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保健行业学习

2023-03-01 10:11:24 0

动物保健行业学习

一、动物保健行业基本概况

动物保健行业通俗的来讲就是利用疫苗和药物来预防猪、禽、反刍等动物感染传染性疾病的行业,利用疫苗预防的原因也比较简单,因为是现行最好的方法。因为我们肉食的来源也是这些动物,因此兽用生物制品、化学药品生产经营企业需取得兽药生产许可证、兽药 GMP 证书、兽药经营许可证、兽药产品批准文号等资质。这就导致了这个行业有相当的准入行政许可,同时因为生物安全因素、研发模式导致了企业的生产批文无法长期垄断,是一个小型、准入门槛较高、毛利率高、研发及销售策略类似的行业。

具体分为兽用生物制品、兽用化学药品、中兽药三类。其中:兽用生物制品主要是动物疫苗,兽用化学药品包含抗微生物药、抗寄生虫药等,中兽药包含促生长、抗菌、驱虫等。

根据《中国兽药产业发展报告》,2020 年我国兽用生物制品行业企业总数量为 119 家,完成生产总值 193.56 亿元,销售额 162.36 亿元,毛利 103.38 亿元,平均毛利率 63.67%;市场规模按动物品种分类,其中猪用生物制品为 69.23 亿元,占比为 42.64%;禽用生物制品为 72.78 亿元,占比为 44.83%;牛、羊用生物制品为 17.71 亿元,占比为 10.91%。在企业规模上,大型企业24家,占比为20.17%;中型企业76家,占比为63.87%;小型企业19家,占比为15.97%;无微型企业。

1.1、市场规模

根据兽药协会统计数据,2009-2019年,我国兽药行业销售额由251亿元增至503.95亿元,年复合增速7.2%。从区间看,2012-2019 年,我国兽药行业销售额由 401.36 亿元增长至 503.95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3.31%。具体到数据上,2012年我国兽药行业销售规模已达401.36亿元,但直到2019年才达到503.95亿元。

具体来说:

1. 兽用生物制品行业销售额由107.08亿元(2015年)增至162.36(2020年)亿元,年复合增速8.68%。

2. 企业数目变化:2017年94家生产企业,2020年共计119家生产企业,2021年126家(有产品批准文号,包含各上市公司子公司,如金宇生物,辽宁益康分开计为2家)。

3. 市占率:2018 年,销售额排名前 10 位的企业的兽用生物制品销售总额为 79.44 亿元,占全行业销售额的比例为 59.77%。2019年,销售额排名前10位的企业的兽用生物制品销售总额为64.4亿元,占全行业销售额的比例为54.41%。2020年,销售额排名前10位的兽用生物制品企业销售总额为84.51亿元,占全行业销售额的比例为52.05%。

4. 动物分类:猪用和禽用宠物疫苗销售额占比兽用生物制品销售额从2018年79%提升至2020年87%。宠物市场市场规模大,2019年消费达2024亿,但主要采用进口疫苗。国内瑞普生物宠物布局进展最快,金宇、普莱柯、大北农等企业也在积极布局。

5. 进口:2009-2017年,我国进口疫苗金额由6亿元增至17亿元,年复合增速13.7%,优质进口高端疫苗仍具有较强的品牌影响力。出口销售额较小,2018年出口销售额共计4160.73万元。

6. 三大单品: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猪圆环疫苗,合计占比50%以上。其他:伪狂犬、返刍、蓝耳、猪瘟。

7. 政采苗和市场苗:2015 年后,非强免品种市场占比逐步提高,由 2015 年 40%提升至 2020 年 63.90%。强免疫苗政府采购为主,但在不断下降。禽苗政府采购在70-80%,市场苗20-30%。市场苗中大规模养殖场议价能力高,直销市场苗占比较高企业容易采用赊销方式销售,应收账款比例高。

