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原股份
一、公司概况
1、发展历程
1992-2000年(创业期):牧原股份的前身是其创始人秦英林和妻子钱瑛夫妻1992年建立的个体养猪场,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张,1997年出栏规模已达1万头。1998年,秦英林夫妇决定建设10万头规模的大型猪场。随后,内乡县牧原养殖有限公司于2000年注册成立。
2000-2015年(成长期):2004年,牧原发明出了早期隔离断奶技术,将猪仔断奶天数由22天缩短到14天左右。2009年,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革,并与2014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
2016年至今(快速扩张期):2016年成立河南省聚爱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上线聚爱优选APP。2019年,公司布局屠宰业务,当年成立了近20家屠宰子公司。截止2021年,公司具备生猪养殖产能约7000万头,并拥有接近1亿头产能的土地储备,拥有子公司275家,养殖及屠宰业务遍布全国。
2、股权结构
公司最大股东为创始人秦英林,夫妻二人合计持有53.87%的股权,多年来都相对稳定。从上市至今,公司共实施了三期员工持股计划,给予高管和员工充分的激励政策。
截至2022年3月,公司实行两次股票激励计划如下:
1)2019年的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要求以2019年生猪销售量为基数,两次解除限售目标分别为2020年、2021年生猪销售量增长率不低于70%、150%。至2021年末,该项激励计划公司层面的目标已经顺利达成。
2)2022年的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以2021年生猪销售量为基数,两次解除限售目标分别为2022年、2023年生猪销售量增长率不低于25%、40%。
3、主营业务
公司主要收入来自于销售生猪,2021年销售生猪收入750.76亿,收入占比95%,毛利占比99%。核心分析生猪养殖业务即可,其余业务还包括屠宰、肉食产品等。
公司生猪销售量从2013年的130万头增至2021年的4026万头,CAGR达到53.5%。2015年受到新场建设和投产进度影响,销售量同增3.2%,2019年受到非洲猪瘟影响,销售量同降6.9%,其余年份均保持40%以上的高速增长,体现出穿越养殖周期的高成长性,包括在生猪价格低迷的2014和2018年依旧保持出栏量的高增长。
公司生猪销售市占率持续提升,从2013年的0.2%提升至2021年的6%,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
月度数据来看,公司2022年1-5月合计销售生猪2600万头,同比增长86.2%,实现销售收入339亿元,同比下降0.3%,与去年同期持平。
4、业绩分析
公司2016年营业收入56亿,2021年789亿,复合增速70%;2016年归母净利润23亿,2021年69亿,复合增速24%。从这一组数据看,利润端复合增速远低于收入端。但如果看到2020年,结果又不一样。
2016-2020年期间,公司营业收入从56亿增至563亿,复合增速78%;归母净利润从23亿增至275亿,复合增速85%。这样看,收入端和利润端的增速是匹配的。说明2021年利润端严重下滑,拖累了长期复合增速。这是由于2021年前三季度,猪价大幅下跌,行业处于下行期,养猪企业利润受到严重影响,利润普遍大幅下滑。
牧原在行业中算是表现最好的,不仅没有亏损,还有正收益。行业内大部分企业都出现了严重亏损,少则几十亿,多则上百亿。
2020年在超高猪价背景下,公司毛利率可以达到60%,净利率达到54%。而2021年原材料价格维持高位叠加生猪价格持续下跌,公司前三季度整体毛利率降至24%,净利率跌至17%。从数据上可以看出,猪周期与养猪企业的盈利能力强相关。
2022年一季度公司实现收入182亿,同比减少9.3%,归母净利润-51亿,由盈转亏。一季度生猪价格依旧处在低迷处,在公司完全成本线之下,同时饲料成本一路高走,因此利润端承压,出现单季度亏损。
二、行业分析
1、猪周期历史
2006年至今,我国经历了四轮猪周期,以猪价上涨为起点,再从最高位下跌至低点结尾,每一轮猪周期大约需要4年时间,此前的三轮周期中,生猪价格最大涨幅在100%-160%。受非洲猪瘟影响,本轮周期涨幅高达309%。
