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硫酸的神奇功效和作用_组成、功能主治和现代新用途
泻黄散
一、古方简介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藿香叶21g,山栀子3g,石膏15g,防风12g,甘草9g。
【功用】泻脾胃伏火。
【主治】脾胃伏火证。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等。
二、临床新用
(一)内科疾病
1.急性支气管炎
【案例】某男,18岁。素体颇健,2日前劳累,复因汗出受凉,继发高热(39.5℃),恶寒,咳嗽,少痰,胸痛。X线胸透示:肺纹理粗糙。诊见:壮热不退,咳频痰黏,咳引胸痛,口渴心烦,大便未行,舌红,苔黄稍厚,脉滑数。证属火热咳嗽,治以清肺泻火,宁嗽止咳。处方:生石膏100g,黄芩20g,大黄(后下)10g,山栀子15g,防风9g,藿香6g,生甘草5g,鱼腥草30g。二诊:3剂后咳嗽已减,再进4剂,咳嗽消失。继加茯苓、山药各20g,善后调理月余,复查X线胸片,未见异常[吴沛田.泻黄散治验举隅.陕西中医,1993,(5):229]。
【按语】本案病程较短,除咳嗽之外,无明显佐证可查,辨证属火热咳嗽。因火热干犯,肺失宣肃,故重用石膏配用黄芩、大黄,药专量足,热邪既平,肺自能行肃降之职矣。
2.支气管哮喘
【案例】某女,39岁。自述近4年来患过敏性哮喘,时发时止,遇热更甚,发作时口唇青紫,心中嘈杂不安,不能平卧,每用地塞米松、氨茶碱等药可稍有缓解。6日前发作,咳嗽喘促,烦躁失眠,喜冷饮,大便干,小便略黄,舌质偏红,苔黄而微腻,脉弦滑。证属邪热内伏,肺肾内虚。处方:黄芩、山栀子各15g,生石膏10g,防风、桑白皮、炙百部各10g,瓜蒌皮20g,生甘草、藿香各6g,葶苈子30g。二诊:服5剂,咳喘减轻。再进9剂,诸症基本消失。加黄芪20g,隔日1剂,善后调理近1月,告愈[吴沛田.泻黄散治验举隅.陕西中医,1993,(5):229]。
【按语】过敏性哮喘多属本虚标实。本例热邪内伏,灼液成痰,日久暗耗肺肾之气,形成虚实夹杂之证。今投以泻黄散加味内透外达,祛逐蕴伏之邪热,而后加黄芪补气,则元真通畅,邪气无由入其腠理,故获良效。
3.急性胃肠炎
【案例】某男,40岁。因饮食不慎及受凉后腹泻1周余,黄色稀水样大便,每日6~10次,*脘痞肠鸣,腹痛恶心,近3日来头昏,乏力,纳差。舌苔薄黄微腻,脉弦滑尺弱。大便常规化验,每个高倍视野有3~5个白细胞,余无异常。证属脾胃虚弱,寒热交杂。处方:藿香8g,黄芩、山栀子各10g,生石膏30g,半夏、生甘草各6g,防风15g,神曲、茯苓各12g。二诊:服3剂恶心消失,腹泻4~7次。再进6剂,痞胀纳差消失,大便常规检查无异常,每日1~2次,成形[吴沛田.泻黄散治验举隅.陕西中医,1993,(5):229]。
【按语】本例因饮食不节,贪凉受寒,脾胃受伤,寒邪内郁,久则化热不解,寒热交作,脾胃升降失其常度而产生腹泻诸症。用泻黄散清热为主,加黄芩、半夏、茯苓等寒温并用,阴阳并调,辛开苦降,使脾胃升降回复正常,l如是则泻止。
4.眩晕
【案例】某男,54岁,农民。头目眩晕1月余,时轻时重,发则心烦,嘈杂,口苦咽干,或泛吐酸水,纳差腹胀,曾服半夏白术天麻汤、黄连温胆汤等,罔效。诊见:舌淡,苔薄黄腻,脉弦滑。证属脾湿胃热。处方:藿香8g,山栀子、防风各10g,生石膏50g,生甘草5g,生薏苡仁20g,鸡内金9g。二诊:服6剂症减轻,再进5剂诸症消失,1年半后复发,再服泻黄散愈[吴沛田.泻黄散治验举隅.陕西中医,1993,(5):229]。
