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桂枝汤医案与用量、应用方解
桂枝汤
桂枝6~12g,芍药6~12g,炙甘草3~6g,生姜3大片,大枣4~6枚(劈)。
水煎400mL,日1剂,分2次服
1.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浙浙恶风,翁翁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2.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3.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15)4.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6)5.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4)6.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25)7.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42)8.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44)9.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45)10.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11.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4)12.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56)13.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57)14.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15.…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164)16.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234)17.脉浮虚者,宜发汗…发汗宜桂枝汤。(240)
18.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
19.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387)20.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邪宜桂枝汤。(《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篇)。
【方解】
1.桂枝汤公认为天下第一方,祖方之首。仲景书用桂枝76方,桂枝汤出现30次(《伤寒论》27次,《金匮要略》3次),多于大承气汤(出现23次,《伤寒论》19次,《金匮要略》4次)和小柴胡汤(出现18次,《伤寒论》17次,《金匮要略》1次),可谓地位显赫。本方用药仅五味,实括桂枝甘草汤(64)之心下悸欲得按、芍药甘草汤(29、30)治脚挛急,胫尚微拘急;和小建中汤(100、102)治腹中急痛、心中悸而烦三首方剂。仲景桂枝汤类方更有19首之多。所以,功效非凡,应用广泛。
2.诸教材各医家,多认为本方证治法为解肌祛风(或发表、或解表),调和营卫。细读经文:解肌1条(16),发汗8条(42、53、54、56、57、234、240、276),解外2条(44、45),解表1条(164),攻表1条(372),救表1条(91),调和营卫3条(53、54、95),和解1条(387),救邪风1条(95)。
遵上原文,发汗者8条,解肌仅1条,教材认定桂枝汤证为中风表虚证。表虚有汗,何必再发汗?费解。故教材选用解肌。然而,仲景在服药法中强调,“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达到“营卫和则愈”(53)。赵洪钧著《伤寒论新解》谓:服桂枝汤要加服热稀粥一升,二者相加实有小建中汤之义,热稀粥与胶饴同属谷气,“汗源于谷气”(《内经》)。《神农本草经》载:桂枝,辛温无毒,除治上气,咳逆,结气外,还可补中益气。芍药,苦平无毒,除治邪气腹痛、血痹外,还可益气。姜、枣、草甘温,则补益中气无疑。因此,桂枝汤功用实为补中,纠正中气虚、谷气不足所致的阳浮而阴弱。从而达到固表止汗、调和营卫之作用。仲景谓发汗,只能发由谷气而来的小汗,不可发令水流漓之大汗。微似有汗,方可“汗出表和故也”(93)。本篇后曹颖甫《经方实验录》医案,可以说明此论可信。
桂枝汤发汗有8条,而另有酒客(17)、咽喉干燥(83)、淋家(84)、疮家(85)、衄家(86)、亡血家(87),均为阴虚内热之证,仲景告诫,不可发汗,即不可用桂枝汤,可以佐证桂枝汤有温阳补中作用。
3.《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中讲:“桂枝汤既可发汗解热,又可安中健胃滋液,对于精气虚,力不足以祛邪,虽汗出而邪不去者,用之最当。”
4.江尔逊谓:“桂枝汤有治外证之功,但绝非发表之剂,而是和剂———解肌和营卫。”
【应用】
1.我国人多域广,饮食有多少派,中医就有多少派。讨论医理多歧,处方变化多异。唯仲景方证辨证,有是证便用是方,方证对应,为千古真谛。博大精深,根深叶茂。《伤寒论》第34条所说的桂枝证,即桂枝汤证,凡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脉浮弱,苔白不渴,不论中风、伤寒、杂病,即可广泛用之。对发热、多汗、怕风、关节痛、心悸、气上冲、胃脘痛、妊娠呕吐、产后多汗等有效。2.从《汤液经》的小阳旦汤,到《伤寒论》的第一方,仲景在3万多字的著作中,令桂枝汤出场30次,其组方、加减、主证、八纲辨证、煎服法、禁忌,无不具有代表性和纲领性。历代医家著书,均尊本方为开卷首发。然而两千多年后,坏病何其多,本方难以启用,被束之高阁。
《伤寒论》第16条曰:“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而今,汗、吐、下、温针所致的坏病,已很难见到。但是,吊针猛于虎,中国人均使用抗生素的量是美国人的8倍。抗生素为苦寒峻剂,“敌我不分”“对病毒无效”。眼下,不用抗生素就不叫治病,血常规正常照用不误。液体冰凉,直接输入血管。比第141条“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之、灌之”更凶。其次,广告药充斥市场,厂长药、假药随手可得,不分寒热虚实,男女老少“皆宜”。经过上述两轮治疗,病情加重。此时已错过选用本方的机会,成为坏病,更加“桂枝不中与之也”。第三,眼下医生迫于完成经济指标,不愿使用本方。桂枝汤及其类方19首,被打入“冷宫”。这就是天下第一方的前生今世。痛乎,哀乎!
