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细辛的功效和作用禁忌症_细辛副作用和注意事项用法用量
本品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或华细辛的全草。前者习称“辽细辛”,主要产于东北地区;华细辛主要产于陕西、河南等地。夏季或初秋采挖。生用。以根灰黄、叶绿、干燥、味辛辣而麻舌者为佳。
【处方用名】细辛、北细辛、辽细辛。
【性味归经】性温,味辛。归肺、肾经。
【功效与主治】 功效发散风寒,温肺化饮,祛风止痛,宣通鼻窍。主治风寒表证,头痛,牙痛,风寒湿痹证,鼻塞不通,鼻渊等。【临证运用禁忌】1.细辛性温而近乎热,加上其辛散,走而不守之性,有伤津耗阴之弊,故阴虚阳亢、阴虚火炎者,断不可用。如症见头目红赤,头胀头痛,口燥咽干,盗汗潮热,心烦失眠,心悸心慌,脉细弦数,舌质红,苔黄或少苔或无苔,少津者,皆当禁用。
2.细辛具有散寒止痛之功,对于阴寒伤阳之头痛有较好疗效;但对于血虚失养的头痛,细辛又并非所宜,故头痛伴有面色不华,唇甲淡白,气短,头晕目眩,舌质淡,苔白,脉细数者,亦当忌用。
3.细辛擅长温肺化饮,宜于寒饮伏肺,咳喘痰多而清稀者;但对肺热咳嗽者忌用,如症见咳嗽痰黄稠浓,或发热口渴,胸闷胸痛,或咽痛红肿,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者,不可用本品,以免助热生变。4.细辛味辛,具有浓烈的香散之性,擅长祛风解表散寒发汗,宜用于外感风寒之实证者;凡气虚,卫外不固之自汗者不宜,临床虽有畏风畏寒,或头痛,身痛,动则自汗不止,气短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者,亦当忌用,以免过散耗气。
5.凡肾功能不全者忌用。
【用量用法】 一般用量,1.5~3克,水煎服;散剂每次服0.5~1克。
【临证用药体会】 1.凡咳喘、泄泻、痹证等证属脾肾阳虚寒湿重者,细辛可用15克左右,但阴虚火旺证者忌用。细辛走窜开滞,功效通阳气,散寒结。临床除用于上述诸病外,对于某些顽固性疾病,如红斑狼疮、荨麻疹、湿疹等,可在辨证基础上加用,常有卓效。某些患者服用大剂量细辛后,有全身烘热、口干等反应,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可自行消失;也可酌加生地黄、白芍等,以制其温燥之性。
2.临床对一般轻症及年老体弱者、儿童、产妇都不应过量使用细辛,尤其是做丸、散剂直接吞服,更应牢记“细辛用量不过钱”的警语,以确保用药安全。对阳虚外感、寒痰喘咳、寒厥肢冷、寒痹腰痛、胸痹心痛等危重急证,可突破常规剂量使用,即药有病挡,“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在没有充分根据和实际应用经验时,仍须避免盲目过量使用。细辛有效成分是甲基丁香酚,有毒成分是黄樟醚,后者挥发性强,长时期煎煮则有毒成分大大下降,而不影响有效成分的煎出,故大剂量细辛入汤剂,宜先煎30~60分钟为好。
3.细辛辛温芳香,擅长宣通走窜,外散风寒,内化寒饮,上疏头目,下通肾气,开窍力强,止痛效佳,具有多种功效。概而言之,功效有三:首先,为外感风寒,头痛身痛,寒饮内停,咳喘的主要药物之一,特别是外感兼有痰饮者,更是两得其宜。其次,药理研究与临床实践表明,细辛止痛效果颇佳,若配伍相关药物,可用于治疗各种疼痛。再者,其擅长宣通鼻窍,自古至今,亦用于治疗鼻渊的常用有效药物。入汤剂用量1~3克,散剂每次0.5~1.0克,外用适量。本品有毒,不宜大量或长期服用。
4.因为细辛的辛散力很强,有耗正气、劫阴津之弊,用量不宜过大。临床用量要重视体质、地域气候、病证之差异,分辨是否顽疾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如脑部肿瘤致头痛剧烈者,可用至5~10克;对于顽固性头痛证属阳虚者,可与沙参、麦冬、天冬、川芎等同用,细辛用量可至3~9克;对于顽固性痰饮喘咳者,常与麻黄、桂枝、干姜、半夏、白芍、五味子、甘草、杏仁等配伍,:用量可至5~6克。
上一篇: 大肠俞穴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_位置怎么找?常用配方与功效
下一篇: 世界人口的平均寿命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