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泻与补如何理解_中医的补与泻是什么意义
一、中医里的“补”
“补”,繁体为“補”。形声字,从衣,甫声。
“衣”指衣服;“甫”可视为“辅”的省字,指辅助。“衣”“甫”为“補”,是说衣服破损后须要用其他辅助材料进行修补,使其完整,从而延长衣服的使用寿命。《说文·衣部》:“補,完衣也”。本义为補衣服使其完好简化字“补”从衣,从卜。“卜”是古时占卜用的兽骨,火烧后出现裂纹。将衣服的破损之处缝补后,都会留下一些纹路或痕迹,所以“衣”“卜”为“补”。《吕氏春秋·顺说》:“田赞衣补衣。”第一个“衣”
是动词,指穿着。田赞穿着打补丁的衣服。
补”由本义引申,指把破损的东西修整好,如补锅、修补等;又指把不足或者缺少的部分填充齐全,如补丁、补充、补课等。旧时官有缺位,朝廷要选员补充,所以“补”也指补充官场上的缺漏,即就职、任职之意。如“补外”指京官调外地就职;“补官”指补授官职。“补”还指抽象意义上的修补,如成语“补天济世”,意为修补天道,救济世人。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女娲补天”的传说:传说黄帝之子颛顼与炎帝之子共工为夺帝位发生争战。共工败后怒触不周山(今昆仑山,传说中的擎天石)。不周山轰然断裂,天塌西北,地陷东南,穹顶裂开一个口子。于是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后来用“补天”比喻挽回时运。将原本已经破损的衣服修补完整,使破衣服能再度使用,同时也挽回了穿衣人的颜面,所以“补”还有帮助、救助之意。
《荀子·王制》:“收孤寡,补贫穷。”收留孤寡无依的人,救助贫穷的人。衣服破损,须要修补;人有缺陷,也要善“补”,即“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只要善于向别人学习,自身就能得到不断地完善和提高。所以“补”又有补充、完善和提高之意。做错一些事情,造成了损失,就要尽力弥补,以使损失减小到最低的程度,这就是补过,所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然而不是所有的过失都能弥补,所以做事要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行,避免事后补过。
“补”对于人的身体而言,就是补充营养,使体魄健壮。如补充水分补充维生素、补充钙质等。所谓“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补”还是中医学里的专有名词。中医认为,虚症和实症可以互相转化,所以中医治病,般在开始时都要以甘味使病人健脾胃,以补充其身体的能量,然后再根据具体病情进行治疗。同时,传统医学保健观认为药食同源。因此,古人对食补的研究也甚为深奥完备,如春季补肝、夏季补心、秋季补肺、冬季补肾等。古人认为,不同的食物所补的方向与内容各有不同:有的食物可以补气,有的食物可以补血,另有一些食物则可以滋阴或壮阳。比如,人出现食欲不振、食后腹胀或腹溏、容易感冒、脉虚无力等气虚不足的症状时,须食用补气类食物,如红枣、鸡肉、猪肚、桂鱼等;当人呈现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昏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舌淡、脉细无力等血虚不足症状时,应食用补血类食物,如胡萝卜、荔枝、桂圆、花生等;当人呈现形体消瘦、口燥咽干、午后潮热、低热、盗汗、两目干涩、眩晕失眠、大便秘结、苔少舌红、脉细等阴虚不足的症状时,应食用补阴类食物,如燕窝、龟肉、猪蹄、银耳等。
现在很多人都有认识上的误区,觉得补充营养必须服用补药。其实食物中的营养更容易被人体吸收,所以食补才是根本。一般说来,人想吃什么往往就是身体缺什么,自然就该补什么。比如胖人爱吃肉,是因为肥胖的人需要的能量比一般人要多,而肉可提供丰富的能量。不过,我们也应注意不能补自己想补的,而是要补自己该补的,否则营养过剩,进补不当,反而适得其反。
二、中医里的“泻”
“泻”,繁体为“瀉”。形声字,从水,写声。
