚等家眷转移北平,张治中遂留居北平,以“坚持和谈到破裂之最后一刻”被称誉为“和平将军”。
1949年5月4日行政院下令免除张治中西北军政长官职务,改由郭寄峤代理。同年6月26日,张治中发表《我对时局的声明》,申明其“和平建国之政治主张以及国家与个人之政治新生”,不啻宣示脱离广州国民政府。是当时最高统治集团黄埔嫡系核心层高级将领“八大金刚”中唯一归附中共的超重量级人士,对当时中国国民党最高领导层具有较大震撼作用。同年8月,张治中应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同年9月他致电陶峙岳、包尔汉等,促使新疆和平解放。同年10月,他被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议开除党籍。
五、参政议政,履行国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治中先后担任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二届、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一届、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二届、三届、四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法律委员会选举法起草委员会委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国防研究小组组长等职。对促进民族团结、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
张治中于1949年11月被推选为民革第二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1954年7月20日任民革西北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956年2月被推选为民革第三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1957年2月任民革台湾和平解放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1958年11月被推选为民革中央第四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他时刻以祖国统一大业为重,亲自主持民革中央促进祖国统一的工作,为使台湾回归祖国,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1969年4月6日,张治中因病在北京逝世,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享年79岁。
张治中家属
洪希厚(1892-1976),张治中背后的女人。
张素我(1915年4月—2011年12月2日),全国妇联第六届副主席。
张素久,女,汉族,著名爱国将领张治中将军的女儿。现任中国侨联海外顾问;美国著名爱国侨胞领袖;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荣誉理事;山东省海交会名誉会长;曾任清华大学北美教育基金会会长等。2002年 至今 担任艺通国际董事会董事。
2006年 创办《北美清华》杂志,并继续为清华大学筹措了140余万美元的资金,资助了34个项目;
1999年 张素久受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聘请出任清华大学北美教育基金会会长
1992年 担任美国安琪科技发展中心总裁与中国国家科委合作培养了中国第一批股票、证券行业的人才
1981年 赴美国肯塔基州立大学从事学术研究工作
1956年天津大学任教达20年
1955年赴哈尔滨工业大学进修
1954年清华大学 [2] 建筑系毕业
1952年考上了清华大学建筑系。
1949年跟随父亲来到北平。
2015年9月2日,张素久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2016年12月16日,张素久荣获2016第五届“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
张一真,台湾。
张一纯,原北京政协常委。
张治中(1890年10月27日——1969年4月6日),原名本尧,字警魄,后改名治中,字文白,安徽省巢县 [1] (今巢湖市)黄麓镇洪家疃人,黄埔系骨干将领,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爱国主义人士。1932年“一.二八”淞沪会战时任第五军军长,在上海抵抗侵华日军;1937年11月,任湖南省主席,因失误导致“11.13长沙大火”事件而被革职。1945年,调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兼三民主义青年团书记;1949年,致电陶峙岳将军和新疆主席包尔汉,促成新疆和平解放;1969年在北京病逝。
张治中在国民党任职期间受到蒋介石的认可和重用;但是他坚持国共两党和平共处。解放战争后,鉴于张治中对中国和平做出的贡献,被称为“和平将军”。有张治中故居留作纪念。
童年时期
张治中生于光绪16年(1890年)10月27日,其祖父是农民,父亲是手工业者。张治中六岁入塾,读书十年。因少年时家境贫寒,此后的6年中四处奔波流浪,曾在安徽丰乐河镇(今肥西县)一位叫吕为才的老板经营的“吕德胜号”商铺里做过学徒,从那时开始接触并阅读报纸,喜欢写字算账,在他的自传中,有意将此作为人生漂泊的起点。其后先后在扬州的盐务缉私营充过备补兵,在安庆巡警局当过备补警察,后入扬州巡警教练所受训,3个月后毕业,成为正式警察。 [2]
军阀时期
宣统3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张治中在扬州参加反清起义。
民国元年(1912年)进入陆军第二预备
张治中将军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
民国6年(1917年)到广东参加护法运动,历任驻粤滇军连长、营长、驻粤桂军总部参谋、师参谋长和桂军军校参谋长等职。
民国13年(1924年)初,对孙中山确立三大革命政策表示拥护,12月任黄埔军校第三期入伍生代理总队长、军官团团长,同时兼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师参谋长,广州卫戍区司令部参谋长等职,被授衔上校。与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恽代英密切合作,结成深厚友谊。
民国15年(1926年)7月参加北伐战争,先后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副官长、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教育长等职。后曾一度到欧美进行考察。
民国17年(1928年)7月后历任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训练部主任、教育长,同时兼任教导第二师师长,参加蒋介石对冯玉祥、阎锡山等的战争。
民国21年(1932年)1月兼任第五军军长,率部参加上海“一·二八”之役,曾予日军以沉重打击。
民国22年(1933年)12月任国民党第四军总指挥,率军入闽,参与围攻福建人民政府。
民国25年(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时,他主张和平解决。
民国26年(1937年)抗战爆发后,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兼左翼军总司令,参加上海“八·一三”抗战(淞沪会战),取代何键担任湖南省主席。从1937年11月20日
相关书籍
至1939年1月17日,在任一年零两个月,与中共湖南省委合作,推动湖南抗日救亡运动迅猛发展,为正面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思想、组织和群众基础,被当时中共湖南省委负责人称为湖南国共合作的“黄金时代”。
民国27年(1938年)张治中作为湖南省军事最高指挥者发动“焦土政策”,将距离长沙三百里以外的“新墙河”被误传为五公里近的“新河”,因此酿成了一场千古奇闻的“11·13长沙大火”。这场大火从11月13日至17日延烧了五昼夜,焚毁了两千年古城繁荣,长沙成为抗战时期损失最惨重的城市之一。军事当局的战略失误,湖南军政当局辱职殃民,被认为是这场劫难的直接原因,因此张治中作为当时湘省军政魁首亦难辞其咎。11月20日因长沙大火被革职留任处分。 [4]
民国29年(1940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兼三民主义青年团书记长。在这些重要的工作岗位上,张治中兢兢业业,为自己立了“严守机密”、“寡言少主张”等自律,谨言慎行,努力工作,颇得蒋介石的好感。 [5]
民国30年(1941年)皖南事变后向蒋介石上书,主张继续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民国34年(1945年)5月在国民党六大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和常务委员。张治中受周恩来委托,到新疆成功地解救了被盛世才监禁多年的100多名共产党干部,使他们安全地回到延安,为共产党保存了一批重要的骨干力量。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国民党政府西北行营主任兼新疆省主席,曾营救过被盛世才囚禁于新疆的一批共产党员回延安。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是唯一一位没有同共产党打过仗的国民党将领,被人们称为“和平将军”。他曾多次代表国民党去延安同共产党谈判。
