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治疗痰核医案大全
痰核
周小农医案
役于妓院。素体阴虚肝旺,颈患痰核,牙宣脘胀。以清肝解郁,泄热化痰,如元参,丹皮、黑山栀、甘菊、僵蚕、橘叶、蛤壳、海浮石、木蝴蝶、香附、川贝母、淡海藻、鲜藕等。如鼓应O,瘰疬渐消,余恙亦泯。(《周小农医案》)。
朱仁康医案
林某,男,7岁。1964年10月4日初诊。
患者间歇性发热,腹部出现红肿块已二年。二年来在腹部反复出现红肿、疼痛,伴有发热,均经一月余治愈。曾作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结节性脂腹炎。三天前,疾病又复发,于左下腹部可见约马蹄形大小之红肿块,纳食欠佳,大便日二次。既往无传染病、外伤、结核病和肠胃疾病史。
检查:体温37.2℃,左下腹部可见弧形红斑浸润,呈暗红色,约3厘米x6厘米大小,触痛明显。脉滑,舌苔薄黄。
西医诊断:结节性脂膜炎。
辨证:热毒阻络,气滞血瘀。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方药:
生地15克,银花9克,山栀9克,花粉9克,大青叶9克,归尾9克,赤芍9克,桃仁9克,红花6克,炙乳没各6克,姜黄4.5克。
水煎服,4剂。
另外敷玉器丹(秋芙蓉叶60克、凡士林310克调成油膏)。
10月8日二诊:药后复诊,红肿基本消退,已无疼痛,继服前方3剂。
10月11日三诊:称腹部又起弧形红斑,伴有发热,仍予以前方加减,加紫地丁9克,丹参9克,川朴4.5克,服十余剂后痊愈,三年内未复发。
1967年7月13日四诊:前病又患,腹部又起肿块,潮红,疼痛,伴有发热,舌苔黄腻,脉滑带数,在前法的基础上,加以利湿之剂,加黄芩9克,生苡仁9克,赤苓9克,3剂后肿块即消,为防复发,嘱服龙胆泻肝丸及二妙丸一段时间。
1968年8月五诊:在左肋部、右乳部、右下腹部等处发生小片红斑,轻度压痛,局部及全身症状均轻。
又于1969年4月、9月和1970年5月又小发三次,均给以1967年7月13日方而愈。直到1974年5月随访,已达四年,未再复发。(《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赵人和医案
张某,女,38岁,干部。1981年1月20日初诊。
患者于五年前因患“结节性脂膜炎”住某医院,用激素、抗生素、维生素等治疗痊愈出院。半年前旧病复发,仍回该院就诊。皮肤活检报告:脂肪细胞间见到大量白细胞浸润,其中中性粒细胞占82%,确诊为脂膜炎复发。复予上述西药治疗罔效,又服清热解毒、滋阴降火中药50剂未效,遂转我院诊治。患者自述全身酸重,纳呆,乏力,持续低热不退。检查:体温37.8℃,面色憔悴,形体消瘦,臀部及四肢可触及大批大小不一的皮下结节,大者如花生米,小者如高粱粒,数个结节中心已破溃,流出脂状物。舌淡苔白腻,脉细弱。
辨证:脾气虚弱,湿自内生,溢淫肌肤。
治法:健脾燥湿。
方药:
党参12克,黄芪12克,茯苓30克,炒白术12克,当归12克,苡仁30克,淮山药30克,甘草9克。
水煎服,每日1剂。6剂。
1月27日二诊:纳稍增加,仍觉肢体酸重,皮下结节减少,破鸿处收敛不显,舌脉同前。思原方药物健脾力小,燥湿力逊,以高丽参3克(研末冲服)易党参,苍术12克易白术,5剂。