3.《伤寒论》第6条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今日,中医已见不到温病,测体温发现发热时,立即被“发热门诊”的护士送走,“可疑病人”被防疫人员隔离。“卫、气”病打吊针,“营、血”病治疗无效时,才请中医专家会诊,治疗成本加大,很多人不知道有“解表”一说。胡老治温病,善用柴胡剂和石膏大黄剂。笔者随诊实习时,常见胡老摒弃门户之见,随证选用银翘散及桑菊饮,“坏病随证治之”,效果很好。篇后附银翘散之临床应用,供参考。
4.本方加生黄芪治表虚汗多恶风、虚人感冒有汗怕冷苔白、气虚痹症。
5.本方加生黄芪、当归、山萸肉治妇人产后头昏汗多,怕风。若大便难,可再加大黄。
6.桂枝汤合真武汤(生姜易干姜)为胡希恕老师常用的经典组合。治疗痹症、腰膝关节痛、下肢冷(北京称寒腿)、肢体麻木不仁、因寒湿性功能减退者有良效。若寒甚有痰饮之变者,再合麻黄附子细辛汤;若有便秘“以温药下之”,再合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并谓:本方证为阴、寒、湿之证。桂枝汤调和营卫祛风,附子温阳松动凝滞之寒邪,苍术祛湿,再用大黄把寒湿之邪排出。
日人汤本求真《皇汉医学》称本合方为桂枝加苓术附汤。谓“方义复杂,而临床应用范围广大也”。
何谓复杂广大,试细说之。胡老常以上述四方合为方证,辨证施治应对多种病证。可谓有章有法。四方合为方证,虽用药十二味,却实括28首经方方证之功效,应用广泛(《伤寒论》21首、《金匮要略》7首),在《伤寒论》113方中占18%。细说如下: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金匮要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甘草汤、桂枝甘草汤、甘草麻黄汤(《金匮要略》)、芍药甘草汤、茯苓甘草汤、大黄甘草汤(《金匮要略》)、甘草干姜汤、干姜附子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术附汤(《金匮要略》)、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白术附子汤(《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麻黄附子汤(《金匮要略》)、芍药甘草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真武汤。28方中,用附子者有一半。可见温阳散寒,增进新陈代谢机能,为第一要义。
经方之精,无与伦比。
【医案】
1.曹颖甫《经方实验录》佐景医案
王右,无表证,脉缓,月事后期而少,时时微寒,背部为甚,纳谷减,此为血运迟滞,胃肠虚弱故也,宜桂枝汤和之。
川桂枝三钱,大白芍三钱(酒炒),炙甘草三钱,生姜三片,大枣十二枚。水煎服。
佐景按:病者服后,随觉周身温暖,经脉舒畅,如曝冬日之下,如就沐浴之后。二三剂后,便乃畅行,且胃开矣。令化谷食为精微,渊源既开,血乃渐滋。不出汗,但觉周身温暖而已。若夫素体虚寒之老人及妇女服此,诚有意想不到之效力。
2.余无言老师医案
患者,女,32岁,1963年11月21日就诊。重感风邪,头痛恶心,恶寒发热,拟方解表和中:川桂枝三钱,炒白芍四钱,炙甘草二钱,粉葛根三钱,香白芷三钱,制半夏三钱,青防风三钱,六神曲四钱,生姜三片,红枣五枚。三剂,水煎服。
3.痹症案(一)
患者,女,36岁,2012年9月3日就诊。素体虚弱,一年多来,感觉腰及膝关节明显疼痛,乏力怕冷,双下肢发凉,不敢穿裙子及凉鞋,有时有虚汗,月经量少,色淡,饮食乏味,舌质淡苔薄白而湿,脉细无力,予桂枝合真武汤。处方:桂枝10g,炒白芍10g,炙甘草6g,茯苓15g,炒白术15g,黑附片12g(先煎20分钟),生姜3片,红枣4枚,5剂,水煎服。药后效果明显,手足已温,连服20剂,愈。
4.痹症案(二)
患者,男,40岁,电焊工人,2013年11月4日就诊。近二年,双膝关节反复疼痛,以右侧为重,下肢发凉,服药后时轻时重,化验风湿5项正常,面色青黄,饮食一般,大便干燥,小便清白,脉细无力,舌质淡苔白,予桂枝合真武加大黄汤。处方:桂枝10g,炒白芍10g,炙甘草6g,茯苓15g,炒白术15g,黑附片15g(先煎20分钟),酒大黄10g(后下),生姜3片,红枣5枚。5剂,水煎服。服第1剂头煎后,有轻微腹痛,大便通,并有黏性稀便排出,5剂后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又服10剂,诸症基本消失。