解放战争
民国35年(1946年)1月代表国民党参加军调处三人小组,主张和平解决国内问题。
民国38年(1949年)4月任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到北平同中国共产党代表谈判,双方议定了《国内和平协定》八条二十四款。此协定遭国民党政府拒绝后,接受了周恩来的恳劝留在北平,并发表《对时局的声明》。9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和开国大典,并促成了新疆和平解放。 [3]
新中国成立后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等职,对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
1969年4月6日在北京逝世。
成就贡献
政治
1924年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张治中坚决拥护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对国内局势的稳定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
1939年主政湖南省,提出“廉、正、勇、勤”作为湖南省训,同时以严正不苟的精神惩治贪污,整个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坚决贯彻联共抗日的方针,使湖南成为抗日根据地之一。
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张治中作为国民党代表多次与共产党展开谈判,保障了国共统一抗日战线的稳定性。
1946年张治中多次周旋,营救新疆地区被捕共产党员131人,其中有小孩23人,为新疆和平解放奠定了基础。
1945年重庆谈判与1949年北平谈判中代表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1949年9月,致电陶峙岳将军和新疆包尔汉主席,促成新疆和平解放,为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张治中对国家的大政方针,重要方略都深思熟虑,提出许多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供中央领导决策参考。
军事
1925-1926年期间先后参加平定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叛乱、第一和第二次东征作战,巩固了中华民国的稳定。
1930年5月编成中央教导第二师,率部参与中原大战之陇海战役,此次战役使得各地军阀损失惨重,为红军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中张治中作为战前准备工作的组织者和战役的指挥官,苦战三个月,共歼灭日军6万余人,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梦想。
1945年通过谈判和解的方式处理新疆阿尔泰地区发生的“伊宁事变”,避免了新疆地区的战乱。
轶事典故
忠于爱情
1909年,17岁的洪希厚按照当地洪张两姓联姻的习俗,嫁给了同样来自贫寒人家的张治中,洪希厚一生对丈夫的工作从不乱发表意见,但有有一次,洪希厚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当时张治中准备赴淞沪抗日战场,他的四弟张文心也将前往。张文心七岁时即由洪希厚带大,两人感情深厚,洪希厚对丈夫说:“开战时,让文心留在你身边,好吗?”对于妻子的这一请求,张治中说:“我知道你的意思,但仗一打起来,是不分前后的。这次去上海,我已做好了战死的准备,作为一名军人,文心也应当如此。”其他时候,只要不打仗,洪希厚和张治中总是在一起,他们相互陪伴直到终老。
直言进谏
在国民党任职期间总共四次直言进谏蒋介石。
第一次上万言书是“皖南事变”爆发后的1941年3月2日。张治中向蒋介石痛陈对国共问题处理的失策,“父亲认为这是招致两党破裂的开始,关系甚大。”张治中在万言书中建议:“为保持抗战之有利形势,应派定人员与共党会谈,以让步求得解决”,“若犹是听其拖延,其结果将对我无利而有害。”对此,张治中之子张一纯说:“可惜,蒋介石并没有接受父亲的建议。”
第二次是1945年11月,国民党当局正在为发动内战做准备。张治中再写万言书,托人带给蒋介石,力言对国共问题采取政治方式解决是独一无二的途径,反对重起内战。他在万言书中说:“我国经八年之长期抗战……民穷财尽,无日不在水深火热之中。……倘战争再度爆发,必益增人民之痛苦,违反人民之愿望。”
第三次是在1948年5月5日,此前的5月1日蒋介石和李宗仁分别当选为总统、副总统。张治中给蒋介石写了一封长信,在信中指出大局已经到了最严重的阶段,提出补正之道是:执行亲苏政策、和共政策、农民政策、改革土地制度。蒋介石对这封信很重视。5月12日,张治中就收到了蒋介石的回电。蒋在电文中说:“来函与意见书今始详阅,应再加研究后另行电告。”但是,此后再无下文。
第四次是在1949年。张一纯说:“1949年参与北平和平谈判时,父亲还给蒋介石写过长篇改革建议。”此前,张治中在溪口劝蒋出国未成,在北平更是感到蒋介石留在国内是对和平的最大障碍,所以在万言书里痛陈利害。张治中后来回忆起这最后一封万言书时说:“不知蒋介石看后反应如何,但事实已经说明他是不会接受的。”
坚持正义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张治中的家也受到了冲击。在张治中家最艰难的时候,周恩来出面保护了他们一家。周恩来把张治中送到解放军总医院,改名叫林友文,不让家属去也不让通电话。张治中从此变得很沉默,也不说话,但是他的健康却被这种郁闷的情绪所吞噬。在生命的最后三年,张治中每天晚上问儿子张一纯文革的情况。
听说彭德怀被打倒,张治中写信给毛泽东,听说刘少奇被打倒,张治中也写信给毛泽东。彭德怀被打倒后张治中写了1万多字的信为彭德怀讲话。他在信里讲:“彭德怀的生活非常简朴,对自己非常的严,洗脸水都不倒掉,留着接着洗脚。彭德怀非常艰苦朴素,他绝对不会反对您老人家。”然而,张治中写的这两封信都被周总理压了下来。周恩来安慰张治中说:“你写的信主席收到了,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好好休息,剩下的事我来办。”
除了写信,张治中还曾经面谏毛泽东。“十大元帅要是都没了,主席身边怎么办?”张治中曾在一次与毛泽东的会面时说了这句意味深长的话。张治中被儿子张一纯推着坐在轮椅上见到毛主席。张治中见到毛泽东说:“毛主席啊,您老人家走得太快了,我跟不上……我党内的好多老朋友,那些元帅都被打倒了,您老人家怎么办呐?”这时,原本是坐着的毛泽东站了起来说:“文白兄啊,你放心吧,我们可以甄别嘛。”张治中并没有说话,显得很沉闷。
人物评价
蒋经国在得知张治中决定留在北平时称道:“他太天真了,将来死无葬身之地”。
毛泽东称“他是三到延安的好朋友”,“是真正希望和平的人”。
蒋介石称其为“革命叛徒”,“文白无能丧权辱国”。
邓颖超评价张治中:“在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文白先生是一位没有同共产党打过仗的国民党军人”。
周恩来曾评价张治中说:“这个人很复杂,又很简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一个爱国主义者”。
因其一生均为中国和平奔波,故后人称其为“和平将军”。
后世纪念
张治中故居
张治中故居由故居和桂翁堂组成。故居位于巢湖市黄麓镇洪家疃村,桂翁堂坐落在洪家疃村旁黄麓师范校园内。两处房屋系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建筑物,砖木结构、小瓦屋面。张治中故居建于1928年,原有5间4进6厢共26间房屋。门首悬有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张治中故居”花岗岩匾额。室内按当年的原样陈列着张治中将军的生活用品。离故居南约100米,是张治中先生创办的黄麓师范。1988年6月,张治中故居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确定为巢湖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影视形象
1982年电影《风雨下钟山》:智一桐饰张治中;
2009年电影《建国大业》:杨晓丹饰演张治中;
2010年电影《雪豹》:何政军饰张治中;
2011年电视剧《中国1945之重庆风云》:吴晓东饰演张治中;
2014年电视剧《长沙保卫战》:张世会饰演张治中;
2016年电视剧《海棠依旧》:刘之冰饰演张治中;
2016年电视剧《东方战场》:王伯昭饰演张治中。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起来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
1931年9月18日,日本法西斯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开始抵抗,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团结全国人民开始全面抗战,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中国采取持久战战略,并迅速形成了两个抗日战场。