【按语】本症为脾湿胃热,郁于中焦,清气不升,发为眩晕,今以泻黄散清中有散,加薏苡仁、鸡内金助之,则脾胃升降复常,诸症自会缓解痊愈。
(二)五官科疾病
1.舌衄
【案例】某男,12岁。患儿舌下出血月余,医治无效。诊见:舌下脉络有如针尖小孔,出血如溅,其色红,伴口臭口干,大便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数。证属脾胃火郁,火迫血涌,气逆上行所致。治以清散伏火,镇逆止血之法。处方:藿香叶10g,炒山栀12g,防风16g,石膏20g,生地炭、金银花炭各24g,大黄(后下)8g,肉桂(泡服)2g,生代赭石(先煎)30g,水煎服,2剂而愈[余韵星.泻黄散加味治疗舌症经验.浙江中医杂志,1987,(12):545]。
【按语】本例患儿口臭口干,素有脾胃伏火之候,火郁中焦,损伤脾络,气逆上冲而致舌衄。大黄、肉桂、代赭石乃张锡纯之秘红丹,专治“胃郁气逆致吐血、衄血”,寒热并用,凉血化瘀镇逆,使血随气下。二方熔为一炉,更伍生地;金银花炭,加强止血之功。方药切中病机,故1剂知,2剂愈,获得预期的疗效。
2.舌裂
【案例】某女,53岁。患者舌裂3年余,曾服知柏地黄汤、增液汤、龙胆泻肝汤等百余剂不效。诊见:舌面裂纹“川”字形,疼痛,影响言语及饮食,伴呕恶纳差,腰痛,口燥唇焦,大便不爽,小便黄,舌淡红,苔黄,脉弦数。辨证为脾胃伏火,灼津聚痰,脾不升津,液不上输,导致舌失所养。治以升清降浊,散火化痰之法。处方:藿香叶、炒山栀各12g,防风30g,制半夏、橘皮各10g,甘草6g,山药、石斛、石膏各20g,姜、枣各8g,蜂蜜、黄酒少许,水煎服。二诊:连服10余剂而告愈,随访未发[余韵星.泻黄散加味治疗舌症经验.浙江中医杂志,1987,(12):545]。
【按语】舌裂属阴虚液涸与阳明实火多见,然伏火上乘者亦不乏其人。脾胃伏火宜升散兼徐徐泻火,方可撤其积热。方中半夏与山栀相配,辛开苦降以降逆祛浊;山药、石斛救火郁既伤之阴,又防重剂防风之燥,如此伏火清,痰浊蠲,脾胃调和,阴液得复,津液上布,故舌裂自愈。
3.舌菌
【案例】某男,40岁。患者舌生肉菌,曾服凉膈散、导赤散、五味消毒饮等半年,反日益加剧。诊见:舌左边2/3处生恶肉如大豆样1粒,头大蒂小,疼痛难忍,语言、饮食均感困难,伴四肢乏力,精神倦怠,大便难,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证属湿热内蕴,伏而化火,火毒循经上行所致。治以化湿解毒,泻火散结之法。处方:藿香叶20g,石膏16g,防风30g,炒山栀子、连翘、炙露蜂房、木通各12g,甘草梢8g,白花蛇舌草60g,黄连、肉桂(泡服)各2g,蜂蜜、黄酒少许,水煎服。二诊:连服20余剂,舌菌消失无痕,随访3年未复发[余韵星.泻黄散加味治疗舌症经验.浙江中医杂志,1987,(12):545]。
【按语】舌菌乃舌生恶肉,其形如蕈故名,临床罕见。方中泻黄散清泻脾胃伏火,加木通利湿,导心经火毒下行;连翘、露蜂房解毒散结止痛;重剂白花蛇舌草消痈解毒;连、桂交通心肾。诸药合用,泻脾散火,清心解毒,消痈散毒,面面俱到,故收显效。
上一篇: 洪涛的外号是什么?红灯学名药名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