附:
门诊工作中,病人就诊时,往往错过了使用麻黄汤证、桂枝汤证的机会。胡希恕老师善用桑菊饮、银翘散解决“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6)《国医圣手胡希恕》一书介绍了老师运用桑菊饮加石膏汤,这里介绍银翘散加石膏汤的临床应用,供参考。(本文为2006年带实习讲课稿)银翘散及汤的临床应用
银翘散源于清·吴瑭《温病条辨》,本方在温热病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常见病、多发病,应用非常广泛,“点击”率最高,学者不可小觑,若运用恰当,可提高疗效。
连翘一两(30g),银花一两(30g),苦梗六钱(18g),薄荷六钱(18g),竹叶四钱(12g),甘草五钱(15g),芥穗四钱(12g),散豆豉五钱(15g),蒡子六钱(18g)。
1.共杵为散,每服六钱(18g),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也。病重者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2.若胸闷加藿香、郁金;渴者加天花粉;项强咽痛加马勃、玄参;衄者去芥穗、豆豉加白茅根、侧柏炭、栀子炭;咳者加杏仁。3.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银翘散主之。温毒、暑温、湿温、湿疟,不在此例。
太阴温病,恶风寒,服桂枝汤已,恶寒解,余病不解者,银翘散主之。余证悉减者,减其制。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实验研究:体外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主症】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者。
。
【方解】芥穗、薄荷、蒡子、豆豉疏风解表;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桔梗开胸宣肺;竹叶、苇根清热利尿;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鞠通称其为辛凉平剂,可广泛运用于温病初起,外感风热,表证及咽痛、疮、疹诸疾。
近代报道: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支气管炎、流行性腮腺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乙型脑炎、急性乳腺炎、急性结膜炎、急性中耳炎以及疔疮初起等而见风热表证者,皆可临证加减应用。
【加减法】
1.热重加黄芩、栀子,高热无汗加葱白、苏叶;
2.口渴加花粉,甚者加生石膏;
3.头痛加白芷;
4.咽痛扁桃体红肿加板蓝根、僵蚕、射干,重用甘草桔梗汤;5.咳嗽重加杏仁、浙贝、炙杷叶、瓜蒌仁、化橘红;6.恶心呕吐加竹茹、法半夏、藿香,甚者加焦军;
7.食滞不化加焦三仙、炒莱子、炒枳壳;
8.尿黄少热重加川木通,重用竹叶;
9.胸闷苔腻加藿香;
10.高热惊叫或抽搐加僵蚕、钩藤、止痉散或加用紫雪丹;11.病久热不退而神疲者加党参、南沙参;
12.痄腮加板蓝根、大青叶、蒲公英、夏枯草、僵蚕,外用如意金黄散或玉枢丹;13.麻疹初起加葛根、蝉衣、西河柳;
14.风疹、痒疹、湿疹加防风、白蒺藜、蝉衣、浮萍、白鲜皮;15.因热伤阳脉而衄者去芥穗、豆豉,加白茅根、侧柏炭、栀子炭、丹皮;16.肺痈初起合千金苇茎汤;
17.肝胆火盛、耳内流脓加龙胆草、栀子、柴胡、黄芩、当归、白芍;18.热盛病及气分合白虎汤;
19.热盛伤阴病及营分加生地、麦冬、玄参;
20.口腔黏膜剥烂去芥穗、豆豉,加丹皮、生地、大青叶、玄参;21.急性乳腺炎去豆豉,加陈皮、青皮、橘核、蒲公英。
上一篇: 鼻渊散治疗慢性鼻窦炎配方、医案、经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