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家荡产为祖国买回航母!今天,所有国人都不能忘了他!
来源:指挥部、济南日报
4月23日的中国
必将引爆全球热点!
届时,在青岛附近海域
中国将举行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阅舰仪式
以庆祝中国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
4月19日,国产航母甲板多层
涂装在辽宁大连已经完成
如果有缘,我们将在这次海上阅舰式上
亲眼见证除了美军之外
世界上唯一一支双航母战斗群:
辽宁舰、17号国产航母
毋庸置疑
以辽宁舰交付海军为标志
中国海军正式从黄水跨入蓝水
并进军为世界第二大海军强国
所以,这次海军70周年庆
注定让全球各国为中国侧目
为中国海军侧目、为中国航母侧目!
当我们欢腾于中国海军强盛之时
不能忘记一个老兵
一个为中国海军事业倾家荡产
并不惜压上身价性命的老兵
他,就是辽宁号前身
“瓦良格号”航母的买主
——徐增平!
徐增平,部队篮球运动员出身,年近六旬的全国政协委员,高高大大、热情豪爽,言谈举止间明显打着山东人的印记。
提起购回航母的事情,徐增平却变得非常低调,只是惜字如金地说了句:“这是个百年不遇的机会,真的是千载难逢啊。”
短短的话语,让人体会出了当年他毅然挺身而出的那份侠肝义胆。
徐增平的几位朋友谈起了当年他购买“瓦良格”号的惊险、曲折、艰辛以及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上篇
提起航母“瓦良格”号,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要说起当年是谁把它从乌克兰买回来的,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说
来你也许不信,当年买回“瓦良格”的那位香港商人,其实是咱们土生土长的山东人,他―――出生在烟台,在潍坊长大,参军来到济南,上世纪八十年代从广州军区体工队转业后移居香港。
而这次购买航母,他还是从咱们济南踏上的征程―――他的名字叫徐增平。
曲折艰辛“航母梦”
说起“瓦良格”号航母,人们知道是香港创律集团1997年着手投标买回的。
其实早在1991年,乌克兰就曾想高价出售过“瓦良格”,而且还向中国抛出过“橄榄枝”。
原名曾叫“里加”号
1991 年底,曾经辉煌的苏联轰然倒塌,庞大的家业由参与独联体的15个加盟共和国来瓜分。
前苏联的第二艘航空母舰“里加”号(以苏联加盟共和国拉脱维亚的首都 “里加”命名,也就是后来的“瓦良格”号)在解体前只完成了70%的工程。
解体后该舰归乌克兰所有,而乌克兰无力完成它,俄罗斯又不需要它,也无力提供资金造完。
在费了一番争执和相互推诿后,乌克兰终于打出高价出售的招牌。
曾喊出20亿美元高价
一开始乌克兰叫价4亿美元,可不久又提价到20亿美元,并承诺造完它。
转眼6年过去了,“里加”号改名“瓦良格”号(苏联为纪念在日俄战争中沉没的“瓦良格”号巡洋舰),乌克兰既没有造完它,也无人再去关心它,“瓦良格”号就一直停放在尼古拉耶夫黑海造船厂的船台上,任凭风吹日晒,直至整个船体锈迹斑斑。
世人的目光再也难以聚焦在它的身上,它好像变成了一堆废铜烂铁。原先动辄数亿美元的要价,似乎再也难以提起。
首次谈判秘密进行
1997年10月下旬,身为香港创律集团董事会主席的徐增平看到一则路透社的消息:《乌克兰拟出售一艘未竣工的航母》,报道称“因为乌克兰同俄罗斯就履行苏联时期合同的谈判宣告失败,前苏联领导曾向这个项目投入了5亿美元的资金,但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这个项目就搁浅了。由于俄罗斯缺钱,乌克兰只好被迫寻找外国买主。”
“瓦良格”在尼古拉耶夫黑海造船厂沉睡多年。;
5、通行海峡时,全舰四周必须灯火通明;
6、舰上必须配置锚链及拖揽收放机械组及人力组以备必要;
7、舰上必须安置发电机启动机械照明;
8、舰上必须建立无线电通讯以保持安全联系;
9、在通行海峡前,土方派技术监督小组至舰上检查安全条件是否齐备……
“瓦良格”号原定10月25日起航通过土耳其海峡,不料风浪突起,拖带“瓦良格”号的拖船缆绳也因风浪太大而断裂。
“瓦良格”号通过土耳其海峡的第一关――― 博斯普鲁斯海峡,自24日起也阵雨不断,视野狭窄的坎德里弯角,弯度80度,暗流汹涌,不适应庞大且无动力的“瓦良格”号通行。
土耳其海洋署下令停航,等待天气好时再说。为了确保“瓦良格”号在“最低危险程度”下通过海峡,中方多次组织拖船在黑海口演习拖带“瓦良格”号的作业。
11月1日,土耳其天气晴朗,博斯普鲁斯海峡风平浪静。土耳其有关部门从凌晨起关闭了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的海峡,以便让“瓦良格”号航空母舰船体通过。
上午8时,晨雾散尽,这艘没有动力的庞然大物在11艘拖船拖行和12艘救难、消防船的前呼后拥、护航托带下进入曲折狭长的博斯普鲁斯海峡。
“瓦良格”号以4节航速缓缓前进,到下午2:30,终于安全驶过海峡最后一个危险的弯角,顺利通过了这一狭窄的水道,进入宽广的马尔马拉海。