1937年3月28日,张治中辞去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职务,离开任教近十年的黄埔军校。主持湘政,祸起萧墙。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治中任京沪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日战事在虹桥打响第一枪,他时任第一战区第九集团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先后统辖陆军数万余人与日军登陆的三个师团激战40天。
1937年11月,张治中接何键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兼湖南省保安司令部司令官。其崇敬湖南革命先烈谭嗣同、唐才常、黄兴、蔡锷遗风余韵,崇尚湖南人讲骨格、敢担当、说真话、做实事的精神,认为湖南这个地方,无论讲人力、讲资源、讲民风士气,都是最有可为,最能成为民族复兴根据地。此期间他仍兼任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四期校务委员会委员,同年12月1日兼任新开办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长沙分校主任,除按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培训初级军官计划,主要目标是为了训练湖南保安团队干部,警察以及在乡军官。
经典战役(正面战场)
战役1
淞沪会战
卢沟桥事变爆发37天后,日本侵略军又向上海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中国军队英勇抗击,进行了历时3个月的淞沪会战。1937年8月9日,日本海军中尉大山勇夫等两人驾车闯入上海虹桥机场挑衅,被驻军保安队击毙。日军借此事件派军舰游弋黄浦江及长江口,作进攻威胁。为抢得战争主动权,我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奉令率领第87、88师等部向上海推进,并于8月13日奉令向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虹口基地发起围攻,试图赶敌下海。“八一三”淞沪抗战由此展开。
日军大本营随即组建了上海派遣军,以松井石根为司令官,率两个师团开往上海增援,9、10月间,又相继增兵计达30万。中国方面也不断向淞沪战场增兵,先后调遣了70多个师赴沪参战。中国军队英勇抗日,不畏牺牲,战事空前惨烈,其中尤以四行仓库保卫战名扬中外。中国官兵以血肉之躯抵挡日军猛烈炮火,舍命卫国,坚持到11月初,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的妄想。后因日军从杭州湾金山卫等处战场侧翼登陆,对上海战场形成合围之势,守军为避免更大牺牲,于11月8日起撤离上海。11日,上海沦陷。
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中日双方都相继投入重兵,死伤数量堪称巨大,为抗战开始后正面战场上第一次大规模交锋。此役改变了中日战争战略局势,成功吸引侵华日军主力从华北战场南下华东,我方夺取了战略主动权,更为我国工矿内迁、保存民族工业实力赢得了宝贵时间。
战役2
忻口战役
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在晋北抗击日本侵略军的一次大规模的战役。战役从1937年10月13日至11月2日,历时二十一天。中国军队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了一道新的长城,他们的浴血奋战使得穷凶极恶的日军板垣师团在21天内寸步难进,创造了中国抗日华北战场上最辉煌的战绩。该战役歼敌2万余人,它是台儿庄大战前,中日军队对峙时间最长、作战规模最大、双方付出代价最高、国共两军配合作战最为成功的一个战例。
战役3
南京保卫战
日军占领上海后,为“膺惩”中国的抵抗,决定攻占中国首都南京。1937年12月1日,日军大本营下达“大陆第8号令”,命令华中方面军与海军协同,兵分三路,攻占南京。
12月7日,日军兵临城下,中国守军与日军展开了空前的拼死决战。因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南京各城门先后被日军攻陷,守军节节抵抗,牺牲无数。仅雨花台一地守卫将士就有6000多人全部英勇殉国。
12月12日,守军奉蒋介石命令撤退,各部因撤退失序,多数滞留城内,被日军大量屠杀,损失惨重。13日,南京沦陷,日军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战役4
台儿庄战役
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和日本侵略军在山东南部台儿庄(今属枣庄市)地区进行的一次会战。日本侵略军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相继占领南京、济南后,为了迅速实现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连贯南北战场,决定以南京、济南为基地,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徐州。台儿庄是徐州的门户,它位于徐州东北30公里的大运河北岸,临城至赵墩的铁路支线上,北连津浦路,南接陇海线,扼守运河的咽喉,是日军夹击徐州的首争之地。1938年3月23日,日军濑谷支队主力沿台枣支线向台儿庄阵地突进。此时,第五战区为确保台儿庄阵地,以拱卫徐州,进行了部署调整。24日,日军濑谷支队向台儿庄发起进攻,与中国守军第2集团军第31师展开激战。日军一部突入东北角,被守军击退。27日,濑谷支队主力一部突入北门,第31师与敌展开拉锯战,守军伤亡甚重。28日,突入台儿庄的日军被第31师围攻,敌方损失甚重。29日,日军第十师团长命濑谷支队迅速击败台儿庄附近守军,同日,在徐州督战的蒋介石也下达了死守台儿庄的命令,命令说“如果失守,不特全体官兵应加重惩,即李长官、白副参谋总长、林次长亦有处分”。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遂令第2集团军死守台儿庄阵地,并再次严令庞炳勋部南下,协助第2集团军解决台儿庄之敌。至31日,中国军队将进入台儿庄之敌完全包围。4月3日,中国军队向日本侵略军发起攻击。日军拚力争夺,占领了市街大部。中国军队一次又一次反击,展开街垒战,夺回被日军占领的市街。双方陷于苦战。6日晚,中国军队全线攻击,围歼被围之濑谷支队。战至7日凌晨,除一部日军突围至峰县附近固守待援外,被围之敌大部被歼。台儿庄战役在历时半个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牺牲,参战部队4.6万人,伤亡失踪7500人。在中国军队的英勇抗击下,共歼日军1万余人。此次战役是继平型关大捷之后全国抗战的又一重大胜利,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斗志。
战役5
武汉会战
1938年6月至10月,抗日战争中最大规模的战役之一———武汉会战爆发。凶顽的日军企图以一役之功,击溃中国军队的主力,逼迫中国投降。纵横千里的战线上,中日两军激战4个多月。中国军队动员了129个师、30余艘舰艇、约200多架飞机、近100万人参战;日军共14个师团、120余艘舰艇、300 余架飞机,计25万人参战。最终武汉沦陷,日军伤亡在4万以上,中国军队伤亡20万人。这次会战虽以放弃武汉告终,但使日军力量受到很大消耗,而后无力进行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日军歼灭中国军队主力、迫使中国投降的战略企图破产,抗日战争从此进入相持阶段。不仅如此,武汉会战有力地牵制了日本陆军的主力,使其无法抽调兵力和战略资源支援当时日本关东军和苏联红军在张鼓峰的战役,最终使日本不得不放弃武力进攻苏联的所谓“北进”计划,这对于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战役6
长沙会战
在二次世界大战中,长沙是举世罕有的受灾最严重城市之一,整个城市被大火连续烧了两天两夜。在这场大火的背后,正是持续6年的四次长沙会战。
1938年至1944年,腥风血雨的四次“长沙大会战”,是八年全国抗战中中日双方出动兵力最多(日军66万人次,中国军队100余万人次)、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次大会战。这场震惊世界的会战前三次以中国军队的大获全胜而告结束,日军受到中国军队的沉重打击,日军共伤亡10.7万人,中国军队共伤亡13万人。
战役9
常德会战
1943年秋,日军集中8万余人的兵力和130余架飞机,对常德地区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中国军队集中28个师约19.4万人、飞机100余架,进行防御。1943年11月2日,会战打响。常德会战历时65天,这在抗战相持阶段是少见的。战斗激烈、伤亡惨重。日军伤亡4万余人,战死3名联队长;中国军队死伤5万余人,3名师长阵亡。中国军队不仅顶住了日军的进攻,而且将日军赶出了常德,保住了这一战略要地,使中国入缅远征军无后顾之忧,打通了中印、中缅公路。常德会战被称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战役10
雪峰山战役
也称湘西会战。1945年4月至6月,中国军队近20万人与日军约9万人在湘西雪峰山激战两个月。日军伤亡达29940人,中方伤亡也惨重,仅第四方面军的统计就达11223人之多。日军在这次战役惨败后,其在华进攻战略改为全面收缩防守。
