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304和达尔优em901(M9015光学曲线磨床)
节选自 由“好高骛远”到“脚踏实地”-----冷战中美国对坦克歼击车技术方向的探索
原作者 元佑
脚踏实地的选择----M901坦克歼击车
在1970年代中期还有大批崭新的M551被作为预置储备物资封存于西德境内的各个武器贮存站
BGM-71反坦克导弹弹体中舱装有采用冷却氮气驱动的反作用式三自由度陀螺仪、采用脉冲调宽工作原理的冷却氦气驱动的舵机和作为弹上电源的3个蓄电池
在美国军方看来,此时已经大功告成的BGM-71“TOW”(“陶”)式半自动有线制导反坦克导弹系统与口碑甚好的M113装甲人员输送车的组合,或许就是一种现实而明智的选择。首先来讲,与技术冒进的XM-13“橡树棍”反坦克导弹系统不同,BGM-71“TOW”(“陶”)式半自动有线制导反坦克导弹是10年磨一剑的产物。自1950年代中期,美军断然决定,越过控制手柄制导阶段,全力以赴地着手从事半自动制导导弹的研制。事实证明,这条途径既不容易,又不省钱,更不会迅速,自1960年开始进行研究,到1972年第一枚导弹投入使用,前经历了12年时间。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作为最终的成果,BGM-71“TOW”(“陶”)式半自动有线制导反坦克导弹系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陶”是英文“管式发射,光学跟踪,有线制导导弹”一词的缩写。它很大,比“米兰”导弹要大得多,很重、很贵、也很复杂(筒式发射、光学跟踪、导线传输指令、红外半主动制导)。但威力大得惊人,并且对坦克极为有效(最大射程4000米,最小射程65米,命中率在500米以内75%,500~3750米90%。弹长1.164米,弹径152毫米,战斗部为空心装药聚能破甲型,破甲威力静破甲800毫米,动破甲200毫米/65°)。在美军撤出越南的最后阶段,两架携载“陶”式导弹的直升飞机,在对越共坦克与装甲车作战时,曾经获得了80%的成功率。另一方面,作为美国陆军的制式装备,结构简单、皮实可靠的M113大获成功,被誉为冷战中美国陆军最受好评的地面装备。M113的部件大都结构简单、经济实用,这是其得以大量生产、广泛使用的重要原因。该车在1984年的单价是17.84万美元,仅为M2型步兵战车的1/8。自1959年美军签订首批900辆车采购合同,1960年初在食品机械化学公司的圣何塞,他所拥有的M113也是世界上最好、性价比最高的轻型装甲底盘,这两者的结合不会令人失望-----最终,在1978年一种被称为M901的“纯导弹化”坦克歼击车出现了。具体来说,M901的武器部分采用了埃默森电气、导弹制导设备和辅助蓄电池组。转塔内装有图像传递装置,把目标图像传给炮长。发射架总成包括两个陶式导弹发射管、陶式导弹昼夜瞄准镜和装在两导弹升降臂顶端的搜索瞄准镜,该镜可以发现几千米远的坦克目标。至于底盘部分则采用了当时M113系列的最新型号,M113A2。与基型M113和M113A1相比,M113A2的主要改进项目有:这一概念特别受到苏联军事界的偏爱,他们对此有过大量论述。苏联军队自然也经常演练遭遇战斗,因为红军在传统上是喜欢打运动战的,而“遭遇战斗”则是运动战的一种常见形式。如果北约部队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遭遇战斗”,那他们就只能在不太理想的情况下抵御敌人进攻。迫使他们进行这种战斗的,是苏联机械化集群的突破能力和推进速度。换句话说,如果红军机械化集群深入西德腹地的能力和速度超出了北约的预料,那么北约就不可能做到严阵以待,而只能是猝不及防。当然,北约部队对“遭遇战斗”这个概念也并非一无所知。他们同样就此著书立说,并付诸实践。在华约和北约这两个“遭遇战斗”的对手中,试图确定谁优谁劣,谁在实战中可能赢得胜利是很困难的。但整体而言,“遭遇战斗”绝非防御一方的理想作战形式,所以美国和北约部署在边界的大量坦克歼击车,是否具备打一场遭遇战的战技性能至关重要)。由于两大系统均采用了现有的成熟“货架产品”,M901的研发进度很快,1978年2月正式立项,当10月份便通过定型,1979年底M901正式装备美国陆军、驱欧洲和南朝鲜的美陆军以及国民警卫队等。陆军要求装备2992辆,其中1100辆于1981年部署于欧洲。此后对于基本型M901的改进不断开始深化。1984年开始改进M901的发射架,以适应发射BGM-71D改进型陶2导弹的要求。改进后称为M901A1反坦克导弹发射车。
M901作战效能示意图
演习中的M901坦克歼击车
1987年春,驻欧美军又开始装备增装了AN/TVQ-2GLLD带寻北陀螺的激光定位器/指示器、AN/TAS-4夜间瞄准镜、陆地导航系统和车辆之间的通信联络设备新型M901A2。这种加强型M901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其底盘部分吸收了很多M113A3的改进。除采用M113A2的新型冷却系统、改进型悬挂装置及外置装甲油箱外,主要改进项目还有:,不用时可收加在载员舱,这种型号被称为XM233E1陶式导弹运载车。
M27 双联装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侧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