8. 产值规模;根据养殖行业的产值(成本计量),如果为万亿产值,按照动保支出在养殖支出众占比5%左右,那么动保市场理论上应该在500亿以上。

1.2行业研发

行业研发阶段分为:基础研究-实验室研究-中试生产-转基因生物安全安全性评价(仅基因工程疫苗需要)-临床试验-新兽药注册证书-批准文号。从实验室研究到获取新兽药证书,过程耗时漫长,短则 5 年,长则 7-8 年不等。按照审批程序,一般原研产品3个月左右获批上市,非原研产品一般需要6-9个月取得批文。 

从研发申报来看:从事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一类、二类病原微生物)的实验活动必须在国家认可的实验室进行,实验目的和内容必须经政府主管部门的严格审批,整个研发过程接受国家兽医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管。另外,新产品的申报流程也必须严格遵循《兽药管理条例》、《兽药注册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

从生产运营来看:兽用生物制品的生产线必须通过兽药 GMP 检查验收,申请批准文号后方能取得生产资质,整个产品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兽药 GMP 的管理原则,并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产品销售实行批签发管理制度,未通过批签发的产品,不得上市销售。

行业上主流采用合作研发模式,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同研发,新疫苗发布后,有相应生产批文的企业,可以获批生产。因此批文资质、生产工艺、研发水平共同决定了企业对新市场的开拓能力。兽药研发相比人药投入相差8倍,研发是新产品上市的必由之路,是决定未来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

不同的研发参与方式决定了有无知识产权。合作研发模式根据分工,签订正式的合作协议,确定双方是要共享知识产权,还是单纯的技术转让。没有知识产权的合作只能叫技术转让。双方共享知识产权的转让,科研院所可以科技成果所有权人的名义,依法许可第三方使用科技成果,但同一时期超过5家的则需获得另一产权方的书面许可。

目前我国生产的兽用疫苗仍以传统疫苗为主。传统疫苗是相对于现代生物技术疫苗(或称高技术疫苗)而言,主要包括传统灭活疫苗和传统活疫苗。目前我国已获批准的兽用疫苗中,传统疫苗约占90%。现代生物技术疫苗是采用新型生物技术研发、生产的疫苗,主要包括亚单位疫苗、合成肽疫苗、载体疫苗等。,随着生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推广应用,以及我国兽用疫苗行业科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现代生物技术疫苗将成为兽用疫苗的主体。从近两年产品上市角度看,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产品增多,而研发在先,产品在后,未来市场的竞争优势就建立在现有企业的研发优势上。

1.3行业生产工艺

工艺的进步可以显著的增加行业生产效率,减少批间差,提升质量管控能力,最主要的是提升产品效力,或者说研发和新工艺的目的都是为了稳定获得高产品效力的疫苗,从而获得竞争优势,所以个人认为研发和工艺是兽用疫苗行业的两大支撑。

根据产品生产工艺分为为细胞毒活疫苗、细胞 毒灭活疫苗、胚毒活疫苗、胚毒灭活疫苗和细菌灭活疫苗等几类。

活疫苗是一种病原致病力减弱但仍具有活力的完整病原疫苗,是用人工致弱或自然筛选的弱毒株经培养后制备的疫苗。疫苗株的特性及抗原含量是决定活疫苗效果的关键因素。

灭活疫苗是含有被灭活并失去感染性的微生物制成的疫苗。病原灭活是制备灭活疫苗的关键,目前常用的灭活剂有甲醛、乙酸乙烯基亚胺、乙烯亚胺和丙酸内酯等。为了获得足够的保护力,在灭活疫苗制备中需要添加佐剂,以非特异性地增强动物的免疫反应。通常情况下,灭活疫苗需要多次接种,首次接种时需要一定的剂量,再次接种后,才能刺激产生高水平的血清抗体。抗原含量和佐剂种类是决定灭活疫苗效果的关键因素。

