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人们倾向于对他人的行为进行人格归因(基本归因错误指的是我们在进行自我归因)
有个心理学现象,叫“基本归因偏差”,也叫“主观臆断”,就是,人们在归因的时候有两种品质问题,一种是环境问题,我们在看别人的时候,就特别容易从品质问题的角度来分析,而看自己的时候,就经常会从环境问题的分析。
比如说,别人如果跟你约会迟到了,你会怎么想?不守时,没素质,爸妈小时候没教好等等,你会认为这个人根本不重视你,会觉得他品质有问题;反过来你自己跟别人约会迟到了,你会怎么想?你会说今天堵车,我出门已经很早了,没想到怎么会这样,真是烦拥堵交通……
这种归因倾向是大部分人类普遍的归因特点,有时可能会带来一些于人于己都不好的结果。
同一个问题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答案。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只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社会并不是以自己为中心,人与人之间的交集需要理解和认同。
谁都有错的时候,有失策的时候,别总是抓住别人的错不放手,也别总是为自己的失误找理由。客观的分析问题,把对问题抱怨的力气,转化为处理问题的动力。
如何有效的避免“主观臆断”
不揣测推理的话,我们应该怎么做?
有一个方法:还原事件真相
这个还原事件真相的方法有工具叫做六种影响力。一个人之所以会出现一些状况和错误,至少是有可能来自这六个方面,两大纬度:动机和能力;三个大的方面:自我,他人,外部条件的影响。
自我
第一种情况:自我动机(痛苦与快乐)
即人们总是根据其个人动机或品行作出相应的举动。但是,如果我们在考虑问题时只看到动机这一个方面,这种思维模式便会成为导致我们出错的一种影响力。
第二种情况:自我能力(长处和短处)
即这个人是否具备做这件事所需的思维和行动能力。如果一个人违反承诺,我们也应当考虑到他也许尽力去做了,只不过遇到了某些难题。如果我们学会从个人动机和个人能力分析事件,就会比较客观。
他人
第三种情况:他人动机(表扬和压力)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如果我们具备实现承诺的能力,那牵扯到他人的状况又如何呢?
第四种情况:他人能力(帮助和障碍)
除了对行为动机造成影响之外,他人还会对你的行动能力造成影响。起到帮助或阻碍两种不同的作用。以软件工程师为例,他们的工作需要众人的帮助。没有测试人员,他们的软件出了问题怎么办?没有后勤人员,服务器断电怎么办?因此,在没有得到全面信息的情况下,千万不要贸然下结论。
外部条件
第五种情况:外部条件动机(奖励与惩罚)
在观察人们从事日常活动时,你会发现很多行为是受他们身边的外部条件影响的。外部条件是如何影响人类行为动机的?我们都知道金钱可以提供行为动机。
第六种情况:外部条件能力(沟通和障碍)
至于行动能力方面,外部条件会对其产生沟通和障碍两种影响,比如从办公布局方面给两个不友好的部门安排一些接触了解,结果两方熟悉以后,工作开展顺利很多。由此可见,距离的远近尽管是一个无形的因素,但却能对人们的行为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此外,影响人类行为的其他外部条件还包括工具、数据等。
一个失误的发生,导致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并不是单一的,不能仅凭自己的推测而给事件下定论。错误的推测会让事件变得更加严重。
我们把对方视为有动机有行为能力的人,认为他们的举动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时,事件的真相才会浮出水面。面对违反承诺的行为,我们要学会的是必须努力避免想当然的心理倾向。
注:以上素材来源书籍《关键冲突》,好书值得阅读。
-END-
素材来源:综合网络
编辑:@Ann
上一篇: 武汉武昌区余松_武昌区 余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