鳖肉的功效与作用禁忌_鳖肉禁忌人群与注意事项
夏爱阴凉水底居,冬眠入土隐身躯。
性残贪食常撕咬,肉美同餐忌兔猪。
黄石库中藏老鳖,洞庭湖畔育新鱼。
软坚散结消症痞,腰痛难伸可展舒。
——《甲鱼》·现代·王焕华
物种基源
鳖肉为鳖科动物中华鳖的肉,又名甲鱼、王八、元鱼、团鱼、水鱼、脚鱼,以腹部乳白色,背部呈橄榄色,上有黑斑的活者为佳,主产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浙江、四川、云南、山东,凡淡水江、湖、河、沼泽地均有产出。
生物成分
据测定,每100克甲鱼肉含蛋白质13.6克,脂肪4.3克,糖类4.4克,维生素B,0.06克,维生素B20.2毫克,维生素PP3.3毫克,维生素E1.75毫克,钙133毫克,铁2毫克,磷14毫克,硒15.19毫克,鳖甲含动物胶、角蛋白、碘、维生素D等。
食材性能
1.性味归经
鳖肉,味甘,性平;归肝、肾经。
2.医学经典
《名医别录》:“滋补肝肾、凉血。”
3.中医辨证
鳖肉,有补肝益肾,镇静、散结作用。有益于肝肾两阴虚,劳热骨蒸或虚劳咳嗽,冲任虚损,崩漏失血,久疟不止等疾病的康复。
4.现代研究
鳖有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延缓衰老、抗皮肤老化及抵制癌细胞等作用。其作用主要得益于所含的活性营养成分。首先,蛋白质含量极高,鳖肉中共含18种氨基酸,包括了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和10种人体半必需氨基酸,这充分说明鳖营养价值是很高的。其次,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高。不饱和脂肪酸的种类很多,鳖类都含有20-碳-5-烯酸(EPA)和22-碳-6-烯酸(DHA)为主的脂肪酸。最近的研究表明,在饮食中加入高浓度的DHA和EPA,有抑制肿瘤发生或转移的作用,DHA和EPA在鳖油中含量远比海产鱼、贝类含量高。另外,鳖肉中还含有特殊的维生素B17(裙边中特别多),维生素B17是一种抗癌物质。鳖含动物胶、角质蛋白、核酸、磷脂、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B、尼克酸、维生素-D、锌、铁、钙、磷、碘等营养成分。其中,维生素A、磷脂、维生素B2、尼克酸、核酸等都是皮肤细胞的营养素,有护肤作用,而锌则有增强皮肤光洁度的作用,动物胶有使皮肤变得柔软、毛发光润等作用。吃鳖还可以较快消除疲劳。
食用注意
(1)不应食用已死的鳖肉,鳖死后体内的组氨酶大量分解出组胺,胃肠里边的细菌也大量繁殖,人食后会导致中毒,故已死的甲鱼不宜食用。
(2)不宜与鸡蛋同时食用,《本草备要》载:甲鱼“忌苋菜、鸡子”,故不可同时食用。
(3)小儿不宜多食,甲鱼性滞腻不易消化,容易生痰雍气。小儿形体未充,脏腑功能薄弱,多食可以诱发恶心、腹满厌食、腹泻等症状。
(4)不宜与橘子同时食用,橘子等含果酸较多的水果与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同食时,水果中的果酸可使蛋白质凝固,影响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5)不宜与苋菜同时食用,易致肝脾大。机制待探讨。
(6)不宜与猪肉、兔肉、鸭肉同时食用,药性功能不合。
(7)不宜与鸭卵同时食用,药性功能不合,身体虚寒者忌合食。
(8)不宜与芥末同时食用,药效功能相反。
(9)不宜与紫苏、薄荷同时食用。
传说故事
一、“瓮中捉鳖”的由来
鳖是一种野生的爬行动物,因为它全身披甲,故又名甲鱼,此外还有脚鱼的别名。“瓮中捉鳖”这句成语,来源于民间的一种捕鳖方法。它是比喻要捕捉的对象已在掌握之中,再也无法逃脱的意思。瓮即“水瓮”,是一种腹部较大的盛水坛子。
捉鳖的方法很多,“瓮中捉鳖”只是其中之一。有经验的渔民常在夏季,选择鳖藏量较多的河段,在岸边河滩上挖坑,埋设几只大坛子或缸,缸口与地面平齐,利用鳖喜欢在夏夜上岸觅食的习性进行捕捉,由于鳖的视力较差,再加上是夜间,因而它们在爬行觅食时往往会突然“扑通”一声,掉入坛内。由于坛壁既陡又滑,无法逃遁,结果真的成了“瓮中之鳖”。有的渔民采用这种方法,一夜的工夫,居然能轻而易举地捉到十多只呢!