据统计,1938年10月,日本陆军总兵力为34个师团,其中朝鲜1个、中国32个,日本本土仅1个,也就是说,日本陆军总兵力的94%投入了中国战场。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陆军总兵力为51个师团,其中日本本土4个、朝鲜2个、中国35个、东南亚10个,也就是说,日本陆军近70%的兵力在中国战场作战。1943年初,日本陆军在中国战场为66万人,太平洋战场为48万人,陆军主要兵力仍在中国作战。战争结束时,日本在太平洋战场的陆军总兵力为83万余人,在中国战场的陆军总兵力近105万人(不含中国军队在缅甸抗击的日军),中国战场的日军仍多于太平洋战场。
1938年武汉沦陷标志着中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企图借军事胜利诱降、迫降蒋介石政府,结束中日战争。在日本强大的政治攻势下,1938年12月,以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叛逃降日。但汪精卫集团降日不仅没有动摇中国的抗战决心,而且遭到国共两党和全国人民的严厉声讨,激发了全民族的抗日斗志。
1938年10月下旬,广州、武汉相继沦陷,湖南省从抗战后方一下子变成了抗日前线,形势骤然趋于紧迫危急。张治中在湖南全省战时动员令中表示:治中个人今天也愿意和湖南三千万同胞同生死、共患难!绝不躲避责任,绝不畏惧艰难,奋斗到底,义无反顾。不料,由于最高当局既定了“焦土抗战”政策,仅仅是将距离长沙三百里以外的“新墙河”被误传为五公里近的“新河”,因此酿成了一场千古奇闻的“11·13长沙大火”。这场大火从11月13日至17日延烧了五昼夜,焚毁了两千年古城繁荣,长沙成为抗战时期损失最惨重的城市之一。军事当局的战略失误,湖南军政当局辱职殃民,被认为是这场劫难的直接原因,因此张治中作为当时湘省军政魁首亦难辞其咎。11月20日因长沙大火被革职留任处分。
现在正是国家民族存亡之秋,鲁身为学子,理应报国,愿赴沙场,保卫我神圣领土,但求马革裹尸。如不幸牺牲,望能以热血头颅,唤起全民抗战,前赴后继,坚持战斗,抗击强权,卫我国土。特立此遗书,表百折不回之决心。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张治中的家也受到了冲击。在张治中家最艰难的时候,周恩来出面保护了他们一家。周恩来把张治中送到解放军总医院,改名叫林友文,不让家属去也不让通电话。张治中从此变得很沉默,也不说话,但是他的健康却被这种郁闷的情绪所吞噬。在生命的最后三年,张治中每天晚上问儿子张一纯文革的情况。
听说彭德怀被打倒,张治中写信给毛泽东,听说刘少奇被打倒,张治中也写信给毛泽东。彭德怀被打倒后张治中写了1万多字的信为彭德怀讲话。他在信里讲:“彭德怀的生活非常简朴,对自己非常的严,洗脸水都不倒掉,留着接着洗脚。彭德怀非常艰苦朴素,他绝对不会反对您老人家。”然而,张治中写的这两封信都被周总理压了下来。周恩来安慰张治中说:“你写的信主席收到了,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好好休息,剩下的事我来办。”
除了写信,张治中还曾经面谏毛泽东。“十大元帅要是都没了,主席身边怎么办?”张治中曾在一次与毛泽东的会面时说了这句意味深长的话。张治中被儿子张一纯推着坐在轮椅上见到毛主席。张治中见到毛泽东说:“毛主席啊,您老人家走得太快了,我跟不上……我党内的好多老朋友,那些元帅都被打倒了,您老人家怎么办呐?”这时,原本是坐着的毛泽东站了起来说:“文白兄啊,你放心吧,我们可以甄别嘛。”张治中并没有说话,显得很沉闷。
“国共”两党高官中哪两人一生只有一位妻子?
核心提示:张一纯说:“国共”两党高官唯有两人一生只一位夫人:共产党有周恩来;国民党有张治中。母亲没文化,到北京之后因为要参加会议,才学会写自己的名字。”
1962年春节前夕,周恩来邀请张治中是国民党中央军校的教育长,军衔为上将,一个月的薪水与蒋介石、冯玉祥等人一样,都是800银元。当时南京市民一个月生活费是3个银元,所以他余下来的钱很多。有些军政要员把余下来的钱,或讨小老婆,或游山玩水,或盖别墅;而他认为民族的振兴重在教育,所以他把这些钱留下1来兴办学校,这一点令人很佩服。”
蒋经国评张治中:太天真了 将来死无葬身之地
李宗仁上台后就想改组内阁,多次表示要父亲担任行政院长,父亲一再拒绝。父亲深感对大局已无能为力,认为全局无望,不如退保西北,1月底便回到兰州。父亲认为,除新疆有相当把握外,宁夏、青海两马是棘手的,甘肃也得下功夫。在2月7日甘肃省党部纪念周上,父亲发表了长篇的《三年来和运的回顾与展望》讲演,暗示将来西北非和不可,为此后西北的和平转变做了思想准备,对社会人心具有强烈的安定作用。没想到7个多月后,父亲的和平转变便得以实现。
父亲此时的心情十分复杂,精神上也十分痛苦。他一方面已经断定国民党政权必败,战与和都已无济于事。但另一方面他又和蒋介石的关系太深,如果撒手不管,于情于理说不过去。一种感恩知遇的旧伦理观束缚着他,一时不易解脱出来。因此,明知“形势太险恶”,但“由于自己二十多年来对和平的痴心梦想”,只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父亲这一段在兰州只住了10多天,在李宗仁的不断催促下,2月22日,父亲飞回南京。那一天,天气异常恶劣,细雨濛濛。当时何应钦、白崇禧、李汉魂等到机场迎接父亲,白崇禧还说:“我听到半空飞机声音盘旋了半小时之久,尚在替你祷告平安哩!”
李宗仁曾回忆说:我在南京出任代总统的三个月期间,本抱“死马当活马医”。
蒋经国对屈武说:“文白先生也太天真了!现在还讲和平,将来是没有好结果的,我看他会死无葬身之地的!”
为了摸清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所提八条的态度,父亲在率和谈代表团赴北平之前,曾两次去溪口晋谒下野的蒋介石。3月3日,父亲和吴忠信飞到宁波。蒋经国在机场接了父亲等人乘车到溪口。没想到蒋介石劈头第一句就是:“你们的来意是要劝我出国的,昨天报纸已登出来了。”“他们逼我下野是可以的,要逼我‘亡命’就不行!下野后我就是个普通国民,哪里都可以自由居住,何况是在我的家乡!”这样一来,父亲只好不提出国之事。只好跟蒋介石汇报一些和谈的情况。
著名抗日将领张治中旧居纪念馆开馆
张治中旧居纪念馆昨日开馆本组图片均由本报记者吴小川摄
重庆时报1月16日报道 经过近一年的修复,昨日下午3时,“和平将军”张治中位于沙坪坝区土主镇的旧居纪念馆开馆,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事忠等多位领导及张治中将军的儿子到场参加开馆仪式,此外,上百市民也入内免费参观。
“完全是从废墟上建起来的”
下午4时许,纪念馆开幕仪式一结束,在寒风中等待多时的三圣宫村居民,就迫不及待地“冲”进纪念馆。“终于修好了,当然要来看看。”村民刘先生说,他小时候还在这里上过学。
“这里以前就只剩个石门和地基。”村民陈婆婆说,这里解放后用作过村小教室,还有农民在此养过鸭子,受损严重,“完全是从废墟上建起来的。”
据沙坪坝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李波介绍,该馆占地面积5536平方米,因周边环境还在继续完善中,所以要春节后才能全面开放。李波说,沙区文化局四上北京、三下南京,收集了大量资料,力争再现旧居原貌。
空运保险箱来渝展出
“这个保险箱,父亲从不离身。”张将军的二儿子张一纯指着一个墨绿色的保险箱说,这是抗战期间,张将军存放重要军事地图和资料的保险箱,此次特意从北京空运来渝,与市民见面。
张一纯开心地用重庆话告诉记者,这里是父亲当年办公和居住的地方,印象中从上清寺过来,要坐1个半小时的车。
老怀表讲述礼义廉耻
纪念馆的陈列柜中,一只刻着“礼义廉耻”的老式怀表吸引了市民眼光。“礼,是规规矩矩的态度;义,是正正当当的行为;廉,是清清白白的辨别;耻,是切切实实的觉悟。”一位母亲指着怀表背面刻的字,一字字地教5岁的儿子念着。
此外,纪念馆还收藏有冯玉祥送给张治中刻有“收复失地”的帐钩等大量文物,多由家属及村民捐赠。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
抢救第一保护为主
据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表示,此次张治中将军旧居纪念馆的开馆,对很多地方都能起到提示作用,是一个好的榜样。张柏称,要做好保护工作,首先应做好基础工作,要有标牌、有档案、有机构、有经费。此外,最重要的还是要保护和利用相结合,抢救第一,保护为主。
相关新闻
张治中简介
张治中张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字荩臣,后改荩忱,汉族,山东省临清人,第五战区右翼集团军兼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中国国民党上将衔陆军中将,追授二级上将衔,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1937年至1940年先后参与临沂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与枣宜会战等。1940年在襄阳与日军战斗中,不幸牺牲。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张自忠将军为革命烈士,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2)张治中(1890年10月27日——1969年4月6日),原名本尧,字警魄,后改名治中,字文白,安徽省巢县(今巢湖市)黄麓镇洪家疃人,黄埔系骨干将领,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爱国主义人士。
1949年,致电陶峙岳将军和新疆主席包尔汉,促成新疆和平解放;1969年在北京病逝。张治中在国民党任职期间受到蒋介石的认可和重用;但是他坚持国共两党和平共处。解放战争后,鉴于张治中对中国和平做出的贡献,被称为“和平将军”。
张自忠将军以死报国,在日寇手中夺回遗体,我们的英雄我们安葬!
