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洋 北京实验学校——裴洋 听证会
当被问及为何选择体育法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时,裴洋觉得是兴趣使然,认为自己的学术发展与个人爱好的相关度非常高。“你要对这个领域没有兴趣,就无法长期地坚持下来。”因为从小就喜欢足球,长大后成为了狂热的球迷,有着不亚于当今大学生“追星”的劲头;进入大学之后对篮球的热爱,更是影响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从研究生后期开始,裴洋关注到体育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展开了对这方面的研究。在搜集材料、阅读文献、了解信息的过程中,更多更有吸引力的问题浮出水面,因研究有“惯性”而“上瘾”的裴洋逐渐走上了体育法的研究道路。
从事法学专业二十余年,裴洋认为自己对法律的理解与认识也经历了由浅入深的过程。“以前对法律的理解,就是维护公平正义。而我们法律人要做的,首先就是记法律条文,努力把它们制定好;之后就要把法律条文落实到具体案件之中,让弱者得到保护、正义得到伸张。”但随着学习和研究的深入,裴洋发现:同样一个法条,不同的法官在不同的案件中以不同的方式实施,有时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 “这其实是很复杂的工作。案件中看似再小的环节、再简单的概念,都有很多可以发挥的空间。很多案件未必非黑即白,公平正义也不会轻易实现,这些都需要复杂的法律技术,需要高度的智慧。”
2019年11月,裴洋以专家证人身份于瑞士参加 “体育界的最高法院”国际体育仲裁院孙杨药检事件公开听证会,为该案涉及的中国法问题出具了法律意见。
在裴洋看来,参与本次听证会虽是“机缘巧合”,却并无特别之处。能够获得中外双方律师团队的信任和邀请,主要是经过在体育法领域多年的耕耘与积累,自己的专业能力得到了肯定。“不管什么类型的工作,都要尽自己的职业操守努力去做。”这是裴洋始终坚守的信条。
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体育舞台上具有强大竞争力的重要力量,正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裴洋认为,除了运动员们在赛场上的直接竞技,培养体育法律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样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一环。
“有些国家的金牌数可能不如我们,但他们掌握着国际体育的话语权和规则的制定权。”因此,中国要成为体育强国,要提升国际体育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就必须培养出既谙熟国内法律法规、又洞察相关国际体育组织规则运行与发展动向、在国际体育法律界掌握丰富的人脉资源、具有丰富的国际体育争议解决实务经验、业务能力与职业操守都过硬的优秀法律人才,通过他们不断在各种国际专业场合传达中国声音、阐述中国立场,逐步改善国际体育界对中国体育在有关问题上的刻板印象,扭转其固有的偏见,营造对中国体育友善的氛围环境。人才培养并非一日之功,任重道远。
由于案件公开,国内舆论对此争议不断。裴洋对此也有自己的思考:“维权也好、斗争也好,都要用一种理性的方式去进行。我们要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能仅仅被感情所左右。”对待争议性事件,不能仅从一则新闻报道或一方当事人的描述就匆忙得出定论,而是要保持足够耐心等待更多信息披露、保持独立思维去判断问题。至于独立思维的基础,则是长期对相关知识的积累、对专业技能的磨炼和对思维习惯的培养。
裴老师想跟大家分享一首歌:
【裴叔注:多年来,叔每次课前都会播放一两首自己喜欢的歌曲,但只有一次,有位同学上前来询问:老师,刚才您放的那首歌很好听,请问叫什么名字?就是这首歌。对了,slowdive也是叔的偶像之一。】
如果说体育与体育法研究的结合可能还考虑了现实需求,裴洋对音乐的爱好则更为单纯。“音乐让我完全进入到另外一个世界,体验到一种在现实世界没有的美。”不仅是听音乐,裴洋还有坚持买原版实体唱片的习惯。在他看来,实体唱片与数字音乐所承载的信息量有所不同。唱片的封面设计、内页的文字信息,和唱片里的音乐构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都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虽然经常开玩笑说 (裴叔注:说实话这不是开玩笑,是事实….),我在研究生期间花在这些爱好上的时间与精力要远多于学习与科研。但是,这些爱好确实带给了我别的东西无法替代的快乐,让我终身受益。”裴洋感慨道。
裴老师与他的唱片墙
学生时代的热爱都很纯粹,也有充足的精力去投入。“真正的兴趣能够让你为之去奋斗、去努力,而不是一天到晚哀怨迷茫。”裴洋觉得, 在大学期间,迷茫不可避免,但不能一直迷茫下去, 需要尽早找到支撑自己生活和学习的动力。如果对本专业没有很大的兴趣,也要把自己的时间用在真正感兴趣、有热情的事情上,不能将大学四年的青春时光白白浪费。专业学习固然重要,但珍惜时间、让自己的青春无悔更重要。 “什么时间都不晚,也不用等。”
