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70年丨张明新:从“蒙查查”到“中国新闻奖”!
25年前的7月1日清晨,作为中新社香港归回报导火线团队的一员,张明新随解放军驻港军队跨过深圳河,入驻原驻港英军总部威尔士亲王年夜厦,见证香港归回故国的荣光时刻;25年后,这位新闻老兵再次动身,履新中新社总编纂,投身新的“新闻战斗”。小牛事情室今天出格分享张明新1997年6月撰写的《<千日迎归回>写作追思》。
破“三关”:再也不“蒙查查”
1997年7月1日,是咱们这些驻港的内地记者昼夜巴望的日子。几多天来,年夜家踏着归回的脚步,夜以继日地事情,向读者听众观众们报导归回信息,渡过了一个个难忘的日昼夜夜。
▲作者驻港时代在维多利亚港留影当这个激动听心的时刻就在面前时,我不由想起刚到香港的情形以及介入采写《千日迎归回》一稿的前先后后。1994年6月1日午时,我乘坐的广九纵贯车越过了罗湖桥,这是我第一次出境采访,并由此起头了常驻香港的记者生活生计。
作为中国一家从事对于外报导的通信社,在收归香港这一汗青性事务上写出一些富有期间感的稿件是咱们的任务,而又作为初来未从事过香港问题报导的我来讲,仍有很多坚苦必要降服。
▲6月20日,香港维多利亚港两岸的多个户外年夜屏幕播放庆贺香港归回故国25周年的庆贺口号。中新社记者 李志华 摄起首是语言关。1994年平凡话在香港尚未如今这么盛行。记患上第一次往加入一个爱国爱港集团举办的记者款待会,一席的广东话只听懂百分之二三十。
因而,常日操纵一切机遇多望电视,多听收音机,多望录相,向本地的同事学习,向来实习的香港学生求教。逐步地能听懂新闻节目了,电台的清谈节目也能听懂年夜意了,还起头年夜着胆量说几句。
▲97庆归回香港—北京接力赛其次是融进香港的社会,领会港人的所想所思。我到一个目生之处事情,一起头最佳是尽量地多加入一些勾当,多往现场,领会本地,认识地舆,能找一些以后的采访线索。“不以稿小而不往”。固然有些稿子纷歧定马上写,可以留下资料今后用。
再次是领会香港的政治经济环境,香港是较成熟的自由经济模式,与内地的市场经济体系体例有很年夜分歧,政治体系体例差异就更年夜。临来时曾经买了很多册本,到香港后,把这些书翻了一遍,又望了一些港版的册本资料。
颠末三四个月,广东人所说的“蒙查查”(胡涂)征象少点了,一般性的报导拿患上起来了,也找到了做重点报导的感受。
“马照跑”:来日诰日会更好
1994年10月5日是香港归回倒计时一千日。咱们想,要在倒计时一千日时写篇有点重量分外的稿件。
“马照跑”是对于“九七”后香港糊口方法不变的形象写照。咱们分社四周有一个马会的投注站。5日正好是跑马日,街间随机走访是咱们在香港报导尤为是重年夜事务反响报导的经常使用的伎俩。益处是人物语言以及场景鲜活生动,难处是要降服语言上的停滞,还要花费时间,并降服一些不肯意接受走访时的为难环境。
老记周景洛到投注站后瞥见一个正在专心填马票的小伙子,小伙子选了一匹名为“来日诰日更好”的马投注,因而老周自动上前与他扳谈。得悉小伙子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选定‘来日诰日更好’这匹马投注”但愿会给他带来好运的心态。
我则一早就到街上转游,见到了报摊上报纸头版年夜幅迎归回的祝贺告白,与日常平凡整版篇幅的地产告白形成为了光鲜的对照。便以为这个细节既可以烘托气氛,又反映出了港人的期盼归回心境。
▲1997年6月1日香港培侨中学结业仪式归到办公室后找出咭片本,连着打了几个德律风,但只找到了9月18日区议会推举时碰着的王国兴议员。我那时的广东话还处于“识听唔识讲”的阶段。好在王国兴能听懂平凡话,我也能听懂他说的广东话。
经由过程一小我物的勾当、言论来体现某个新闻事务是西方新闻写作的常见的伎俩,对于外报导的受众也容易接受。王师长教师说:“港人必需丢失落空想,安身于己,寄托故国,连合建港。”由此体现一个平凡爱国爱港人士在“千日迎归回”时的所想所思,所作所为。
▲香港各界举办国庆庆贺勾当至于其他一些细节,如根基法讲座、文化以及招商铺览平分别是从报纸、新闻稿以及采访通知质料中综合而成,没有开展写,只起到一语道破的用途。到了下战书,质料聚集患上差未几了。用一台好坏屏幕的IBM条记本,我起头卖力执笔合成。
下战书3点,卖力写港督施政陈述稿的同事递过来彭定康的第三份施政陈述英文本《香港:将来一千天》,陈述中蕴含着殖平易近统治者的无奈以及对于行将退出汗青舞台的心有不甘。因而决议在咱们稿件中加之有关内容,以增强针对于性。
▲香港—广州庆归回信鸽竞翔勾当举办尽管时间慌忙,但因为年夜家质料筹备充实,对于主题商榷患上透辟,以是立意谋篇就省力许多,而重点放在了质料的选择以及结构上,正好文字稿件选择了四个场景(报摊、马会、招商会以及文化博览会),四小我物谈话(曾经宪梓、王国兴、萧蔚云、朱幼麟),并穿插了一些过渡语言,感受尚不冗杂。
斩获“中国新闻奖”
到了下战书5点来钟,初稿出来了,老周先将那份初稿点窜后交给了分社的副总编蔺安然,老蔺将原题《千日倒数迎归回》改为《千日迎归回》,改后的题目,既简明简要,又富有力度。
次日,咱们望到了《人平易近日报·海外版》、香港《文报告请示》、香港《商报》注销了此稿。《文报告请示》题目改成《香港:千日倒数起头》,并加了《责任感紧迫感》以及《一体化的趋向》两个小题目。《商报》将题目改成《满怀等待共保繁荣港人迎接千日归回》,过了两天,望到在澳门以及泰国等地的四五家报纸上也注销了这篇稿件。
颠末分社以及总社的推荐,时任我社总编纂的郭健(又名郭建)将这篇稿件带到了1994年“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会上,得到了三等奖。 (原载1997年第7期《新闻三昧》,本文有删省)
作者:张明新(时任中国新闻社香港分社采访部主任)
上一篇: 若何从专科到斯坦福?当事人自述:要末5点睡,要末5点起
下一篇: 骑行趋暖 买辆趁心车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