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高甲戏剧院2022演出(泉州高甲戏不孝子全集)
“高甲戏”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高甲戏是闽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闽南地方文化的典型代表。高甲戏又名弋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流行于福建省闽南方言地区和台湾,以及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聚居地,在海内外有着极大的影响。
高甲戏形成的历史,历来众说纷纭,一说是孕育于明末清初,但尚无任何史料可以佐证。一说产生于道光年间,但修于1830年的道光版《晋江县志》“风俗·歌谣”篇中,弦管、七子班、傀儡戏和新出现的“掌中弄巧”的布袋戏,都一一记录在案。唯独缺了高甲戏。再一说是:清道光年间,在南安岑兜村的“宋江戏”与漳州的竹马戏艺人及归侨合办了“合兴班”,并与 “四平戏”合流,兼演文武戏、宫廷戏、丑旦戏等。此时称“合兴戏”,亦称“弦管戏”,未称“高甲戏”。直至清末,“合兴戏”与“宋江戏”逐渐合流,走向专业化组织形式,并上演连台本戏,形成了有自己风格的地方剧种,始称高甲戏。
高甲戏
如果按照以上说法,这个新生剧种,可分为“宋江戏”、“合兴戏”到高甲戏的三个阶段。其演出的剧目,早期的“宋江戏”,以武打见长,套数多采用民间的“刣狮”,配以大锣大鼓,成为具有粗犷表演的大气戏、武戏。至“合兴戏”阶段,则吸取了本土的姐妹艺术品种和外来剧种的某些艺术元素来丰富自已。
及至高甲戏阶段,在剧目、表演、音乐、武打等方面,作了全面的吸收,表演上吸取木偶戏、京剧的武打程式,如“傀儡打”、“傀儡丑”;又吸取梨园戏旦行的指法、科步;话白采用泉腔,唱腔则大量取自“弦管”,主要来自南音兼收民歌小调和傀儡调,因而活泼、诙谐、粗犷,既有清婉缠绵的音韵,又有激昂刚健的腔调;伴奏音乐吸收闽南吹奏乐、笼吹、什音等,使高甲戏艺术更臻完善,独具风格。据高甲老艺人所传,南安、晋江有些高甲戏班还在民国期间,先后到过菲律宾等地演出,并在当地吸取来菲演出的京戏等剧种的表演艺术为其所用。
高甲戏的传统剧目丰富,内容大都来自史书、小说、传奇和民间故事,也吸收傀儡戏和外地剧种的优秀剧目,大体可分大气戏(宫廷戏、武戏)、生旦戏(绣房戏)、丑旦戏等,但大多为幕表戏(即“桶戏”)。其中一部分幕表戏在经常演出中逐步走向定型,成为保留剧目。这类剧目经历了长期的舞台实践,锤炼出一套表演规范,形成唱、做、念、打固定的程式,蕴含着精湛的表演艺术,也有高难度动作,后来成为高甲戏的艺术积累。二是一部分幕表戏属于“即兴式”的剧目,随意性强,艺术上平庸,较早被淘汰。
角色行当分为生、旦、北、杂四大行,后期发展为生、老生、旦、北、丑、杂等六门行当。高甲戏旦角的指法与科步、手姿丰富,步法严谨;丑角表演,自成流派,各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塑造人物。高甲戏有丰富的武打程式,早期采用闽南的“南拳”、“斗狮”的套数,后来吸收了木偶戏、京剧的武打程式,不断加以丰富。其表演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尤其丑角表演更具特色。高甲戏丑角有文丑、武丑,其表演动作模仿木偶,善于夸张变形,诙谐滑稽。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集高甲丑之大成的《连升三级》创作演出成功,被誉为“南海明珠”以来,高甲戏的丑角艺术被推向高峰,成为有别于其他剧种、自成体系的表演艺术。但也造成误解,以为高甲戏只是丑戏,而不知它的根基是“大气戏”“蟒袍戏”等。
高甲戏化妆
代表性传承人
颜佩琼女,汉族,1944年11月至2012年7月,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甲戏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颜佩琼13岁入泉州高甲戏训练班,师承肖迪频、蔡秀英,擅长青衣、花旦和闺门旦等行当。结合自身的艺术实践,在唱、念、做、打中注重刻画人物,形成了以情用腔、以腔抒情、从容大度、细腻传神的表演风格。代表剧目有《珍珠塔》《黄卷与蚊诗》《南海明珠》《昭君出塞》等,并多次荣获国家、省和市级奖项。自1972年起,她致力于高甲戏的演出及传承,曾根据高甲戏传统剧目,自编表演《思君》《寻夫》《私会佳期》《赏花》作坐场教学片断,并整理《科母科步》《扇科》《伞科》《道白与唱腔》等四套,作为高甲戏行当表演的教学资料。曾辅导陈素萍、陈娟娟表演获省中青年比赛金奖。并记录、整理、出版《高甲戏旦行传统套路》一书。
