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人语迟,敏于行却不讷于言,泰山崩于前(贵人语迟有科学依据吗)
以前听人说“贵人语迟”这个说法,都是按照民间的理解,即认为那些在婴幼儿期学会说话较晚的孩子,比那些较早学会说话的孩子更聪明。这种以讹传讹的说法在民间还是很有市场,至少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这样认为的。现在细究起来,根据这句话的出处来看,“贵人语迟”本意并非如此,而是被人们牵强附会地误解为这样的意思。
网络上可信度较高的说法是,“贵人语迟,敏于行而讷于言”语出自《论语·学而》。有的解释为“尊贵的人往往在最后才开口发言,这样的人对在行动上很敏捷,在语言上却显得很笨”;有的人则解释说:“古人云‘贵人语迟’,是指不平凡的人往往不爱说话或不会轻易发言,亦是指有修养的君子一般都是谨于言语”。对于最后这种意思,人们引朱熹在《答王近思书》用“不可不深自警省,讷言敏行,以改故习之谬也”之说解释“贵人语迟”,并引申称“人们应该说话谨慎,因为祸从口出,说话不谨慎,伤害自己又伤害他人,招来麻烦甚至招致灾祸。”
以我作为一个精神科医生的职业经历,我比较倾向于认同宋代大儒朱熹对“贵人语迟”的解释,即聪明人或理性者,在任何场合都不会急于发言或表态。我对于“贵人语迟”这种现象的理解和解释更会侧重其精神卫生方面的意义,即语迟与否对“语者”和“闻者”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
与“语迟”相对,就有“语急”、“语早”。在一般情况下,那些习惯于语急、语早者,其言语表达的意愿会较强烈,表达也会较急切或急迫,即急于对当前事物表态、发言。因为言语表达的急迫,深思熟虑的可能性较小,特别是考虑他人感受、预见自己言语效果的可能性也较小,其言语内容更可能具有较明显的情绪化成分,而缺乏基于对前因后果的理性分析。同样,语急、语早的言语表达中能够有建设性内容的可能也不大。在我诊治的病人中,他们家庭成员之间交流中,这种语急、语早式言语表达极为普遍,而且很多情绪化表达具有极强的伤害性,其中尤以父母对子女的这类言语多见。当然,在这样的家庭气氛和交流模式长大的孩子,在他们自感具备了反击能力之后,他们同样会通过语急、语早的表达方式,用具有伤害性的情绪化言语反击其父母。所以,在精神科医生的诊室里,我们会经常目睹这样的冲突场面。这类现象大概就是前文所说“因为祸从口出,说话不谨慎,伤害自己又伤害他人,招来麻烦甚至招致灾祸”的意义吧。
此外,习惯于以语急、语早的方式表达者还可能遭遇另外一些他们难以预料的情境,即在其表态发言的过程中,突然发现了与其判断不符的证据,或插入了理性思考,意识到自己表达是错的。这时采取急刹车、急转弯,既尴尬又痛苦,常常贻笑大方。
那些习惯于以语急、语早方式表达自己意图的人,还可能存在“把当前当永远”的焦虑性认知模式以及对未来有悲观性预期(参见本公众号文章《 当前、偶然、巧合与琐事 》),即担心自己不通过即刻的言语表达对事务进行干预或表态,就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在我自己观察到的病例乃至其家庭中的多数成员,存在这的认知模式和预期。
实际上,语急、语早的表达习惯除了反映他们不健康的认知模式,也反映了他们不良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模式。通俗地说,语急、语早的人易焦虑、较悲观,急躁而不淡定。显然,与“语迟”者相比,这种言语表达习惯反映了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较差。如果从行为治疗的角度提出治疗建议,就是学会“语迟”,“三思而后语”。对有这样表达习惯的人,我常用较简单的治疗建议便是:“忍耐五分钟后再决定是否该说话”。若他们真能做到这样,他们的个人心理健康就会得以改善,与周围人特别是家庭成员的关系也会得到改善。
有了对语急、语早表达方式的分析,理解“贵人语迟”的心理健康意义则简单得多。在任何场合都能相对较缓表态发言者,除了可能对当前事物有较为理性的思考之外,受到情绪化因素干扰的可能便大大减少了,言语中包含的建设性成分或许更多,其内容也可能更容易被闻者接受。至少,引发人际关系冲突的概率就会降低,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或所谓“人脉”。而且,语迟还往往意味着语少,如果能在语迟的基础上,还能做到言简意赅,则可能是一种人生智慧的表现。这样的人,被看作是“贵人”就非常合理了。
我觉得,若人们能在言语交流中,努力去“语迟”一点儿,就离贵人的境界近了一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