根据生产环节分类有培养、分离、纯化等步骤。比如,培育和选择更好的抗原培养基质以大幅度提高抗原效价;筛选更好的保护剂以改变冻干活疫苗的保存条件等。

1.4主要产品必打性

猪场根据本地区的流行病情况、猪场的生物安全防控水平、养殖模式、猪场内猪群的健康程度和相关抗体水平,最终决定接种哪些疫苗。实际上,当养猪大幅亏损的时候,小规模及中规模养殖场对疫苗的支出,均会削减。小规模散养会有发疫苗则打,不发不打的情况。

二、政策导向

动物疫苗分为强制免疫和非强制免疫两大类。强制免疫类包含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小反刍兽疫、布鲁氏菌病、包虫病。(2017年1月1日起猪瘟和猪蓝耳已退出)。强制免疫类以政府招标采购后再免费向养殖户发放为主(简称“政府苗”),其中列入试点的规模养猪场自主采购农业部批准使用的强免疫苗,合格后申请补贴。(“先打后补”)。非强制免疫类以市场化采购为主(简称"市场苗")。

2016年起,》及相关配套规则:

根据农业农村部第 293 号公告,新版兽药 GMP 实施工作安排如下: “一、所有兽药生产企业均应在 2022年6月1日前达到新版兽药GMP要求,未达到新版兽药 GMP 要求的兽药生产企业(生产车间),其兽药生产许可 证和兽药 GMP 证书有效期最长不超过 2022 年5月31日。 二、自2020年6月1日起,新建兽药生产企业以及兽药生产企业改、扩建或迁址重建生产车间,均应符合新版兽药GMP 要求。 三、自2020年6月1日起,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受理兽药生产企业按照新版兽药 GMP 要求提出的申请,经检查验收符合要求的,兽药生产许可证和兽药GMP证书有效期为5 年;受理兽药生产企业到期换证并按照2002年发布的兽药GMP要求提出的申请,经检查验收符合要求的,兽药生产许可证和兽药GMP 证书有效期核发至2022年5月31日。 四、2020 年 6 月 1 日前已经受理的申请,按原规定完成相关工作并核发兽 药生产许可证和兽药 GMP 证书,证书有效期核发至2022年5月31日。”

新版的GMP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行业准入门槛,非洲猪瘟后恢复缓慢,竞争下降,入不敷出的小型企业有极大可能出局,行业集中度将会提高,但考虑化药企业集中度更低,同质化严重,化药出清速度将会更快。

 

三、关键因素

3.1下游生猪企业

兽用生物制品行业本身不存在较大的周期性波动,但由于兽用生物制品行业受下游畜牧业的直接影响,生猪价格下降严重时,兽用生物制品的销售量也会下降。

我国生猪养殖产业规模大,年出栏量约7亿头,产值规模超过1万亿元。但是我国生猪价格存在3-4年波动一次的“猪周期”。在猪价的低谷时期,部分养殖户补栏意愿和疫苗采购意愿可能下降,对部分猪用疫苗的销售可能产生不利影响。(最近的是21年1月份生猪价格达36元/公斤,10 月初跌破 11 元/公斤,下半年生猪养殖企业亏损严重,直接进去去产能阶段)。同时,偶发性的生猪疫病发生,如2018年爆发的“非洲猪瘟”也对行业内公司产生了较大影响,使行业竞争格局都产生了变化。

3.2规模化养殖,下游集中度提升

规模化养殖下,随着单位养殖密度的增加,防疫风险增加,规模养殖企业对疫苗的质量和种类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市场苗的市占率将会上升。如2018 年生猪规模养殖头均防疫费用为 20.1元,远高于散户养殖的15.8元。但集中度的提升也导致了议价能力的提升。

3.3企业竞争格局变化(同行业竞争格局)

(1)GMP验收对行业集中度及竞争格局的影响

国家兽药基础数据库中登记在册的兽药GMP企业共有1500余家。而据动物健康与食品安全科普传播中心统计,截至2022年6月2日,获得新版兽药GMP证书的生产企业只有627家。与2020年底1665家生产企业相比,淘汰了约60%,产业集中度迅速提高。算上延迟验收企业,预期总体淘汰约50%。