颜佩琼剧照
吕忠文男,汉族,1944年4月出生,福建泉州人,副研究馆员,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甲戏代表性传承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58年入泉州市安溪县演员训练班,拜“老技师”、“天从师”为师后,长期在高甲戏中主演生、丑角色,曾在《征边记》《状元媒》《屠夫状元》《许仙说谢》《刘三姐》《凤冠梦》等剧目中饰演角色,其丑行表演技艺丰富,幽默诙谐,艺术感染力强,多次参加省、市戏剧会演并获奖项。曾导演高甲戏《大汉魂》《玉珠串》《金魁星》三度荣获文华导演奖;辅导高甲小戏《仙姑酒楼》《施大头卖剑》荣获群星奖;导演、指导新版《连升三级》,荣获中国曹禺戏剧奖优秀剧目奖。精心传承高甲戏艺术,招收高甲戏著名演员王琼芬、陈江锋为徒,悉心培养指导,多次荣获省、市乃至全国优秀演员奖;指导厦门高甲戏著名演员吴晶晶表演一台小戏,获梅花奖。
苏燕玉女,汉族,1938年9月出生,福建泉州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甲戏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三级演员。1947年从艺,师承高甲戏名家蔡秀英,得老艺师真传,擅演花旦,基本功扎实、做功细腻、表演灵巧、嗓音宏亮,以内心戏见长。从艺61年,在《梁红玉》《桃花搭渡》《天女图》《仙女送花》《沙家浜》《南京路上好八连》《凤仪亭》《三里湾》《陈三五娘》《玉真行》等近百个剧目中任主要演员,深受观众和同仁好评。1952年起任演员和技导,曾在泉州艺校、厦门艺校、安溪艺校、泉州高甲戏剧团、安溪高甲戏剧团、晋江高甲戏剧团任教,擅长叠步、拂尘科、旦袖科、肩科等形体功,特别对吊角生科颇有研究。编写旦科、肩科、袖科等教材,培养了陈素萍、陈娟娟、肖艺芬、郭月萍、廖红新、孙碧娥等多批学员,不少学生都是国家、省、市级优秀演员获得者。
陈娟娟女,汉族,1967年6月出生,泉州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甲戏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二级演员。1978年就读于省艺校高甲班表演专业,师承高甲戏名家苏燕玉,攻习小旦、花旦,1983年又师承名演员颜佩琼,研习高甲戏闺门旦艺术。她戏路宽广,宜俗宜雅,吸取高甲戏旦角的表演精华,结合自身优势,在唱、念、做、打中注重刻画人物,形成活泼俏丽、舒展健美、端庄沉稳、娴静妩媚、细腻传神的表演风格,在唱腔韵白上嗓音甜脆圆润,吐字清晰有力。她饰演多个高甲戏剧目角色,参加全国、省、市戏剧比赛,均获大奖,2011年荣获全国戏剧“梅花奖”,曾参与中央电视台《名段欣赏》栏目的录制。在艺校高甲班传承教学,授艺于陈情瑜、黄燕瑜,先后荣获省“水仙花”青年表演奖。
高甲戏《管甫送》,陈娟娟
欧阳燕青 女,汉族,1950年1月出生,泉州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泉州高甲戏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二级演员。1960年进晋江高甲剧团学艺,师承高甲戏著名艺人洪金乞,较系统地学习基本功,1972年调入泉州市高甲戏剧团,经高甲戏著名艺人蔡秀英的指导、点拨,较全面地学习、继承、丰富了高甲戏花旦、小旦、武花旦的精湛表演艺术,擅长花旦、小旦、刀马旦表演,其表演别具一格,曾参加省、市戏剧比赛并获奖。塑造了《连升三级》的秋红,《大闹花府》的红梅,《小刀会》的周秀英,《敬德接印》德黑夫人,《官府送》的美娟,《笋江波》的春姑等艺术形象。曾到菲律宾,以及香港、金门、台湾地区访问交流演出。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并毫不保留地授艺于廖红新、郑冬红等人,为培养后续人才表现突出。
部分图片、文字来自网络
▼
海丝泉州自由行攻略
▼
泉州山海风光四日游丨跨过城市喧嚣,追逐山海秘境里的烂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