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功心法修炼秘籍(董海川内功修炼)
但凡练内家拳的人都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内家拳入门后身体内在反应是什么?阶次是什么?修炼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武术界前辈们在教徒授艺或著书立说中,已有各种解释,在此我们不一一赘述。这里仅根据自己的体会,与热爱武术的同道或即将入门者进行切磋与交流。
我练习武术已有20多年,对于内家拳的内涵略有体味,在我的意识里,对内家拳如何修炼已从混沌逐 渐清晰起来。平常总听老师和一些前辈讲打拳要打出“黏糊劲”、“拉拽劲”来,这些我还不行,还要闯过去。但闯过去又是一个什么境界呢?不得而知。在原有基础上,通过去年一年的练拳我逐步尝到了一些味道,这就是伴随着松沉的“轻灵劲”的体会。
练太极拳、八卦掌只有慢练,才能尽快去僵就柔逐步产生内劲,而且还会把原有的本力借过来,产生一种强大的内力。这时打拳时就会产生一种“黏糊劲”,即争力,就像站在水里一样感觉到一种压力,一举手一投足就像皮筋一样一拉一拽。由于个人身体条件不同,有的先有松柔感觉,随后出现后背发紧等体内的通气现象,由此弹性力也一点一点加强;有的内劲一上身,胳膊就比较僵硬,与人搭手感觉就像铁杠,硌骨头。但黏糊、拉拽劲的感应应是共同的,这也就是平常说的伴随着长力的试力过程,这样的拉拽劲要持续几年时间,此阶段过去后就会产生轻灵劲。
浑身是一浑圆整体,内气把周身打开,皮肤感觉灵敏,在身上的拉拽劲逐步减少,身上的内劲发出体外,可以顺利地发放到对方身上。我认为这是正确途径。这也就是太极拳家说的松、散、通、空;内家拳讲的练精化气、练气化力、练力还神、练神还虚。我的感觉是,从松、轻开始过渡到内力、弹力的不断加重,再到更高一级的轻灵与招之即来的沉重。这时练拳时与练拳后,全身轻松,一种通透、舒服的感觉。著名学者南怀瑾在《易经杂说》一文中指出:“中国道家讲修道,欲修成神仙,必须打通任督二脉。
所谓任督二脉打通,就要‘黄中通理’,这个‘黄中’,抽象的是天地之中,具体的是人的内部肠胃一切都好,黄就是中央的颜色,‘理’不是道理的理,是中国医学上的‘腠理’,就是皮肤毛孔。工夫做到了,修养够了的人,内部通了,外部亦通了,每个毛孔都通了,这个时候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到达身体来了,面上都有光彩。这时真美,充满了四肢,都全身畅通了,那么,‘内圣外王’,内在有了这样高的修养,如果有机会发到外面,发于事业,就内外合一、天人合一,美丽极了。”此文讲的是任督二脉打通后的“黄中通理”现象。
练拳到达此境界,便会感觉全体轻松、浑身通透,毛孔、皮肤、肌肉、骨骼感觉非常灵敏。用形象比喻手臂皮肤的感觉,像从电视机屏幕前划过静电对手臂放射反应;像泳池里出来,阳光一晒汗毛点点立起被和风抚慰的感觉;还像不小心手臂粘上蜘蛛丝汗毛的黏着感。用手抚摩面部柔滑无骨,神清气爽。立地站桩身体空灵;打拳身法柔软、敏捷、灵活,弹跳力增强。可在练武路上,展现一片广阔的天地,踏上一种登高望远的境界。
一般修炼者有了一定的内力或内气后,会有一种欣喜感,知足感,认为已经练成了,甚至走向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有的朋友认为,胳膊有劲了,往出一伸,看看,你抬不动,沾沾自喜,打拳却没有柔和劲,与人推手用蛮力,结果身体越练越僵;有的错误理解松柔与化劲,松松垮垮;更有的恃强好胜,招惹是非。
我认为,练武首先要讲武德,修炼的最高层次是无形无像,对生命、人生的体验,武艺是修炼的阶梯,不是目的;其次,从内功的修炼来说,此时正处一种关键期。练对了一片新天地,练偏了就容易练散了,练僵了,甚至练坏了。此时身上虽然出现黏糊劲与争力,但这种争力或皮筋力既有作用力,也有反作用力。
比如,练八卦掌转圈换式,在你做出下一个动作时,身上会有一种反作用力束缚你,你伸它缩,你冲不出这一关就会越练动作越小,身体越僵,感觉越费力,有时就不愿练,逐步放弃了。盘太极也是,动作越练越放不出去,浑身僵硬,失去灵巧与快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练死了、练僵了。平常人们总说,练太极拳要不用力,但此时不用力,你就没法练,因为此时弹性力已生,就像拉风箱,一去一回都是压缩力、阻力。练武要登新台阶必须克服这种束缚力,寻找通透轻灵感觉。有人不明此理认为有劲就好,推手用蛮力,打拳不分虚实
今天是我不间断分享的第1119天,这个统计算是对自己继续前行的一个要求和鼓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