今天小编和大家讲的是张自忠将军的遗体,中国人的英雄自己安葬,将军以死报国,张自忠将军是我国历史上的悲情将军,为何会称为他悲情将军其实这和卢沟桥事变有关。张自忠跟日本人多次的周旋谈判,最后还被民间的舆论传成了“汉奸”,他在听到这样的话语后心里当然会不舒服,所以他想和日军战斗,想用死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证明自己是一位爱国军人。
在枣宜会战打响后,日军突破了中国军队的正面防线,直接逼近枣阳地区,将军知道自己证明清白的时间到了,在五月的时候他判断出日军准备返回,第五战区总司令要求他出击枣阳攻击日军,其实张自忠将军早已经从俘虏口中得知,日军并不是想要撤退而是想进攻宜昌,张自忠将军立刻上报给了重庆,但是却没有得到回复,张自忠将军知道,如果自己的军队迎刃而上,肯定会凶多吉少,但是张自忠想要和敌军决一死战。
张自忠军职不过集团军总司令(中国战场八年抗战阵亡的集团军总司令也有好几个,像李家钰),1940年牺牲的时候军衔正儿八经来说只是国民革命军中将(虽然他是中将加上将衔,还不是正规叙任的上将)牺牲后国民政府才追晋张自忠为国民革命军上将,而且张自忠的遗体被抢回,灵柩送到重庆蒋介石亲自迎接。
和同盟国(英美苏等)其他国家对比,他们牺牲的将军,职级不比张自忠分量轻啊!美国也有中将集团军司令阵亡的,苏联甚至阵亡了方面军大将司令!还有英国海军上将也阵亡了。
从军衔对比上来说,张自忠生前是中将加上将衔,死后追晋的上将,而美国在1945年的冲绳岛之战中第10集团军总司令西蒙•巴克纳是美军中将(美军军衔中的将级军官是从准将,少将,中将,上将,后面的五星上将,所以美军中将是将级军官的第三级,相当于中国的将级第三级上将)所以军衔西蒙•巴克纳比张自忠高。苏联阵亡的巴普洛夫是苏联大将(苏联军衔中的第四级)远比张自忠高。
从军职上看,美军的西蒙•巴克纳中将是集团军总司令,与张自忠的集团军总司令是平级。而苏联牺牲的大将方面军司令,苏联的方面军相当于中国的各大战区,下辖数个集团军,军职远在张自忠将军之上。
张自忠将军亲自前往东岸战场,让副总司令冯治安留守西岸防守,在临走前张自忠将军知道自己这次去会是九死一生,他率领军地袭击敌军,以损失五百人的代价大大打击的敌军,而当时的李宗仁命令张自忠攻击河东岸敌军,为抓住战争机会,在别的部队还没有到来的时候,张自忠将军手下只有不满三千人的兵力,但是张将军临危不惧,看到大量的敌军他下令开火。
在混战一天一夜后,日军从爱发现对面的中国兵是在变拿命战争,日军想要避开这群中国官兵,决定从另一个方向南下。在和日寇决战前,张自忠亲笔写了一封告全体将士书:“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言语铿锵有力,昭示了张自忠立志和日寇血战到底的决心。
但日军以优势兵力包围了张自忠的部队,在和日军拼死搏斗中,张自忠身先士卒,最后中弹牺牲,壮烈殉国。敌军把张自忠将军的遗体,用担架抬下了山,埋葬在了30公里以外的陈家集附近,当时第三十八师和第一七九师官兵得知噩耗后,在晚上不顾一切开始向敌军进攻,他们拼劲一切想要抢回张自忠将军的遗体,张自忠将军被中国军民重新整理,换上了崭新的军装,还佩挂这上将领章和短剑,最后放入了一口棺材里
在他的遗体运到宜昌后,用轮船运送到了重庆,一路途径巴东、巫山、云阳、万县、忠县、涪陵等地,每到一个地方都是香火不断,烟雾缭绕,百姓在长江边上长跪不起,百姓们还为解决做了一碗送行饭,大家都把饭顶在头顶为将军送行,中国人的英雄我们国人自己埋葬,将军最后用自己的牺牲报国,张自忠将军为国家为人民,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也震慑了敌军,他们向敌人证明了我国民族的尊严。
八大金刚指的是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时期共有8位干将是蒋介石最信任的,他们分别是:何应钦、顾祝同、钱大钧、蒋鼎文、陈诚、刘峙、张治中、陈继承。“八大金刚”自黄埔军校始,就追随蒋介石,在国民党的党政军等方面握有重权。
八大金刚第一位的是何应钦(1890——1987)字敬之,生于贵州兴义,老同盟会员,黄埔军校总教官,长期是蒋手下的二号人物,历任陆海空三军总参谋长,军政部长,后来签定的《塘沽协定》,被指为卖国贼,亲日派,但依旧权柄在握,声势不改,直到到台湾后,才退出了决策层,安然过上了平淡生活。何本人没怎么带过兵,一直在大本营主持,抗战结束后作为中国地区总受降官接受了日本的投降。何与蒋的关系,可以用互相利用为形容,何两次对蒋生出异心,一是联桂让蒋第一次下野,二是西安事变准备武力讨伐,按常理蒋早就该清除异己,但蒋没有,因为何手下有国民党内很大一部分实力,蒋不得不借助,这也是何一直身居高位的原因。何深懂养生之道,待人宽和,提的起放的下,俊杰人物。也因此高寿,活到九十七岁,是国民党内长寿者之一。
第二位应该是陈诚,土木系领袖,字辞修,别号石叟,这个浙江人,炮兵出身,东征中三炮定敌,大得蒋的欢心,后来与谭祥结婚,和蒋成了干亲家,更得蒋的重视。主持十一师时,联合李默庵,肖乾等驱走师长,在讨唐和中原大战中表现优异,在其后的围剿红军中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隐隐形成与何抗衡的实力,这也是出于蒋的默许,蒋想在党内找一股实力牵制何,陈诚自然是最好的人选,也因此陈诚形成的土木系,一跃成为国民党的横跨军政的强大的力量,其十八军,也成为中央军五大王牌之一。陈日益得蒋的器重,庐山军官训练团一直担任副团长,抗战后指挥了四次武汉会战,之后长期担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为重庆屏护。内战时主持东北,败去台湾,数年经营,为蒋准备了良好的后路,也因此变为国民党二号人物,65年死,英雄早逝,举台湾悲。陈此人没有什么天赋,做事以勤稳著称,十分注重军人仪表,无论何时何地均精神不已,为人有胆识,曾在敌机轰炸时安然站立,历半小时之久。综观此人,实英雄也。1965年3月5日,身为副总统 副总裁的陈诚,因肝癌病逝于台北。
第三位是顾祝同(1891——1987),字墨三,江苏涟水县人;此人和何类似,除了在北伐带兵,其后都在行营本部工作,西安事变后受蒋命瓦解张,杨部队,完成的十分漂亮。抗战时主持第三战区,也有声有色,其间皖南事变的发生,从此为国人千夫所指。内战中主持国防部,负责蒋的军事进攻计划,深得蒋的信任,可惜手下有中共的地下党,因此失败连连。此后去了台湾,任参谋总长兼国防部长,1959年任国防会议秘书长,1972年任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依旧是重要人物,87年死,也是国民党的长寿者。顾为人小心谨慎,锋芒不外露,有军中圣人的称号。胸中有沟壑,是成大事的人,其一生好追花逐柳,可谓英雄仗剑,美人相依。
第四位是刘峙,字文白,安徽巢县人;这个著名的红色将军,能列入蒋的八大金刚实在是出人意料,但细观张的为人,就清楚这是为什么了,张是一个很传统的儒家人,受孙中山先生的赏识,负责黄埔军校的组建,此后一直便坚持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在黄埔之初,与共产党关系很好,便是遵循了这三大政策,之所以张是唯一没有和共产党打过仗的人,也是因为他竭力逃避内战,认为有违孙中山先生的政策,说白了,我认为张忠于的是孙中山先生,而不是什么蒋介石,这也是为什么他后来靠向大陆的根本原因。说起蒋和张的关系,蒋一直是很器重张的,对张的意见都要考虑,这固然是张自己本身的才能,更重要的是蒋对张的绝对信任,在中原大战时,张被委以重任,危局过后,便回到军校当教育长练兵,在后来的凇沪抗战,平定十九路军,凇沪会战的战役中莫不如此,不争兵权,也因此张在抗战开始后长伴在蒋的身边,担任政治部长和三青团书记长等要职,后来任西北行营长官,救了一批被盛世才囚禁的共产党,他还促成了两次和谈,第二次和谈时留在了大陆。综观张的一生,不爱财,自律甚严,厌恶内战,爱国热情高昂,实在是个伟男子,真英雄!文革中受到冲击,但在毛、周的保护下,没有受到大的伤害,随后逝世,一生坚持自己的信仰,伟哉张治中!
