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书台留下了东晋书圣的书法家是(晒书应该怎么晒)
近日,首届中华传统晒书大会启动仪式在山东曲阜孔子博物馆启动,许多放置在文物库房中的珍贵典籍如元代的《周易经传集程朱解附录纂注》,清代的《孔子世家谱》,民国的《孔氏祖训箴规》等,都被“晒”了出来。据主办方介绍,举办传统晒书大会,是希望把古人晒书的传统与“晒”的当代含义结合起来,与读者分享古籍知识,传播保护理念。除山东曲阜外,晒书活动还以线上、线下等形式,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9月,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主办,国家图书馆承办的“中华传统典籍保护传承大展”将在国家典籍博物馆举办,来自全国90余家单位和个人的350余件珍贵古籍将晒起来,呈现大众。
晒书大会现场 图片来源:新华网
那么晒书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怎样的发展历程呢?其实早在距今千年的东汉时期就有晒书的文献记载,当时的古籍《四民月令》对晒书有具体的描述:“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这里笔者稍微解释下,古人晒书的原因。 古代的线装书籍,其用纸不像现在有很多添加的成分,那时候多为天然木浆、棉浆和草浆,很容易被虫子蛀,所以把书放在阳光下暴晒,利用强烈的紫外线杀死书中蠹虫,防止暑热滋生霉菌。回到正题,晒书除了是七夕的习俗以外,还曾经一度“变味”,在魏晋时代成为纨绔子弟和巨绅富豪攀比财富的一项活动。南朝时期的小说集《世说新语》就曾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相传晋朝有一位郝隆的文人,在七月七日这天,富豪们都在室外阳光下晒鲜亮华丽的衣服和昂贵的财物的时候,他索性解开衣带,把自己的肚皮露出来“晒”,当别人问他晒什么时候,他总是淡定地回答我晒书呢!实际上,这是一种荒诞式的讽刺,人们当时晒书已经不是为了除霉菌,而仅仅是为了攀比,忽略了晒书的意义。
除了《世说新语》所讲述的郝隆的故事,在很多名著中我们也能看到晒书的情节,比如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里就曾记载过唐僧师徒四人取经回来路过曝书山,结果遭遇暴雨,经书被大雨淋湿,于是乎师徒们将经书放置在山顶上的石板上进行晾晒。
回到正题,晒书到了汉唐时期,逐渐形成一种成型的制度。发展到北宋时期,更形成文人曝书的独特集会。这个时候晒书成为文人文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那么,晒书的时间是只在固定的时间段吗?其实除了七月七日晒书,据史料记载,在很多月份都有晒书的习俗。如在《燕京岁时纪》中就曾记载:京师于六月六日抖晾衣服书籍,谓可不生蠹。宋代诗人孔武仲也曾记载过晒书的时间问题,在他的《壬申仲秋与东观曝书之会谨赋五言四韵律诗一首》是这样描述的:秋风解烦暑,尊俎可从容。尽会青云士,来游群玉峰。琅函窥一一,金钥发重重,四库传观喜,惟应吏困供。可见晒书并不只是在七月七晒,在很多时节都有晒书的习俗。
而且古人对晒书的态度是极为认真的,如清代的著名藏书家孙庆增就对晒书格外讲究。他曾在其著作《上善堂藏书纪要曝书》详细讲述晒书的方法:曝书须在伏天,照柜数目挨柜晒,一柜一日。晒书用板四块,二尺阔,一丈五六尺长,高凳搁起,放日中,将书脑放上,两面翻晒。不用收起,连板台风口凉透,方可上楼。遇雨,台板连书入屋内,阁起最便。摊书板上,须要早凉。恐汗手拿书,沾有痕迹。收放人柜亦然。人柜亦须早,照柜门书单点进,不致错混。倘有该装订之书,即记出书名,以便检点收拾。曝书秋初亦可。汉唐时有曝书会,后有继其事者。余每慕之,而更望同志者效法前人也。除了晒书方法讲究意外,古人对藏书室的建设也非常注意防潮防霉。明代著名学者胡应麟酷嗜藏书,他的藏书室“屋凡二楹,上固而下隆其阯,使避湿,而四敞之可就日”,可见其对藏书室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晒书的习俗已经慢慢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且看纸质书的人也越来越少,不过,笔者认为虽然科技在进步,阅读习惯在改变,但古人真诚的爱书、惜书之情应该代代相传,由传统的晒书到首届晒书大会,概念上发生的转变是由延续中华晒书传统,到share华夏珍籍,分享古籍知识,传播爱书护书观念以及传统技艺,让书籍文化中的传统活起来,逐渐涵养成大家喜闻乐见的晒书节或盛会。
综合 海南日报、齐鲁晚报、人民网、新华网
整理/袁立聪 审/任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