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的用法用量与妙用汉方偏方_吴茱萸的功能主治与副作用

2023-06-03 21:31:02 0

吴茱萸的用法用量与妙用汉方偏方_吴茱萸的功能主治与副作用

【来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未成熟果实。

【别名】吴萸、左力。

【处方用名】吴茱萸、吴萸、吴芋、吴于、吴萸子、吴于子、淡吴萸、炙吴萸、炒吴萸、黄连炒吴萸、姜汁炒吴萸、盐炒吴萸等处方中写吴茱萸、吴萸、吴芋、吴于、吴萸子、吴于子等均指生吴茱萸。为原药材去杂质生用入药者。

【用量与用法】煎服,1.5~6克。外用适量。

【产地采收】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华南一带和陕西等地。药材主产贵州、广西、湖南、云南、陕西、浙江、四川等地。8~10月,果实呈茶绿色而心皮尚未分离时采收。摘下晒干,除去杂质。如遇阴雨,用微火烘干。

【炮制研究】淡吴萸又名泡吴萸。系原药材经开水或甘草水浸泡,漂洗后晒干入药者。

炙吴萸为净吴萸用甘草汤浸泡,待吸尽汤液,用微火焙干人药者。炒吴萸为净吴萸用文火炒至发泡,较原色稍深为度者。

黄连炒吴萸为净吴萸用黄连汁拌炒者。

姜汁炒吴萸为净吴萸用姜汁拌炒者。

盐炒吴萸为净吴萸用盐水拌炒者。

醋炒吴萸为净吴萸用醋拌炒者。

【性味归经】辛、苦,热,有小毒。入肝、脾、胃、肾经。

【功能主治】温中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杀虫。1.用于脘腹冷痛,疝痛,脚气疼痛,以及经行腹痛等症。吴茱萸温散开郁、疏肝暖脾,善解厥阴肝经的瘀滞,而有行气止痛的良效。其治胃腹冷痛,可配温中散寒的淡干姜或行气止痛的广木香;治寒疝少腹痛,可配理气止痛的台乌药、小茴香及川楝子;治脚气疼痛,可配舒肝活络的木瓜。由于本品祛寒、止痛之功甚佳,故在临床上又常配合桂枝、当归、川芎等品,治妇女少腹冷痛、经行后期。还可配伍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治脾肾虚寒、腹痛泄泻。2.用于肝胃不和、呕吐涎沫等症。本品能疏肝理气,又有降逆止呕之功,故可用治肝胃不和而致呕吐涎沫,可配生姜、黄连等同用。阴虚火旺者忌服。

【现代研究】现代研究表明,吴茱萸果实的挥发油中含吴茱萸烯、吴茱萸内酯醇、柠檬苦素。果实中含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吴茱萸卡品碱、羟基吴茱萸碱等。具有止吐、降血压、抗胃溃疡、保肝利胆和明显的镇痛作用。能抑制胃痉挛性收缩,减少药物引起的刺激性腹泻次数,对小肠活动有双向调节作用。能兴奋子宫平滑肌。吴茱萸煎剂还有抑菌、杀虫以及利尿作用。

【妙用单方】

【方一】

吴茱萸20克

【用法】取上药,研细,加米醋适量调成糊状,敷脐部,胶布固定,24小时取下。

【功能主治】温中止泻。主治婴幼儿泄泻。

【疗效】据严凤山报道,应用本方治疗婴幼儿泄泻96例,1次治愈37例,2次治愈51例,3次治愈5例,好转3例,有效率100%。

【来源】陕西中医,1987,8(10):46

【方二】

吴茱萸适量

【用法】取上药,研末,用食醋调成糊状,每日3克,贴于双脚心用纱布包好,24小时更换1次,连用3天。

【功能主治】理气降逆。主治婴儿肺炎呛奶。

【疗效】据韦俊报道,应用本方辅佐治疗婴儿肺炎呛奶85例,显效64例,好转10例,无效11例,有效率87,6%。

【来源】陕西中医,1989,10(2):78

【方三】

吴茱萸适量

【用法】取上药,研为细末,备用。每次1~2克,用凉开水调成稠糊状,敷于双侧涌泉穴,每晚1次,次日清晨取下,6次为1个疗程。

【功能主治】理气降逆。主治先天性喉喘鸣。本病在新生儿期即可出现症状,表现为吸气性喘鸣(如鸡鸣声),睡眠时减轻,哺乳及哭闹时加重。多数患儿全身情况尚好,无声哑,仅少数有明显吸气困难,甚至影响进食。

【疗效】 据张连城报道,应用本方治疗69例,均获痊愈。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90.(7):307

【方四】

吴茱萸60~90克

【用法】取上药,入锅炒烫;取生姜30克捣烂取汁,涂患者腹部用纱布包裹炒热的吴茱萸,从右下腹至上腹,再至左上腹,反复热敷,每次约30分钟,每天2~3次。

【功能主治】行气止痛。主治肠粘连。

【疗效】据许祥勃报道,应用本方治疗100例,显效(腹痛完全消失,饮食、排便恢复正常)76例,好转(腹痛基本消失,肛门排气,能正常进食)18例,无效6例。

【来源】广州医药,1993.24(4):2

关键字:  吴茱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