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胆的中医辨证论治与治疗方法

2023-05-24 22:01:15 0

沉胆的中医辨证论治与治疗方法

【概述】

流痰是发生在骨与关节附近或较远的空隙处的脓肿,因其破渍后脓液稀薄如痰,故称流痰。本病好发于儿童与青少年,以脊椎发病为最多见,其次为下肢、上肢,主要发病在骨与关节,易损伤筋骨,导致残疾或危及生命。本病起病缓慢,患处肿胀,缓慢化脓,溃后脓液清稀,不易收口,或形成瘘管。本病病因有:先天不足,肝肾亏損·筋骨失养,骨髓空虚,后天失调,脾胃虚弱,痰湿内生;闪挫折伤,或强坐太早,致气不得升,血不得行,使风寒湿痰之邪乘隙而人,留滞筋骨。本病又称为骨费或穿骨流注。在古代文献中,本病发生于背脊的叫龟背痰;在腰椎两旁的叫肾俞虚痰;在环跳部的叫附骨痰;在膝部的叫鹤膝痰;在足踝部的叫穿拐痰。流痰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骨与关节结核。

【辨证治疗】

1.寒凝痰聚(初期)

临床表现:患处隐隐瘦痛,不红不热不肿,继则关节活动障碍,动则疼痛加剧,或挛曲偏枯,或痿弱不起。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立法:益肾温经,散寒化痰。

主方: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加味。

加减:伴轻度寒热者,加荆芥、防风;活动障碍,痿弱不起者,加杜仲、川断、狗脊;畏寒肢冷者,加桂枝、良姜:

2.寒痰成脓(中期)

临床表现:原发或继发部位逐渐肿起明显,其过程缓慢,身热朝轻暮重,如患处透红一点,中有软陷,按之应指,标志脓已成熟。舌淡红苔少,脉沉细数,立法:温补托毒。

主方:托里透脓散(《医宗金鉴》)加减.

加减:若畏寒明显者,去白芷,加良姜、肉桂;若兼见午后潮热、盗汗者,属阴阳俱虚,加生地、麦冬、川芎、丹参,3.正气耗伤(后期)

临床表现:破涉之后,疮内时流稀脓,或夹有败絮样物质,久则疮口凹陷,周围皮色紫暗,形成瘘管,不易收口。如病在四肢,则肌肉日渐萎缩;病在脊椎者,则四肢强直不遂,或瘫痪不用,甚则二便失禁。病久不愈,则身体日渐消瘦,精神萎顿,面色无华,畏寒肢冷,心悸,失眠,自汗,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或虚大,属气血两虚;午后潮热,盜汗,口燥咽干,纳呆,或咳痰带血,舌红少苔,脉细数,属阴虚火旺。

立法:气血两虚者,宜调补气血;阴虚火旺老·宜养阴清热。

主方:气血两虚者,人参养荣汤(《和剂局方))或十全大补汤(《和剂局方》)加减;阴虚火旺者,大补阴丸(4丹溪心法》)合清骨散(《证治准绳》)加减。

加减:腰背痿痛、足瘘软瘫者,加川断,杜仲、狗脊,鹿角胶、菟丝子、巴戟天、牛膝;汗多者,加生芪、浮小麦、煅牡蛎、煅龙骨;咳痰带血者,加南沙参、麦冬、百合,川贝、丹皮。

【其它疗法】

1.外治

初期用回阳玉龙膏外敷,或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外敷;中期待脓成熟后,穿刺抽脓或切开引流或火针烙法;后期先用五五丹药线引流,外敷红油膏,形成瘘管,若疮口过小,用白降丹或千金散粘附在药线上,插入瘘管,或扩创:脓尽则用生肌散。

2.手术

可根据病情,采用病灶清除术或关节融合术。

【文献参考】

1.杨进才报道,加味骨痨散(全蝎蜈蚣各12克,土鳖虫、乳香、没药各10克,硼砂,三七、血竭、川郁金、川大黄各15克,浙贝母、白芥子、远志各20克,朱砂、雄黄各6克,麝香1.5克)日1剂水煎服,治疗骨结核9例,治愈5例,治愈后留有后遗症4例。(《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3(2):32,1990)2.庄延明报道,以乌梢蛇粉治疗骨关节结核58例,其中脊柱结核25例,髋关节结核23例,膝关节结核6例,股骨中下段结核3例,踝关节结核1例.治法:将干燥乌梢蛇去头、去皮后,研成细粉。3克/次,3次/日.黄酒送服。5周为1疗程。痛甚加龙骨粉;窦道久不敛口者,加龙骨粉、鹿角霜粉.用量比例为10:2*1,结果:痊愈(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症状消失,窦道闭合,X线片骨质破坏已恢复正常,无后遗症,3年无复发)46例,有效8例,无效4例.((四川中医8(4):44,1990).

【调护、禁忌】

1.绝对卧床休息,制动固定,并注意预防褥疮。

2.调情志,恬心神。

3.饮食宜增加营养,忌油腻、辛辣.鱼腥刺激之品:

【西医诊断参考】

骨与关节结核:

有肺结核病史或与结核病人接触史,好发于青少年,病人有低热、整汗,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等结核慢性中毒症状,儿童有“夜啼”现象。漶处局部肿胀,压痛,功能活动障碍,肌肉萎缩,并有寒性脓肿及窦道形成,脓液稀薄如米汤样混浊,有干酪样坏死组织。如血沉加快、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关节穿刺有干酪样组织穿出,结合X线摄片,一般可明确诊断.

关键字:  流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