正如丰富多彩的兴趣爱好,每个人在大学期间的可能性也是多元的,不能一开始就为自己的眼界和格局设限。对这一点,裴洋也深有感触:“很多外界人士对北师大和北师大人的印象,就是低调和务实。这些评价当然都很好,但如果过分强调,就可能会降低自己的站位。”能够来到北师大求学的学生都是当地的佼佼者,实力强、潜力大,但如果只考虑自己当时的情况,就会在不知不觉间限制了自己的思维。令裴洋感到高兴的是,从学校到各学部院系,现在都在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改变这种固有印象: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更多的外界实践合作,让学生们逐渐开阔了自己的视野,认识到了自己未来所拥有的无限可能。
对于被自己的学生亲切地叫做“裴叔”,裴洋说:“可能是因为有时自称‘叔’,我在上大学时就有中学生这么叫我了。我一直觉得每隔三岁就会产生一个代沟,与学生的年龄差距这么大,所以就觉得叫‘叔’也无所谓了。”除此之外,现在的学生由于社交媒体的发达,能够通过多种途径与老师深入交流沟通,这也让裴洋非常羡慕,“我读书那时也不一定有手机,除了上课之外有时很难找到老师。”
自2006年入职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以来,裴洋在日常教学、学术科研、社会服务中始终努力保持着自己的平衡。裴洋常年承担着瀚德、卓越两个本科班及研究生、留学生的授课任务,有时还要上双学位和辅修的课程,教学压力很大。同时他还作为教练指导法学院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仲裁庭辩论队的训练与比赛。 要平衡,就会有取舍,在不同阶段要各有侧重。
“但总体而言,我始终把教学放在最优先的位置,一直没有改变,因为学生的评价是我职业满足感的最大来源。”这种评价,并非学生评教的分数,而是看到学生通过课堂收获了自己想要的知识、弄明白了困惑许久的问题而反映出的目光与眼神。“就我个人而言,这种满足感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
裴洋所负责的“国际私法”课程始终受到同学好评,开设的“中国涉外商事纠纷解决”课程还曾荣获“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来华留学英文授课精品课程”称号。 当被我们问到如何打造自己的“金课”时,他说“秘籍”就在态度上。我国传统的大学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学应试教育的影响,就是老师讲,学生记,甚至国外也有大学对着满教室的学生播放教师授课视频的,但裴洋却认为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上面对面的交流沟通是其他授课方式所不能替代的。
“上一流大学,就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而优秀教育资源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老师的日常授课。获得更好的课程体验,是每一位学生应有的权利。”
传统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适应法学作为应用性学科的要求,裴洋在自己上大学时就感悟到了这一点。为此,他决定让自己的课堂有所改变:及时更新自己的案例库,用师生互动的“大合唱”来改变只有教师讲解的“独角戏”。这些改变,不仅让没有经历过这种教学方式的学生“不适应”,也让需要长时间备课的自己“很烧脑”。虽然多花了不少功夫,但裴洋觉得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这些都是值得的。
“裴老师千般好,只是给分不高。”这句话曾让裴洋哭笑不得。在他看来,同学们觉得自己“国际私法”这门课得分低的原因是多样的:既有课程本身难度大、要求高的原因,也有在高中时曾是“天之骄子”的学生对大学评价体系不适应的原因。“大学是一个竞争的环境,需要给能力更强的、更努力的学生一定的回报,不能搞‘大锅饭’。对于外专业或低年级的跨选学生,我也会一视同仁、同等对待。”
这种对待教学的认真、负责与严格,并没有在师生之间产生太多的隔阂。“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因为自己成绩不理想而对任课老师有各种各样的想法,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近年来,裴洋欣喜地发现学生们正在发生改变:对分数的斤斤计较越来越少,对老师的理解和信任越来越多。裴洋了解到有些学生即使在这门课受到了成绩的“重击”但仍决定选择他做论文指导和研究生导师时,他觉得这些学生非常可爱,“在学业和为人上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部分来源:京师法海
文案、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
采访、撰稿:白岩松、黄钊艺
制图、排版:黄钊艺
责任编辑:黄钊艺
上一篇: 翡翠原石基本知识介绍,了解翡翠的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