2月1日三诊:低热已除,饮食大增,肢体如卸去百斤重物,面色转华,皮下结节全部消退,溃处已敛,遗留有色素沉着。舌淡红,苔薄白,脉较前有力。此方共服20余剂,病获痊愈,已能上全日班。又服人参健脾丸20丸,以资巩固。八个月后随访,未再复发。[中医杂志,1982,23(2)]
费晋卿医案
阳明风热上乘,内挟气滞,发热不解,胸痞不食,头颅四围痰核肿破,已经一候。急宜祛风化痰,导滞达邪。
粉葛根一钱半,连翘壳一钱半,枳壳一钱,炒牛蒡三钱,象贝二钱,淡黄芩一钱,青防风一钱,银花二钱,淡昆布一钱半,川连三分,淡海藻一钱半,苏薄荷一钱,钩藤(后人)二钱,茅根(去壳)五钱,银花露一两,薄荷露一两(冲)。(《费伯雄医案》)。
王旭高医案
某,心火与湿热交结而成痰核。上则舌下,中则脘间,下则阴头,皆结小核如棉子。此皆火郁之所致。
川连二钱(酒炒),陈皮一两(盐水炒),甘遂三钱(面包煨,去心),半夏一两五钱,茯苓二两,泽泻一两,蛤壳二两(研粉),红芽大戟三钱(洗淡,炒)。
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朝一钱,开水送下。
渊按:直捣其巢,非胆识兼优不能。然虚者未可漫试。(《王旭高临证医案》)。
曹仁伯医案
少阳之脉行身之侧,痰核结于颈旁,延及腋下。想是湿生痰,痰生热,流落少阳部分而不能化达也。痰核所成,非一朝夕,谅非汤药所能速效者。惟其不能速效,所患湿热即从少阳胆经袭人厥阴肝部。寤不成寐,寐则惊惕,甚至口燥舌黄,溺赤便坚,病热有加无已。良以胆附于腑,病还之于脏也。肝脏属木,其性最刚,非有水以涵之,每来横逆。此间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体,更有易升无降,竟可彻夜不眠,为现在所苦,急须医治,然后再论缓调。拟许学士知母法。
石决明,洋参,大生地,龙齿,当归身,犀角,朱茯神,枣仁,柏子仁,沉香。(《延睦弟子纪要》)。
柳谷孙医案
右半体经络不和,腋下痰核成串,肌黄内热,营络与中气交病。病起产后,营气阻窒。当与养营和络,缓缓通调。
全当归,川芎炭,秦艽,川独活,桑寄生,枳壳,象贝,半夏,郁金,刺蒺藜,丝瓜络(去油乳香,研末炒),竹二青,首乌藤。
痰核数年,有继长增高之势。此证起由木火升窜,顽痰随之而结于络膜之间,日渐增积,如沙碳然,药力攻化,最难得效。脉象不甚结实,正气不充,宜以养正清化之剂调其本原,佐以消痰软坚之法,冀其渐化,猛法攻消,非所宜也。
北沙参,丹皮,黑山栀,海藻,昆布,左牡蛎,夏枯草,橘络,法半夏,郁金,白芍,刺蒺藜,竹二青。
二诊:痰核久而不化,再议扶土化痰,清泄木火,丸方佐之,煎方所未逮。
北沙参,于术,茯苓,党参,法半夏,瓦楞子,橘络,郁金,丹皮,白芍,刺蒺藜,生甘草,上药研末,用竹沥人姜汁泛丸。
空心盐汤下。
痰核结于会厌两旁,此必挟少阳木火浮越于上。凡六阴经脉,皆上至于颈,痰火窜人阴络,亦至此而止,病之所以易结而难散也。拟方软坚化痰,专清阴络之火,用丸剂缓缓调之。
炒当归,白芍(酒炒),大生地(炒),炒丹皮,元参,牡蛎,于术,茯苓,广郁金(风化硝(化水拌炒),刺蒺藜,橘红,夜交藤,黑山栀,昆布,夏枯草。
上药为末,用竹沥、姜汁、蜜水泛丸。(《柳宝诒医案》)。
马培之医案
阴亏痰热上升,下颏痰核肿大如李、发际兼有白屑,风湿相乘。养阴散结。
南沙参,竹茹,牛蒡子,僵蚕,橘红,法半夏,夏枯草,海藻,大贝,葶苈,连翘,甘草,海蜇。
复诊:服后恙情大有好转,原方加当归、蛤粉。(《外科集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