第一轮:2007年出现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价格上的外部因素,大幅延缓了补栏速度,叠加2008年春节消费旺季,生猪价格在2008年3月站上17.5元/KG的高点。2009年出现的甲型H1N1猪流感以及2010年出现的瘦肉精等事件,打击了消费信心。
第二轮:本轮周期的外部影响因素较少,价格变化主要受到供需变化影响。2013年5月,商务部等三部委组织开展冻猪肉收储工作,对猪肉价格进行调控。
第三轮:从2014年起,我国开始实施严格的环保禁养规定,并着力提升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程度,导致大量散户退场,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进入下行通道,导致猪价抬升。规模化养殖厂效率的提升,又推动生猪体重大幅增加,供大于求之后,猪价下降。
第四轮:本轮周期上涨阶段为2018年5月至2019年11月,非洲猪瘟导致行业产能骤减,能繁母猪存栏量从2018年8月的3145万头降至2019年9月的1913万头,产能去化幅度达到39.1%。在严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猪价飙升到41元/KG的高点。随后,养猪高利润推动养殖户和养殖企业积极补栏,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环比回升,延续增长至2021年6月的4564万头。当供过于求出现后,催化猪价快速下跌。
2、市场规模
根据美国农业部数据,2021年我国猪肉消费量恢复至5315万吨、产量4885万吨,是全球第一大生猪生产国、消费国。
2019-2018年,我国生猪出栏量均达到6.5亿头以上,但2019、2020年受非洲猪瘟影响,连续两年下滑,2021年我国生猪出栏量6.71亿头。
以2017-2021年生猪均价20.7元/公斤、出栏均重110公斤进行假设计算,我国每年生猪养殖市场规模可达1.2万亿。
3、竞争格局
2021年上市猪企CR8为14%,2022年一季度CR8为14.4%,集中度持续提升中。非洲猪瘟前,社会散养户占比超70%。非洲猪瘟的爆发对养猪防疫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散养户的养殖规模小、效率低、对防疫工作投入不足,会逐步被行业淘汰,未来行业的集中度会保持提升的趋势。
4、猪价分析
猪肉的需求相对比较平稳,价格主要由供给决定,排除季节性因素,历史几轮周期中,出栏高位通常对应猪价低位,出栏低位则对应猪价高位。
出栏量数据与价格同步,能繁母猪存栏可以作为生猪的产能,平均领先猪价10-12个月,这是因为母猪妊娠过程大约持续4个月,仔猪育肥至出栏大约6个月。
生猪价格与10个月之前的能繁母猪存栏有较强的负相关关系,但二者并非严格的线性关系,在猪周期上行阶段,价格上涨的速度会由慢到快,逐渐加速。在存栏处于高位时,去库存带来的价格上涨会比较缓慢,而存栏去化到一定程度后,继续去化将带来价格的快速拉升。
2021年6月,能繁母猪存栏达到高位4564万头,推算10-12个月后,即2022年4-6月猪价达到低位。事实上,猪价在4月初完成二次探底,随后开启了上涨行情。从能繁母猪存栏数据看,产能持续保持出清,4月能繁存栏降至4177万头。
此轮周期与前几轮周期相比,养殖企业盈利和亏损的幅度都更大。虽然上行周期积累了丰厚利润,但多数养殖企业在现金流充裕时快速扩张,消耗了大量现金,因此现金流不足以支撑长期的亏损,产能将逐步去化,产能去化也意味着周期拐点的到来。
从供需角度看,猪价已经度过低迷区间,产能持续出清对猪价只有利好。若能繁存栏量在未来持续降低,则猪价很有可能继续上涨,若能繁存栏量出清放缓,则猪价也是维持震荡,不具备进入过低的价格区间的条件。
三、核心竞争力
1、成本控制能力
牧原2018年开始持续加大对智能化、信息化、疾病研究、猪舍设计等研发投入,将新的技术应用到养猪的关键环节中。自主研发了智能巡检、猪脸识别、无人驾驶等多种智能化机器装备,降低人工劳动强度,减少人猪直接接触,提升生物安全等级。
2016-2021年牧原平均领先行业成本优势达到3元/KG左右,优秀的成本控制能力都源自于对智能化、信息化的投入。
比如在饲料端,牧原自主设计、筹建厂房,自行研发饲料。生猪养殖从哺乳到出栏要分别经过哺乳仔猪、断奶仔猪、保育猪、育肥猪等阶段,饲料类型使用都不同。牧原对不同时期生猪建立动态营养模型,设计饲料配方,力求做到一日一配方,实现精细化饲喂。
饲料成本在生猪养殖总成本中占比较大,通常生猪养殖规模场的饲料成本占总成本比重约为50%-60%。与同业相比,近年来牧原头均饲料成本较低,且成本波动较平稳。
2、独创高效安全育种体系
牧原建立了独特的二元轮回育种体系,该体系特点在于:从核心群选留公猪直接应用至父母代母猪,进行多品系轮回杂交生产。生产的二元母猪具备“种肉兼用”的特性,在繁殖性能、生长速度、瘦肉率和胴体品质等方面可同时满足种用和商品用需求,形成了遗传性能稳定、杂种优势明显的独特轮回二元育种体系。