水具有流动性,“泻”从“水”,表示与水的特性相关;“写”为书写,古时书写自上而下,纵书成行。“泻”的字形为水自上而下地流、急速地流,意即倾泻。《玉篇·水部》:“泻,倾也。”“写”有倾诉、倾吐、抒发之意。“水”“写”为“泻”,即水流自然而然、不受控制地倾情而出。“写”
与“水”相合,又可意为自然地抒发、排遺,像水流一样随其所欲,意求舒畅。故而“泻”既有抒发之意,也有消散、排泄之意。
只有从高处急速流下的水,才能称之为“泻”,在比较平缓的坡度上流动的水,只能称之为“流”。南宋陆游《雨夜》:“急雨如河泻瓦沟,空堂卧对一灯幽。”下雨的时候,雨水落在瓦片上,汇聚成一条条小溪顺着屋檐流下来;若是雨势很大,檐前的水流就好像悬垂着一幅幅的瀑布,因此诗人形容其为“急雨如河”,仿佛千万条河流从瓦沟上面倾泻而下“泻”可以用来泛指液体或气体快速倾泻,如“泻泪”形容泪流如注,“泻溜”指泻下小股水流,“泻月”形容泉水如月光倾洒。“泻润”谓雨水倾泻滋润,旧时也用以盛赞帝王对臣下所施的恩泽。“泻水著地”意思是水倾泻在地上,随地势而流注,比喻只能任其自然。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譬如写水著地,正自纵横漫流,略无正方圆者。”其中“写”即“泻”。“悬河泻水”指河水直往下泻,形容说话滔滔不绝或文辞流畅奔放。唐代房玄龄《晋书·郭象传》:“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银河倒泻”意思是像银河里的水倒泻下来,形容雨下得极大,像泻下来的一样。唐代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泻”是一种强度非常大的动作,水一滴不剩地倾泻下来,用于人即可形容倾其所有,没有丝毫保留。“泻囊”即倾囊,指拿出所有的钱。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王六郎》:“竭力办装,奔涉千里,殊失所望;泻囊货骑,始得归。”竭尽全力置办行装,奔波千里之遥,然而事情终究不如意,财物也所剩不多,只好倾囊所有,买得一匹马,这才赶了回来.
“泻”还有腹泻之意思,俗称拉肚子。腹泻原因有很多种,如肝气乘脾泄泻、脾虚泄泻、肾虚泄泻、水饮留肠泄泻及瘀阻肠络泄泻等。一般的腹泻吃点药就会好了,但是如果不及时医治,形成久泻,则将导致脾胃益虚,日久损及肾,脾肾同病。若肾虚进一步发展,既不能温煦于脾,又不能固涩于下,致使泄泻无度,那病情就相当严重了。“七情泻”为病症名,指因情志刺激过度而致泄泻。《医学入门》:“七情泻,腹常虚痞,欲去不去,去不通泰。”《景岳全书·杂证谟》:“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
中医云:“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此处的“泻”指引导、疏泄,是用来治病的一种方法。补或泻,是中医学施治的原则。很多人以为,补或泻只是药物治疗的法则,其实针灸也是可以通过针刺的手法来达到补虚泻实目的的。《灵枢·九针十二原》:“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创造和总结出了不少的针刺补泻手法。“泻”有时是人体自身一种自我调节排毒的表现,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泻”都要用止泻药来治疗。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上火之后,自己随便吃点下火药,意图用泻火的方法来治疗。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火都能通过泻药治愈的。具有清热泻火功效的中药性寒味苦,用其治疗实热火证效果颇佳,若用其治疗因阴虚而致的虚火,则不但达不到治疗目的,反因为苦寒易化燥伤阴而使阴虚更盛,虚火更重。“泻”即是病,又是治病的方法。但无论是作为病症,还是作为治疗的方法,都必须谨慎对待,不可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