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俞穴的神奇作用与功效_别名归经、现代应用研究
【出处】《素问·奇病论》: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释名】穴与胆相应,为胆的背俞穴,故名.
【类属】胆的背俞穴.
【穴性】疏肝利胆、和胃降逆、养阴清热.
【主治】
1.消化系统病症肝炎,黄疸,胆囊炎,肝硬化,胆道蛔虫症,胆石症,胃炎,食管狭窄,呕吐,反胃,口苦,腹部胀满,饮食不下.
2.胸肋部病症胸胁疼痛,腋下肿痛,胸膜炎,肋间神经痛,淋巴结核.
3.其他病症失眠,癔病,头痛,振寒汗不出,惊悸,肺结核,潮热,斑秃、坐骨神经痛.
【配伍】配阳陵泉、太冲治疗呕吐、胃炎、胆道蛔虫;配日月治疗黄疸、胆囊炎;配膏肓、三阴交治疗咽痛、肺痨、潮热配膈俞治疗气血两虚、贫血、肺结核;配肝俞、至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
【刺灸法】向下或向脊旁斜刺0.5~0.8寸.不可过深,以免误入胸腔,损伤肺脏;可灸.
【古代应用】
《针灸甲乙经》:胸满,呕无所出,口苦舌干,饮食不下,胆俞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胆俞、商阳、小肠俞主口舌干,食饮不下.
《古今医统大全》:头痛,振寒,汗不出,腋下肿,心腹胀,口干苦,呕吐,骨蒸劳热.
《医学入门》:主胁满,干呕,惊怕,睡卧不安,酒疸目黄,面发赤斑.
【临床报道神奇作用与功效】
1.肝胆病症
(1)胆囊炎:《针灸学报》1992年第6期报道:以胆俞穴为主埋线治疗慢性胆囊炎78例.主穴:胆俞,湿热型加期门、阳陵泉、足三里;气滞型加中脘、章门、期门;气虚型加梁门、肾俞、足三里;热毒型加日月、太冲、大肠俞.选好穴位,2.5%碘酒和75%酒精常规消毒,按埋线操作常规将肠线注入穴位后,外用胶布固定.每次埋3~4穴,病程较短、症状较轻者1次即可症状消失;重者隔10天进行第2次,隔20天进行第3次埋线.结果:显效68例,好转8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7.4%.
(2)胆绞痛:《中国针灸》1986年第9期报道:针刺胆俞、日月为主治疗胆石症216例.取穴:右侧胆俞、日月为主,配以阳陵泉(右),肝内胆管结石加太冲(双).胆俞斜刺0.8寸,用提插泻法,运针1分钟,针感向右少腹部或肝胆区感传;日月穴沿肋间隙向外刺1.5寸,避免伤及肝脏,用提插泻法,运针1分钟,针感向剑突下感传或局部酸胀;阳陵泉直刺.5~2寸,提插泻法,运针1分钟,针感沿胆经向上感传至右少腹部或肝胆区.结果临床治愈25例,好转191例,全部有效.其中,排石214例(99.07%).《针灸学报》1991年第3期报道:针刺胆俞等穴结合耳压、中药治疗胆结石79例.结果:结石全部排出者21例(26.6%),结石部分排出、病情好转者44例(55.7%),无效14例(17.7%),有效率82.3%(详见"肝俞").《中国中医急症》1995年第1期报道:推拿胆俞穴治疗胆绞痛186例.以按、揉、推三法施治于胆俞穴或其周围阿是穴.结果:疼痛完全缓解122例(65.6%),疼痛明显减轻53例(28.5%),疼痛缓解不明显或无缓解11例(5.9%),总有效率94.08%(对具有腹膜炎症状及胆囊肿大者禁用此法)《广西中医药》1996年第4期报道:一患者胆绞痛,用拇指按摩右胆俞穴及其周围部位,3分钟后疼痛缓解,10分钟后疼痛消失,持续按摩30分钟后病人恢复常态.
(3)黄疸性肝炎:《中国针灸》1996年第4期报道:针刺胆俞、足三里、阳陵泉、太冲等穴结合药物治疗重度黄疸型肝炎3例.结果:显效10例,好转18例,有效率为80%
2.神经系统病症
(1)头痛:《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报道:一女性患者左侧偏头痛反复发作8年,每于经期前后发作,需服止痛药方能缓解.经艾灸胆俞配膈俞穴各5壮,治疗15次后头痛发作减轻,无需服止痛药;治疗45次症状完全消失,随访2年未发作.
(2)胁肋部病症:《针灸临床杂志》2001年第7期报道:胆俞等穴梅花针加火罐治疗肋间神经痛32例.取胆俞、阿是穴、期门、肝俞等穴,采用梅花针加火罐治疗.结果:治愈24例,显效7例,无效1例,有效率96.9%.
【现代研究
《天津中医》1996年第1期报道:以胆俞为主穴,配腋前线第10~11肋间隙压痛点(章门与期门之间)、脾俞、胆囊穴,加耳穴胰胆、耳迷根治疗胆绞痛.结果:
针刺后在2分钟之内胆绞痛即可缓解或消失.
《中国针灸》1996年第1期报道:在B超下观察对体针、耳针并施对胆囊动能失调病人的胆囊运动情况.取穴:以胆俞为主穴,配腋前线第10~11肋间隙压痛点(章门与期门之间)、脾俞、胆囊穴,加耳穴胰胆、耳迷根、肝、脾等,并与药物对照.结果表明:实验组针刺后脂餐试验较针刺前胆囊平均缩小面积提高,二者相比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P<0.01).针刺后胆囊运动功能改善的例数也有显著性增加(P<0.01).实验组痊愈率比对照组显著增多(P<0.01)提示针刺对胆囊运动功能有明显的调整作用,对减轻胆道内压、防止胆汁潴留和细菌感染,防止结石形成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利于排石.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报道在B超下观察了胆囊炎、结石性胆囊炎、胆囊息肉的患者在按压胆俞穴后胆囊收缩的变化.结果:按压胆俞后即刻见胆囊、胆总管均呈收缩相,并以胆囊收缩最为明显.
《中国针灸》1998年第11期报道:采用电针刺激兔耳肝胆区和体穴胆俞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了胆道各部位压力、奥狄括约肌肌电、膈神经放电(作为疼痛指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电针可以抑制病理状态下的胆道压力的上升,促使奥狄括约肌肌电的节律性发放,并抑制膈神经放电的增加.说明其有缓解胆绞痛的作用,且效果优于阿托品.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报道:通过电针胆俞穴观察对其胆汁分泌的影响.结果:电针组在单位时间内胆汁分泌量增加,尤其在电针20分钟内的量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的差异,持续电针其量呈下降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