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头教师美多:诲人不倦换来声声“老师妈妈”

2022-06-09 12:18:16 0

三江源头教师美多:诲人不倦换来声声“老师妈妈”

  西宁6月9日电 题:三江源头教师美多:诲人不倦换来声声“老师妈妈”

  作者李隽

  夏日高原的清晨依然有些凉意,草原上星星点点的格桑花随风摇曳。

  在地处三江源腹地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第一民族小学教师美多,在一碗奶茶一块馍急匆匆下肚后出了门。

  “三尺讲台是我最喜欢的地方,地方不大但意义重大。我每天早上步行两公里多,还能锻炼身体。”美多说,虽然现在的教学条件好了,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早起给孩子们生炉子,但老师也必须要比孩子们早到。

  从成为一名教师至今,27年来美多总是第一个到班级门口,放学后整理完教室课桌最后一个离开。

  1974年,美多出生在玛沁草原上一户藏族牧民家庭。成年后,美多选择当草原上的“盖尔干”(藏语,意为老师),甘愿为上万名学生当“绿叶”。

  问她为何选择教师这个行业?美多回答:“因为我在上学路上看到的那本《微格教学法》的书。”

  1991年,17岁的她如愿收到青海师大附中高中部的录取通知书。从果洛到西宁,在老解放卡车车厢里颠簸接近两天两夜,美多在途中看完了《微格教学法》一书。

  “教学作为科学是有规可循的,作为技术是能够通过职业培训掌握的。教学的科学性、技术性是教学艺术掌握的基础。”大胆脱俗的教育观成为美多的“引路人”。

  1995年,美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先后在玛沁县当项乡寄宿小学、第一民族小学任教。

  27年里,美多对学生每一点成绩都给予肯定,每一点进步都给予鼓励,倾情投入给予学生自信心,学生成绩始终在全县名列前茅。

  “为人师、育人才,自己必先要学无止境。”美多说。

  如何通过察言观色掌握自己的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学生上课调皮,怎么巧妙地提醒而不伤其自尊?美多在三尺讲台将研读专业书籍与实践融会贯通,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并撰写论文在多个教育研究类学刊发表,荣获国家级、省级的一、二等奖。2018年美多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随后获得青海省“最美教师”、果洛州“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说起这些荣誉,美多只是淡淡地说:“我和所有老师一样,在认真的教书育人。那些荣誉是给我的,也是给所有老师的。”

  上午9时许,第一节课下课铃声刚响起。“我先得去看看我班上的一个孩子。”美多顾不上采访,在满楼道学生之间“窜”向自己所在的班级。48岁的她扎着利索的马尾辫,一身简朴的藏服,由内而外散发着干练之气。

  美多惦记的这个孩子次仁(化名)是她教过上万名学生中最特殊的一位。因为先天发育有缺陷,学习和在校生活都需要特殊照顾。自次仁入学起,每次上下楼梯美多都要亲自跟在身后守护,数学课生怕次仁听不懂,课后又专门做辅导。

  美多清楚地记得次仁第一次数学考试考了18分,但在她的心里,这个分数比100分更珍贵。

  “这孩子放在我的班上,我才能放心。”几年来,美多在次仁身上花费的心血和精力,是其他孩子的数倍,换来的是次仁对她“老师妈妈”称呼。

  每年的教师节,美多都能收到许多原来学生发来的信息,其中有走出草原在高等学府就学的学生,也有已经在工作岗位上担任要职的公职人员。

  “教书育人不就是盼着他们有出息嘛!”美多享受着给祖国的“花朵”充当绿叶的过程,并乐此不疲。

  现在,美多每周要上15至20节课,课后还要耐心辅导学生,工作几乎占去了她所有时间的三分之二。正如同事们的评价:“她的全部精力好像只为学生绽放。”(完)

关键字:  绿叶  教学策略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