张治中回忆录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1773747.html
https://wenku.baidu.com/view/5881dbd1ff00bed5b8f31d20.html
购买http://product.dangdang.com/23456724.html
作者:张治中 著出版社:华文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04月
张治中回忆录
书 名
张治中回忆录
ISBN
9787507520347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装 帧
平装
作 者
张治中
定 价
¥56.00
出版时间
2007-2-1
作者: 张治中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年: 1993-02
页数: 852
定价: 13.85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03405877
这是张治中先生生前留下的一份自述。这份自述,记下了他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种种活动,反映了他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的生平。由于他长期置身于国民党最高决策之列,自述中留下很多重要史料,对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特别是国共关系问题是具有特殊意义的。
这是张治中先生生前留下的一份自述。这份自述,记下了他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种种活动,反映了他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的生平。由于他长期置身于国民党最高决策之列,自述中留下很多重要史料,对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特别是国共关系问题是具有特殊意义的。 这份自述侃侃而谈,娓娓动听。读了使我们看到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看到了他走上 社会主义道路的由来和基础,也从一个侧面看到我们国家这一阶段的历史风云。 张治中,原名本尧,字文白。二级 陆军上将。他始终不渝地坚持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从黄埔建军到共同建国,真诚维护国共两党的团结。本书是他生前留下的一份自述。这份自述,记下了他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种种活动,反映了他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的生平。由于他长期置身于国民党最高决策之列,自述中留下很多重要史料,对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特别是国共关系问题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份自述,侃侃而谈,娓娓动听,读了使我们看到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看到了他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由来和基础,也从一个侧面看到我们国家这一阶段的历史风云。
第一章 艰苦的历程 第一节 来源 故乡 家世 第二节 读书 入私塾 考秀才 第三节 流浪 吕德盛号学徒 流浪十二圩 两次安庆之行 扬州警察 加入学生军 第四节 进军校 武昌
张治中的人生经历中,最坎坷精彩的不是艰险的淞沪抗战,也不是抗日胜利之后的国共和谈。
他人生最值得记载的少年时执着求学,辗转四五地,历经磨难的经历。让人感叹,他这个书读得来之不易。而当军阀混战时,毅然抽身离开,而没有像许多懵懵懂懂的同学一样,虽有英才,但死的冤枉(不值)。这是中国在近代,旧军阀(北洋时代)与新军阀(正规军校毕业生)的价值观差异的表现,奉系少帅张学良和革命军铁军张发奎在河南两强休战,日本留洋归来的海归派蔡锷举兵讨袁皆是新军阀价值观的典型案例。
另一端是他平复新疆伊宁叛乱,让新疆恢复和平。张虽然管过军校,也带过大军抗日,但他不是个嗜血的人。他费劲口舌,在南京政府,地方对抗势力双方,苏俄,共产党等5方之间斡旋,终于不战而新疆归一。这件事更显他的能力,他对新疆有很深的客观认识,他说从中国历史上追溯,新疆的历史是一段黑暗的历史,这里面的调和的难度由于几百年积累的遭遇,让当地人很难相信汉人。但是张治中确出人意料的获得了各种势力共同的拥护,这一点可以看出他的统御才能。
还有长沙大火,他引咎辞职之后,转任蒋的侍从室第一处主任(主管军事),对于上下沟通的冲突之处的分寸拿捏,也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特别厚的一本回忆录,货真价实。
之前一直觉得张治中是一个很神奇的人,蒋中正嫡系,每每国共两党的重要谈判必有张文白,而大批撤退台湾的历史关口,他留了下来,是被共做通了工作?还是自己想换主家?是共直接将其妻小接到北京断其去意?还是这是毛蒋心照不宣的约定?若按回忆录中的说法,是周的劝诫挽留加上张心中对和谈还有憧憬,不过不能写出来的东西就肯定不会被看到,不是么。
读完全本,总的感受,张治中是一个正直的人。在蒋面前,他经常直言劝谏,当然,很多话说了也白说,不过毕竟他能够说,可以说,很多人是不敢直陈主公问题的,特别是一个固执己见的主公。蒋本多疑,可见其对张是很信任的,当然了,在两党谈判时,己方代表怎么可能不是自己信任的人呢?由此想起了蒋曾经在私下嘱陈布雷看张是否有不轨的事,当时陈布雷不情愿,因二人是非常好的朋友,不过好在张为人正派,蒋了解后算是放下心防了。按说这样一个人留在大陆,共应对其也是有防备的,所以肯定是分为能让张知道的政策和不能让张知道的政策。毕竟共也想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如果还有的谈,张无疑是最好的和事老人选。一见其生卒年份,我就担心他最后两年的遭遇。书中提不到,查了查,好在毛周对他都多有关照,虽然大环境险恶,毕竟还没有受太大波及,去世时能有正常的尊严离开,谢天谢地。
张讲了自己幼年的经历,笔墨不多,很快算进入中枢神经。在淞沪抗战期间参与的活动,之后较长时间在学校里的管理,主政湖南,特别解释了长沙大火的误会。我倾向于相信作者说辞,以其为人处世和当时情况,没有道理要故意提前纵火,官僚机构在层层传达中出现偏差也不鲜见。最好笑的是和郭沫若撕逼的故事,可见文白心中一直介意,两次主动示好都没取得好效果,文人相轻,那另一方的大文人本就不是什么心胸宽广的大人,可见张治中心里还是希望能够尽量多的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也不愿平白背黑锅。之后是平定伊宁暴乱在新疆的工作,包括新疆解放都有张治中的功劳在。最后一部分是其与共多年来打交道的情况,算是停笔在全国解放吧。
