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作文600字初中(叙事是什么意思)
点击上方 “阅读培文”可以订阅哦!
节选自《电脑游戏:文本、叙事与游戏 》
[英]戴安娜·卡尔 等著 丛治辰 译 北大培文出品,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文章版权所有。转载务请注明来自“阅读培文”微信(ID:pkupenwin)
叙事理论是关注于某一叙事文本如何使事件、背景、人物和视角相连通的理论。在叙事理论当中,像“故事”(story)这样的术语有着特殊的含义。在《故事与话语:小说与电影中的叙事结构》(Story and Discourse: Narrative Structure in Fiction and Film)一书中,查特曼写道:
每一个叙事都有两个部分:一个是故事(histoire),指事件的内容或串联(动作、发生的事[happenings]等),再加上所谓的存在物(existents,角色、场景中的事物等);另一个是话语(discourse),即内容赖以传达的方法。简言之,在一个叙事当中,故事是指讲什么(what),而话语是指怎么讲(how)。(Chatman 1978:19)
“讲什么”是故事事件的原材料,而“怎么讲”是以叙事话语的方式对事件进行呈现。故事的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情节设计。同样的一套故事事件,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来排列。因此,同样的故事能够形成很多不同的叙事,每一个叙事都强调和排斥了不同的方面。另外,叙事中还包含着这些事件之间的关联或联通。叙事理论家杰拉德·热内特就将故事(story,内容)、叙事(narrative,陈述或话语本身)和叙述(narrating)看做“叙事事实的三个方面”(Genette 1980:27)。
较之将这些术语直接生硬地移植到游戏当中,选择一个例子,在更加精微的运用中对它们加以探究可能更加有帮助:在童话《灰姑娘》中包含了一系列故事的事件,对于读者和观众来说,这些事件可以通过很多种不同的方式被呈现出来。想象一个滥俗的电影版本。在第一幕中,我们看到一个姑娘孤单地坐在阴暗厨房的壁炉旁边。画面淡出,响起了忧伤的音乐,影片闪回。由于我们对电影的一些惯用手法非常熟悉,因此我们能够理解此时看到的情节都发生在灰姑娘的童年时代:她的父亲娶回一个后母,她被赶到了厨房里。闪回结束,我们再次回到厨房,回到“当下叙事”。仙女出现了,她挥动魔杖,灰姑娘从家里逃脱了出来,赶去参加舞会。她赶往王宫的旅程仅被压缩为马车沿路奔驰的一个镜头。在她与白马王子共舞的时候,电影转成慢动作(我们能够理解,这是在表达主人公的感情状态,而非时间上出现了什么奇怪的意外)。午夜钟声敲响,灰姑娘慌乱地跑掉,水晶鞋遗落在地上。画面淡出(标志着时间的流逝),一个蒙太奇的镜头告诉我们,灰姑娘又回到了在家里做女仆的生活,直到(回到当下的叙事)屋外响起了敲门声。白马王子手里拿着水晶鞋,站在门外的台阶上。电影的画面跳转到这对新婚夫妇盛大的婚宴。两个人拥抱,同时打出演职员名单。
同样是这些事件,按照不同的方式来组织安排(情节设计)就会生成全新的叙事。另外一个电影版本的前二十分钟,我们看到舞会上的王子显得百无聊赖。突然他的面容一下子变得明亮起来——他看到了灰姑娘。他们一起跳舞,然后午夜的钟声响了,她慌乱地逃走,而他左手抓着她的水晶鞋。心碎的王子痛苦地哀叹着,在他的城堡里走来走去。几个星期过去了。在家人的鼓励下,王子决心去寻找水晶鞋的主人。在影片接下来的五十分钟里,我们看到王子和他的随从们整个冬天都在他的王国里艰难跋涉,他们相互争吵,抱怨着糟糕的天气。最后,他们偶然来到了灰姑娘的家。先是她的两个丑陋的姐姐尝试穿上水晶鞋,借由这一细节透露出灰姑娘艰难的生活处境,王子在厨房里发现了灰姑娘,并立刻为之倾心。他向她求婚,她接受了,他们拥抱在一起,画面淡出。
在第一个虚构的电影版本中,王子的寻找过程是以暗示的方式表现,而非直接刻画。在第二个版本中,灰姑娘的女仆生活只是被顺便提及,而不像第一个版本那样被更加完整地描述;灰姑娘和王子结婚的情节也是如此。在不同的版本中,有些故事情节以自然时间顺序表现,而另一些则以闪回的方式表现;一些事件被拉长了,而另外一些则被压缩了。在热内特(1980)看来,这正是叙事的关键要素:对事件加以安排,使之从话语当中凸显出来,对它们的时间长度、发生频率和次序予以控制。
对于热内特而言,叙事分析还包括对视角进行考察:我们是通过谁的目光看到了这些事件?谁的声音将人物和他们的行为告诉我们?(Genette 1980:186)让我们再换一个方式来想象刚才提及的同一些事件,这次从一个特殊叙述者的视角来进行描述,一个我们可以称之为“好心肠先生”(Mr. Good)的邻居。或许这位先生会把灰姑娘看做一个天使,但也可能认为她是一个白痴,或者乳臭未干的黄毛丫头。根据他向我们传达他自己对事件的主观看法的方式,以及他自我表述的方式,我们可以决定是否把他看做一个可靠的目击者和叙述者。或许会有不止一个叙述者,每一个叙述者都对事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在话语中会有一些线索,向我们表明,有一种意见比其他的见解都更加可信(或者更加具有误导性,或者更加幼稚)。那么,根据查特曼对于叙事结构的看法,如果好心肠先生将他所了解的事件转述给他现实生活中的另外一个人物(比如他的妻子),这一叙事话语就有了一位叙述接受者(narratee),以及一位叙述者(narrator)。:建立了“叙事规范”的结构性存在(Chatman 1978:149)——注意,这是一种结构性存在,一种查特曼所表述的文本中的组织原则,而非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作者。叙述者可能是隐藏的、非实体化的,和隐含作者紧密相关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作者和隐含作者可以互换,因为:
隐含作者并非叙述者,而更像是一种发明叙述者及叙事当中的其他任何要素的原则。我们根据这一原则选择特定的方法将众多卡片分类叠放,让这些事件发生在这些人物身上,呈现为这些文字或图像……它没有声音,没有与之直接交流的方式。它无声地指引我们,通过整体的设计,通过所有的声音,通过它选择用于告知我们的所有方式。(Chatman 1978:148)
隐含作者在叙事文本当中处于具有控制力的“输出地位”。在接收的一端,则是隐含读者(implied reader):信息传递的对象和“叙事本身的预设读者”。在整个叙事过程中,不断有线索和标志提醒隐含读者他们应该怎样去理解获得的信息。例如,叙述接受者是“一个隐含作者借以告知真实读者如何成为隐含读者的装置”。(Chatman 1978:150)因此,叙述接受者(在我们的例子中是好心肠太太)可能被描述为非常聪明的,也可能是糊里糊涂的;她可能会被丈夫告诉她的事情激怒,也可能听了之后哈哈大笑。当然,现实生活中的实在读者也很有可能拒绝作出隐含作者暗示他们做出的反应,拒绝以这种方式将自己认同为隐含读者。
总而言之,根据叙事理论,故事中的事件只有在叙事话语中被按照一定顺序安置排列,对我们才是有效的和可感知的。这种叙事话语是一种从隐含作者到隐含读者的传播形式。比较详细地介绍这些术语是相当必要的,因为游戏和叙事之间的差异必得通过这些概念才能得到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