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阻的中医辨证治疗

2023-05-24 17:25:41 0

湿阻的中医辨证治疗

【概述】

温阻又名骨湿、伤湿。俗称湿阻气闭。

温阻指环境潮湿,温邪侵及肺卫所致。以头身困重,酸楚,纳呆,脘痞等为主要表现的外感疾病。

【诊断】

1.本病男女老幼均可发病,但以脾胃虚弱者患。常发生于梅雨潮湿的季节,或久雨初晴之时。发病缓慢,病势缠绵。

2.临床表现初起头晕蒙如裹,周身不适,四肢懈怠,脉濡缓。继而可出现身体困重或周身酸楚不适。微热少汗,脘腹痞胀,纳呆,便溏,口渴不欲饮水。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缓。

3.可无明显体征,实验室检查亦可无异常发现。

【鉴别诊断】

1.感冒:四时皆有起病急、病程短,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

2.三痹:病前1~4周可有咽部红肿疼痛。持续低热,关节酸痛,血沉加速,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增髙。

3.湿温(肠伤寒):病程长,病情重,发热不解,肥达反应及伤寒杆菌培养阳性。

4.疰夏:发生于暑季,常每年夏季反复发作,病程可迁延数月。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辨病位表里及病性寒热;本病多因长期阴雨,空气湿度增髙,或久居卑湿之地,或涉水作业,湿邪侵及肺卫之表,临床以头身困重,腕痞腹胀,微有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舌苔白腻,脉濡缓为辨证主症;或因饮食不节,恣食生冷酒醴肥甘,脾胃失健,湿浊内生,复感外湿,阻滞中焦气分,湿从寒化,形成寒湿困脾,临床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肢体困重,脘腹痞闷。厌食油腻,大便溏薄或泻泄,舌质淡胖,脉濡缓,然湿郁不得宣散,湿从热化而成气分湿热中阻,临床以身热不扬,肢体沉重疼痛,脘腹痞胀,纳呆欲呕,口腻不渴,舌红苔黄腻,脉濡数为辨证要点。

(二)分型治疗

1.湿郁卫表型

症状:头身困重,脘痞腹胀,纳呆不欲饮水,疲乏思睡,微有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舌苔白腻,脉缓。

治法:祛湿解表。

方药:藿朴夏苓汤。

处方:藿香15克、杏仁10克、厚朴10克、法半夏15克、猪苓、泽泻、赤茯苓各15克、豆豉10克、苡仁30克、白豆蔻6克

加减:恶寒微有发热者,去猪苓、泽泻。加荆芥、防风、苏叶;发热口渴者,加银花、山栀、黄芩;呕恶纳呆者,加陈皮、生姜;腹胀便溏者,加苍术、陈皮。

2.气分湿热型

症状:身热不扬,肢体沉重疼痛,脘腹痞胀,纳呆呕吐,口腻不渴,或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化湿浊。

方药:三仁汤。

处方:杏仁12克、苡仁30克、白蔻仁6克、厚朴10克、法半夏15克、通草10克、滑石30克(包煎)、竹叶10克。

加减:恶心呕吐者加藿香、生姜;身热口渴者,加黄连、山栀、石菖蒲。

3.脾虚湿困型

症状: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肢体困重、脘腹痞闷、喜揉按、纳呆、厌食油腻,大便溏薄或泻泄,舌质淡胖,脉濡缓。

治法:健脾渗湿。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

处方: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甘草6克、陈皮10克、法半夏15克木香10克、砂仁8克、葛根15克、藿香15克。

加减:面浮肢肿者,加黄芪、白扁豆、苡仁米。

其他疗法:(1)藿香正气丸,每次9克、每日三次

(2)针灸疗法:腹胀可针气海、灸神厥;四肢倦怠困重,针商丘,足三里。

关键字:  湿阻  湿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