(2)疫苗市场化

2025年,国家将逐步全面取消政府招标采购强免疫苗。市场化后,强免疫苗的售价和市场规模均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3.4行业发展趋势

(1)单价疫苗向多价疫苗、多联疫苗发展

多价疫苗、多联疫苗可以减少畜禽接种疫苗的次数,实现“一针多防”,提高疫苗的接种效率,同时还减少了疫苗运输、存放、接种的成本,可以为畜禽养殖企业或者养殖户减轻负担。

(2)基因工程疫苗成为行业发展重点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能制出不含感染性物质的亚单位疫苗、稳定的减毒疫苗及能预防多种疫病的多价疫苗等。基因工程疫苗具有安全性良好、产品质量均一、适合开发多价疫苗和多联疫苗等优势。

(3)对传统疫苗的一般生产工艺(培养、分离纯化等关键工艺以外的生产工艺)进行研究和改进。

充分利用发酵工程和分离纯化工程技术对传统疫苗的抗原培养、分离纯化等关键生产工艺进行改造升级,使得相关传统疫苗升级为生物技术疫苗,如将鸡胚培养法、原代细胞培养法、传代细胞转瓶培养法等升级为传代细胞培养工艺、悬浮培养工艺,将全发酵菌液灭活疫苗升级为全发酵菌液分离纯化成组分疫苗等。

 

四、行业内公司

动物保健行业分为三类,按申万二级行业分类看,有11家,生物股份、科前生物、普瑞生物、中牧股份、海利生物、普莱柯、回盛生物、申联生物、金河生物、蔚蓝生物、绿康生化。

天康生物属于饲料,但业务与营收有往动物保健布局,温氏股份下属全资子公司肇庆大华农、温氏大华农也从事疫苗生产和销售,但营收占比低。

下图为动保行业公司及业务简介:

 

注:申联生物只生产猪口蹄疫合成肽疫苗

 

五、小结

动物保健行业并不是一个大产值的行业,他的年复合增长速度大约在7%左右,具有一定竞争壁垒的兽用生物制品年增速也才8%,且随着人口下降,国人肉类消费占比稳定,未来增速亦难以判断。但机会也来自于变化的未来,千亿宠物疫苗市场广阔,但却还有3-5年的布局和发展期,只能说方兴未艾。自18年非洲猪瘟后,动保行业竞争格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生产端,新的GMP政策加快了行业集中度提升,行业内大型企业大多都有新建产能的动作,且产品彼此覆盖,同质性竞争加强;在研发端,工艺改进,基因工程疫苗研发的竞赛也如火如荼,目前普莱柯占据优势;在销售端,大部分均采用大客户直销,中小客户经销的方式,2025年则有强免市场化,从to G,变为to B;在下游,规模养殖带来了非强免的增长,也迎来了议价能力的提升。总之,目前的动保疫苗行业呈现竞争加剧格局,谁能胜出,现在难以判断。

 

六、学习过程中的答疑

1. 非强制性免疫疫苗销售量的增长为啥会快于强制免疫的?

答:(1)强制免疫病种数目的变化,农业部每年会根据动物疫病传播情况颁布《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2016年的强制免疫病种数目大于2017年、2018年的。(2)养殖规模化导致疫苗需求的变化,规模化养殖企业生物资产(畜禽养殖)数量多、价值大且更加密集,疫病一旦发生,会带来更大损失,因此会更加注重动物疫情防控和兽药的品质并且与具体疫苗需求与猪价相关联。(3)随着我国兽用生物制品行业的市场化发展趋势,国家强制免疫疫病逐步减少。

 

关键字:  动物保健行业学习 一、动物保健行业基本概况动物保健行业通俗的来讲就是利用疫苗和药物来预防猪、禽、反刍等动物感染传染性疾病的行业,利用疫苗预...  雪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