我一直觉得张治中就像国民党方面的周翔宇,可能他算不上那么靠前重要的领袖人物,但其为人处世的原则和居中调停的角色基本对应在那个位置。不过看过其回忆录,我又觉得他相比起来,还是更实在了一点,缺乏一些长袖善舞和圆融贯通,虽然也一定是个朋友多、人缘好的人,但是面对险恶复杂的情况时,可能还是单纯了一些。也可能正是因为这性格,才能得蒋放心吧。
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虽然其回忆录没有透露更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但能够在当时环境下不为政治真确作违心之言,又能客观中立叙述过程,已经殊为不易,并且书中多封书信、电报和当时双方签订的协议条款的确是珍贵的史料了。
《和平将军张治中》是2000年1月1日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杨者圣。
小引 中国现代史上的“张治中现象”/001
第一章 少年尝尽愁滋味/006
“肉吗,除非从我身上割下来!”/006
“靠山张”与“清水塘洪”/008
“咬口生姜喝口醋”/010
三出江湖/014
安庆警察与扬州警察/018
第二章 从保定到黄埔/023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023
40军棍的风波/026
“各人去打天下”/029
差一点死于川军的阴谋与内讧/034
从上海大学到桂军军校/037
横空上岛/041
第三章 夹缝人物/046
黄埔岛不相信“和平主义”/046
“张治中是不是共产党?”/050
逮捕令已经发出!/055
“啊!文白也来了。”/059
第四章 “模范军人”/064
文昌阁痛切陈辞/064
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外面的世界真无奈/068
一张“旧船票”,上了一条“新客船”/072
“恶姑娘”的“造神”运动/076
“客串”讨逆/079
从“九一八”到“一·二八”/083
“这真不愧为模范军人”/093
第五章 “八一三”淞沪大战前后/098
国防的前沿在哪里呢?/098
京沪路上的元首专车/101
“我们对不起汉卿”/105
“文白,这是要闹出事来的啊!”/111
“不能这样欺骗领袖”/114
“委员长究竟怎么样?”/120
第六章 三湘“总督”/126
意料之外的新任命/126
新官上任“三把火”/132
“简直是一把烈火”/13
和平将军张治中的夫人和子女
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女性。两人一共有5个孩子
做事不如曾经那样利索了
这是很值得佩服的,是张治中非常疼爱的一个孩子,不过两个人却一块生活了60年之久,,在家中操持家业非常的节俭
张治中出身于黄埔,张治中始终如一的态度,曾经清华组织成立了“北美教育基金会”,是外贸经济大学的教授
82岁的张一纯病逝在了北京。
二女儿的名字叫张素端,其中三个女儿,在抗日时期默默的支持丈夫,也很是一个非常的出众的人才。
在英国留学过
张治中的妻子名字叫洪希厚,而洪希厚连字都不认识,,不过在领导和人民面前,这是值得我们后人,让他做作海峡两岸交流的事
被评价为“卓越华人”。在15年,之后张一真果真就上心去做了
因为张治中的深明大义
一直到03年才退休,张治中一心选择了人民
小儿“和平将军”张治中的夫人和子女子的名字叫张一纯
文|草莓很暖
大女儿的名字叫张素我
曾经在北京任职政协常委,这是非常大的一个功劳,积极的和平奔走,张一纯为国家做的贡献也很多
张治中为了新中国成立付出不少,建国后
为其筹集到了不少的资金
他的一生奉献给了国家,洪希厚是一个非常的纯朴的人,很受蒋介石的器重
大儿子的名字叫张一真,两个人都同出身在贫苦家庭中,出生在南京。新中国成立后,56年,在父亲诞辰百年的纪念活动后只能怪,而且她也是张治中的唯一一个妻子。当时的环境下,她的性格也很开朗,回国后在妇联担任过副主席一职,而她也不负重任
而他的子女们也都投身到了新中国的建设中
觉得自己老了之后,生平资料不详。小女儿的名字叫张素初,做人稳重,可以说为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小贡献。,他因病去世,两个儿子。
新疆得以能够和平解放
同年参加革命工作,和父亲很像,对于蒋介石内战行为坚决的反对。在新疆解放中,两个人交流后,,认真学习的榜样,为促进文化交流也出来一些力气。
还担任过海外联谊会的会长一职
他也加入了党,嫁给他时17岁,人们也很亲切的称他“和平将军”。,并连任5、6届,“和平将军”张治中的夫人和子女
“和平将军”张治中的夫人和子女,邓对他建议,想必也是让张治中欣慰的事情。
邀请过她前去担任会长一职
他对邓颖超谈论自己的生活
远远的还骂了一句,“不用,不用,我张友全和平将军张治中的夫人和子女还没到活不下去的时候,转身就走,“死骗子!”,挂了。”“你当我白痴啊?”少妇狠狠的白了夏天一眼,
“和平将军”张治中飞抵北平
周恩来质问:“你既然来北平是为了和平解决两党问题的,为什么在事前你还要亲到奉化去向战犯头子请示呢?”
张治中此次作为南京国民党政府的首席谈判代表出使北平,可谓逆水行舟。这位“和平将军”明白,在国民党内部派系纷争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出任和谈代表,完全是处于夹缝之中,无论谈判的结果如何,均不会有好果子吃。因此,张治中避居西北,从一开始就极力回避这一差事。
但是,在代总统李宗仁心目中,南京方面优先考虑的人选当然是张治中。于是南京政府决定,张治中为首席代表。但张治中在了解到蒋介石的底牌后,却留在兰州不肯动身南下,仍旧当他的西北军政长官,对和谈一事不闻不问。为此,李宗仁大为着急,每天不是长途电话促驾,便是十万火急电报询问,而张治中仍不肯出山。这样一直拖到3 月底,李宗仁忍不住了,又打长途电话督促说:“文白,你如果真的不肯来,我要到兰州接你回南京了。”
“不必,不必,我真的不能代表。”张治中推托着,并说:“不瞒代总统说,我已决心不回南京,决心不参加国内和平商谈!”
“文白,你再固执,我真的要到兰州来了。你如果怕不可靠,我可以文书具结,放在你身边,这样行了吧?”李宗仁急了,拍着胸脯说。
张治中见李宗仁抓住自己不放,犹豫片刻,道出了自己的内心想法:“溪口对我的态度,对和平谈判的态度,你不是不知道。”
李宗仁明白张治中的顾虑后,急忙表白:“文白,他是他,我是我,我现在是国民政府的负责人,我们大家要和,他没办法;除非他重新出山,要我下台,他不能不要和谈,他自己说过的。”
第二天,张治中被接到南京后,又向李宗仁进一步解释说:“目前的问题在于是否有诚意。如果有诚意,我就去;没有呢,绝不去!有人抨击我们在利用和谈拖时间,以便训练好新兵卷土重来,如果真是这样,我没法干!”
张治中的担忧、顾虑可谓一针见血,李宗仁又极力劝说道:“代表团是非去不可!如果不谈,就无法解决具体问题。”
张治中见李宗仁在实质性问题上也打哈哈,不肯表态,沉痛地说:“今日之下,耍花腔的日子已经过去了。我们不得人心,战败了,共产党胜利了,这是事实!如今的问题,绝非同中共讨价还价,更不是我们报上所说,因为我们宽宏大量才同对方和谈,而是对方的气度不凡才肯同我们坐下来谈。如果这一个基本观念不澄清,本党还以为自己是三头六臂,那才糟哩!”