这种育种体系核心在于,不需要纯种母猪,可以节省每年必须从外引种的费用。其次,降低了因引种带来的疾病风险。从下表可以看出,牧原的二元育种体系在各种指标上,都领先于传统的三元育种。
通过二元轮回育种,公司种猪肉质会比较好,可将部分淘汰母猪作为商品猪售出,价格略低于市场,降低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和报废的成本。截止2021年末,公司退役母猪销售金额达14.8亿。
3、智能育肥
公司利用智能装备和技术,包括智能环控器、巡检机器人、板下清粪机器人、自动清洗消毒车等建立起了新一代防病、防臭、防非瘟的“三防”猪舍。
猪舍的新风系统共有4层空气过滤系统,进风空气过滤等级约为16级,其对于非瘟病毒、新冠病毒等拦截率达到了99.3%。公司为每头猪付出空气过滤成本46元(包含折旧、利息等费用)。新一代猪舍为猪只提供超滤饮用水,水中不可检出大肠杆菌及病毒,过滤系统成本约为4.88元/头。猪舍除臭气系统成本约为6元/头。
公司发明了养殖自动加药系统、猪外伤检测装置等多项专利,研发出养猪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大大提高了生产操作的便利度,也降低了养殖人工成本。目前,公司上市10000头猪全程仅需7.8人;每5000头母猪仅需4人配种,人均可饲喂2000头怀孕母猪、56头泌乳母猪、1200头保育猪、4800头育肥猪。
公司凭借智能饲喂设备,依据猪群的生长曲线,建立了精确的喂养模以做到精准投喂,通过智能环控装备实时检测猪舍环境,实现对单元环境的调控。智能化的投喂和防疫手段提高了肥猪的日均增重。根据公司2021年第五次临时股东大会数据,牧原的超级养殖场育肥日增重达1098g,超过了养猪大国丹麦前25%养殖户日增重1090g的水平,料肉比低至2.32,育肥成活率高达98.9%,完全成本低至10.2元/KG。
4、屠宰:布局下游产业链一体化
当前规模猪企纷纷布局屠宰产能,“运猪”向“运肉”转变成为必然,屠宰规模化将成大势所趋,规模猪企或将抢占生猪屠宰的市场份额。
牧原规划生猪产能达一亿头,预计将配套规划等量的屠宰产能,这意味着屠宰产能将因协同效应为公司贡献额外价值。
从下游产业链来看,屠宰产能布局有几点优势:1)商品猪就近屠宰,提高运行效率,节省运输费用;2)屠宰养殖一体化,屠宰可追溯的系统是放心肉的标配,放心肉将提高产品附加值;3)公司有更好的出栏自主性,在极端价格波动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加快和减慢屠宰调整出栏速度,减少压栏。
四、估值分析
1、头均市值估算法
按年出栏量计算头均市值,上市以来最低值为2014年2月的3986元,2020年7月达到最高值32397元,中位数9251元,第四轮猪周期中,最低值为4611元。
当前公司市值3050亿,对应过去12个月的出栏量,头均市值为5503元,低于上市至今10%分位数,处于历史底部。
根据2022年的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两次解除限售目标分别为2022年、2023年生猪销售量增长率不低于25%、40%。
出栏量假设:乐观条件下,假设公司可以完成2022、2023年的股票激励计划;保守条件下,在这个计划上打八折。
头均市值假设:乐观条件下,假设为上市以来的中位数9251元与当前头均市值5503元的平均值7377元;保守条件下,考虑到目前股价处于大跌后的平台震荡区间,市场在悲观后已经形成比较强烈的共识,因此可以假设维持当前头均市值5503元不变。
经计算,在乐观情形下,公司有一定的上涨空间,保守情形下,不具备安全边际且上涨空间不足。
2、PB估值法
从历史数据来看,公司PB伴随养殖周期波动。上市以来,PB平均8倍,上限10倍,下限5倍。当前公司PB为6.5倍,位于上市至今30%分位上。
所有者权益假设:公司2020年/2021年/2022年一季度所有者权益分别为661亿/686亿/640亿,假设2022/2023年公司所有者权益取三者平均值,并保持稳定。
PB假设:乐观情况下,取平均值8倍,合理情况下维持6.5倍不变,保守情况下取5倍。
经计算,在乐观和合理假设下,公司都具备上涨空间,在保守假设下,上涨空间不大。
3、结论
在两种估值方法下,牧原都存在一定上涨空间,但如果用非常保守的情况,则不具备安全边际,几乎没有上涨空间。
从猪价角度,最低迷的时期已经过去,能繁母猪存栏量逐步下降,未来猪价更可能向上运行,所带来的市场共识可能会向乐观情形靠拢。
$牧原股份(SZ002714)$ #养猪##研究报告#
@今日话题
上一篇: 影响股价的三个主要因素论DDM模型
下一篇: 金鳞岂是池中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