二、郑板桥与“黄焖甲鱼”
相传乾隆年间,“扬州八怪”之一的大画家郑板桥在山东潍坊出任知县。当时县里有一陈姓乡绅,为了滋补身体,延年益寿,他取用甲鱼与鸡炖煮成莱,其味异常鲜美。有一次,乡绅邀郑板桥到家中做客,席上山珍海味、水陆杂陈。郑板桥食后,唯独对“甲鱼炖鸡”最为满意,称赞此菜味属上品,并欲打听此菜的做法。乡绅毫不保留地告知:“先把甲鱼和肥母鸡分别宰杀洗净,下锅加水加葱姜丝和八角等调料,用旺火烧沸后,改用小火煨熟捞出。然后把鸡拆肉剔骨,将肉切成长条,再把炒锅烧热,下花椒油、葱姜丝炒成黄色时,放入酱油,下煮甲鱼和鸡的原汤,放绍酒、调料,再把甲鱼和鸡条一起放入锅内,焖烧片刻,用湿淀粉勾芡,淋上麻油,将鸡条放入盘底,甲鱼置其上,此菜就做好了。”郑板桥听得津津有味,后来,他还将此菜告诉一酒肆好友。这位好友在原来制作的基础上,增加了海参、鱼肚、口蘑等原料,先煨后焖,使之更为鲜美,“黄焖甲鱼”就此得名。
三、“霸王别姬”名菜由来
传说,四面楚歌之中,美人虞姬为项王消忧解愁,用甲鱼和雏鸡烹制了这道美菜,项羽食后很高兴,精神振作。此事及此菜制法后来流传至民间。历史上的楚汉相争,曾导致虞姬与项羽“刎别”。之后,有关的演义层出不穷,安徽厨师们为纪念这个悲壮的历史故事,以这个典故创制成此菜。“小母鸡一只,甲鱼一只,鸡清汤,姜,葱,八角,桂皮,黑胡椒,黄酒,熟猪油若干,把鸡、甲鱼同时投入锅内,加入佐料烧开后,移至小火上,炖焖2小时左右至肉酥烂后取出,装入盘中即成。
四、先知先觉报洪水
传说这是渔民积数十年之经验,实施观察,验证所得,完全可以相信。
鳖在河边产卵,幼鳖爬入河中,这是自然现象,奇怪的是,鳖如爬到河边高地产卵,那么,当年的洪水一定发得很大。反之,鳖如在河岸附近产卵,那么,当年的洪水必定不会太大。人们从鳖产卵的位置,可以看出洪水的水位。其实,早在洪水来到之前,鳖便能确切了解洪水水位的高低,对生活在河岸两边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简便、可靠的预测洪水的方法。说来有趣,鳖还能知道洪水到来的日期。据观察,洪水到达时间往往是鳖产卵后18天左右,这对防洪抢险的人来说,事先掌握洪水到达的时间,是夺取抗洪胜利最有利的条件。
鳖产卵的位置、时间和洪水的水位、到达时间究竟有什么必然的联系,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但实践告诉我们,鳖产卵后20天左右孵成幼鳖,如洪水水位低,或洪水来得迟,而卵却产在离河流很远处,那么初孵出来的幼鳖在爬向河时,会在中途干死,无法进入水中,相反的是,如洪水很大,或卵还没有孵化洪水就来了,鳖的产卵处如离河岸很近,那么鳖卵势必要被洪水冲走,不可能孵成幼鳖。总之,鳖产卵的时间、地点与洪水来到的日期、位置必须配合得正好,幼鳖才能平安进入河中,鳖方能顺利地繁衍后代,否则它就要绝种。关于鳖与自然的这一奥秘还有待于科学家去探索。
上一篇: 刘嘉良健脾化石汤治疗胆结石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