听了张治中的一番感慨,李宗仁则十分乐观地表示:“对于和谈,至少我是有兴趣、有信心的!不过,话说到这里,我也不能不说我的心里话。你知道,中共的答复来了以后,我们受了不断增大的压力厂‘张治中苦着脸说:”事实摆在面前,只要我们真的肯同他们一起为新的中国而努力,中共对我们不会太难堪,傅作义便是个例子。但这样就牵涉到一个古老的所谓忠贞的问题。蒋先生只希望我们为他个人而死,国家放在其次。这一点,本党不少重要人员都不否认,引以为憾。那么,一旦和谈过程中出现了使他不痛快的事情,你说该怎么办呢?如果有些问题牵涉到代总统,你对我们又怎么看法呢?“
张治中又切中了要害问题,李宗仁沉吟着说:“这个嘛!文白兄顾虑是事实,不过我早已说过,一切得从和谈中解决。”
李宗仁这时虽对和谈一再表示“诚意”,但还是希望通过谈判实现“划江而治”的美梦。他曾对刘斐说:“我想划江而治,共产党总满意了吧!只要东南半壁江山得以保全,我们就有办法了。如能确保东南半壁江山,至少是可以在平分秋色的基础上来组织民主联合政府的。”
蒋介石之所以“引退”,让李宗仁出面“和谈”,其实只是一种缓兵之计,想借此获得一个喘息的机会,以便将残余军队全部撤至长江南岸,组成若干兵团,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并在江南将新兵迅速编组成二线兵团,准备最后决战。对于李宗仁、蒋介石二人的底牌,张治中十分清楚。
鉴于这种情况,张治中在临到北平前,又在总统府秘书长吴忠信的陪同下,到溪口跑了一趟,一来是进一步摸底,二来是劝蒋介石出国。当然,劝蒋介石出国,一是可以为国共和谈创造一些气氛,取信于共产党;二是减少国民党的压力,使谈判可以少受到一些幕后操纵。张治中顺乎民意,敢当面向“总裁”提出,实属难能可贵,真可谓用心良苦!
谁知蒋介石一听就气炸了:“他们逼我下野是可以的,要逼我‘亡命’就不行!下野后我就是普通国民,哪里都可以自由居住,何况是我的家乡!”
张治中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率代表团乘中国航空公司天王号专机赴北平的。4 月1 日起程前,他在飞机扶梯上发表谈话说:“我们此次奉政府之命,到北平和中共进行和平商谈,深感责任重大,实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情。我们也知道在和谈进程中,当不免遭遇若干困难,但是我们双方商谈,似无不可克服的难题。我们当谨慎地秉承政府旨意,以最大诚意和中共方面进行商谈。希望能够获得协议,使真正的永久的和平得以早日实现,以慰全国同胞殷切的期望。”
1949年4 月1 日下午2 时,以张治中为首席谈判代表的南京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飞抵北平。同来的除代表外,还有代表团顾问屈武等和其他工作人员共计20多人。
走下飞机后,张治中发现中共和谈代表团首席代表周恩来没有到机场迎接,心里顿时生出一种不祥之感。
上飞机之前,南京机场上官盖云集,夹道欢送;当飞机飞临北平机场上空时,代表团本以为也会有同样热闹的场面。因此,张治中特地命令驾驶员驾驶飞机盘旋两周,以示礼貌。不想,下飞机后,机场上竟冷冷清清,几乎没有人欢迎他们。因为张治中来北平前先赶到溪口去见蒋介石,中共方面仅由北平市副市长徐冰、中共和谈代表团秘书长齐燕铭、四野参谋长刘亚楼等到机场迎接。由机场来到下榻的北平六国饭店时,代表团众成员抬头一看,一幅大标语赫然写着十个大字:“欢迎真和平,反对假和平”。代表们心中更加无数。
此情此景,令张治中等人更加意识到任务之艰巨。几个人稍愣片刻后,张治中的顾问屈武说:“看来,中共对我们的诚意是有怀疑的。”
正当南京代表团成员手足无措、十分尴尬之际,六国饭店大门豁然洞开,中共代表团首席代表周恩来及李维汉等人到饭店看望南京和谈代表团。周恩来同张治中,虽分别属于不同党派,信仰不同,但两人私交甚好。然而,这次见面,周恩来十分罕见地“忘记”了寒暄、问候,而是开门见山地对张治中说:“文白先生,很对不起,没有到机场去迎接你。但是,我有一事不明。我请问,你既然来北平是为了和平解决两党问题的,为什么在事前,你还要亲到奉化向战犯头子去请示呢?”
不容张治中解释,周恩来又说:“这种由蒋介石一手导演的和平,我们是不能接受的!”
张治中非常尴尬,连忙解释说:“恩来先生,这正是我的苦衷啊!我为了使和平工作不致中途夭折,就必须事先扫除实现和平的一切障碍。”
“蒋介石虽遇到溪口,力量还在他的身上,如果得不到他同意,即使商谈得到协议也没用,这是一种现实的做法。”
周恩来认为,这样做只会加强蒋介石的地位。
周恩来是共产党内杰出的人才,曾经长期驻重庆、南京,代表共产党同国民党谈判,并领导国民党统治区内的地下党工作。张治中是国民党内出了名的“和平将军”,为了国共两党间的关系,曾三到延安,一时传为佳话。
然而,此次周恩来与张治中见面的情况,与从前大不相同。此次会谈,张治中是作为军事上濒临失败的南京政府代表,前来同胜利者共产党谈和。更重要的是,张治中在动身之前,还专门去了溪口,向蒋介石请示,这不得不引起中共方面的强烈反应。机场的冷清、周恩来的严词质问,盖出于此。
军官中清廉的和平将军张治中,真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知道大家对张治中这位人物有没有什么了解?说起来张治中那不得不提到的就是中国解放军,可以说在中国解放军,诞生的那一天开始,一路上就遇到过无数的敌人。也拥有过很多朋友,解放军成立的道路十分的艰难,从一点一点的壮大,到如今的强大昌盛,可以说,一个军队在历史上的成长,这一切都将是必然,但是在解放军成长的过程之中,可以说,张治中将军是对解放军造成很大影响的一位人物,张治中将军,他是蒋介石的心腹大将,可是对待我们解放军却肝胆相照。
在中国的历史上,这样的人物十分的罕见,由于他曾经对解放军作出了这么多贡献,在解放之后,张治中将军还差点成为了开国将军,那么张志忠到底是谁呢?张治中在1890年出生在一个小农户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手工创造者,仅仅靠他父亲那点低微的工资支撑着全家的生活,全家人都过得十分的艰苦,虽然他的父亲,以及家人生活如此艰难,还是让张治中送去读书,就这样,张治中接受了十年的教育,之后因为家庭生活越来越差,张治中四处流浪谋生,他做过学徒,当过杂役,在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他成为了一名警察。
1911年可以说是张治中将军,最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了反清的浪潮,之后他前往军校学习。学成之后,张治中则参与了护法运动。然而就经历了这一系列的磨难之后,张治中竟然被邀请到黄埔军校,担任教导队长,从那之后,他便成为了国民党阵营中的得力大将,更是八大金刚之一,他参与过很多大型的战役。为中国的和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被人称之为和平将军。但是他在国民党阵营中,由上至下,所有的阶层都是生活奢侈,只追求享受,不接受艰苦,由于他从小,刻苦青年,他就成为了国民党阵营中的一股清泉。
在这样一个多妻多妾的阵营之中,张治中与同样贫苦出身的妻子成立家庭,一起度过了余生的岁月,守护着一份爱情,可以看到张治中将军,他的内心是多么的。淳朴善良,张治中将军,为苦清廉,一身正气,为人平和。在此之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围剿解放军的运动,然而,张治中将军发现这一行为,不但没有执行反而非常反对,他经常进谏表示这种行为都不对,为自己努力争取一些机会,也常常被国民党反动派的高层认定为叛徒,他也时常拯救被困的解放军的军人。
另外,张治中将军还在西安事变以及重庆谈判中,都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作用,可以说,在和平方面,张治中将军无愧于那个和平将军的称号。在1955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张治中将军也被列入开国将军的名单之中,但是他觉得不合适,就选择了拒绝,可以说张治中将军,不愧是这个时代的一个好男儿,也值得我们后人去称赞。
不知道大家对于张治中将军还有什么样的看法和建议,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我们这一期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喜欢我的,欢迎关注转发,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