船队继续在夜晚中航行,11月2日早晨进入狭长但曲折较少的达达尼尔海峡,当天下午进入爱琴海。
途中遭遇强风暴
11月3日,由6艘拖船拖曳的“瓦良格”号在爱琴海斯基罗斯岛附近的国际海域遭遇前所未有的风暴,它与拖船连接的拖缆扣相继被刮断。
这个庞然大物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海上失去了控制,横冲直撞。“瓦良格”号脱离拖船之后飘向埃维亚岛,距该岛岸边只有80公里。
不过希腊商业海运部表示,这艘航母并无沉没或搁浅的危险。救援人员竭尽全力拯救,花费了很长时间基本控制了航母。
一架希腊救援直升机在航母甲板上着陆,把船上的7名船员送到雅典以西的一个军用机场。经体检,医生证明他们情况良好。
11月7日,3艘拖船和1艘希腊船只用拖缆固定“瓦良格”号,最终将其控制住。
“瓦良格”号从风暴中脱险后,经地中海,穿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不允许其通过),出大西洋,经加那利群岛的拉斯帕尔马斯。
2001年12月11日绕过非洲好望角进入印度洋,经莫桑比克的马普托,2002年2月5日通过马六甲海峡。
2002年2月11日晚抵达新加坡外海,2月12日进入南中国海,2月 20日进入中国领海。
平安抵达大连
上午9时许,“瓦良格”抵达内港。中午12时,“瓦良格”号安全靠泊在大连港内港西区4号散货码头,结束了航程15200海里、耗时四个月(123天)的艰难远航。
2002年3月3日,历尽艰险的“瓦良格”号终于抵达大连。早晨5时许,它在六艘拖轮拖行及一艘引水船的带领下,离开了大连港外锚区,徐徐向内港进发,这六艘拖船前三后三排列,使得“瓦良格”保持平衡。
在此期间,海面上的交通受到管制,任何船只都不能进出。
回家路走了整整四年
向“红色资本家”徐增平致敬
记者在网上看到,有人称徐增平是“红色资本家”,还有人称他是“‘瓦良格’的再生父母”。更有成百上千的军迷在此表达对徐增平的敬意。那么现实中的徐增平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在创律公司的简介上,有这样一段他的简历:徐增平出生于1952年4月。1971年参军到济南空军,1973年到广州军区体工大队。现任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创律(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
出席全国两会的徐增平委员
徐增平的朋友告诉记者,徐增平1983年从广州军区退伍,从商经营电器、地毯及农副产品贸易。
1988年,他已经身家千万。这一年他携妻子――前中国女篮主力刘克先一起移居香港。
他们在香港创办了创律集团,主要经营房地产、建筑设计、酒店投资管理、石材工业、国际贸易、金融投资、文化演艺等。
相信许多人还记得:1997年6月1日,柯受良驾驶着那辆喷涂着“创律集团”字样的轿车从壶口瀑布上空飞越黄河,就是由徐增平的创律集团赞助的。
1998年11月11日,新华社香港分社曾以《徐增平表示购买前苏联航母服务国家》为题刊发消息,文中说:创律集团主席徐增平向记者表示,一旦国家需要,我和创律将毫不犹豫向国家献出这艘航空母舰,为国家服务。这才是我的最终目的。购买这艘航母的目的是‘以商业行为之名,行服务国家之实,希望对国家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有所贡献。’”
让记者感到机缘巧合的是,曾发出“不搞航空母舰我死不瞑目”、最早呼吁中国要建航母的中共中央常委、中央军委前副主席刘华清的女儿刘超英,1994年到2000年期间曾担任香港航天科技的副总裁。
香港航天科技曾与徐增平在地产业务上有过多次合作,1997年还扩大了和徐增平公司的合作规模。
记者去年在刘华清副主席去世后曾经采访过刘超英。29日记者电话联系上刘超英,刘超英介绍,她跟徐增平是在他购买“瓦良格”后认识的。
作为一个中国人、国企干部、军人的后代,刘超英对徐增平替国人把握历史机遇,不顾个人安危,不惜损失个人商业利益,倾其家产,大胆拼搏的义举十分佩服。
“如果我们人人都能学习徐增平这种国家利益至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中国的国防建设将会更加持久强大。”刘超英说。
在宏大的历史潮流中,每个人的作用似乎微不足道。但是就是由于这微不足道的作用,却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这些人正是凭着一腔热情和无畏的勇气,成为改变中国历史的英雄。从这一点上看,徐增平的义举,大大推动了中国航母的建设进程。
如今,“瓦良格”号已经成功下水试航并改名为“辽宁号”,并已改建为中国海军第一艘航母。
倾其家产为国家买下“辽宁”号航母的创律集团董事长徐增平和“瓦良格”的第一买家――已经不存在了的澳门创律公司的名字将留在中国航母的发展史上,因为他们曾为祖国国防事业立了大功。
风飘飘,旗召召
再下西洋裂澜涛
但闻笛角云间绕,辽宁号!
辽宁舰服役那天
网友想起了很多人
为中国海军事业宵衣旰食
不造航母死不瞑目的刘华清老将军
为捍卫国家尊严
以身殉国撞毁入侵美机的王伟烈士
为中国航母跨时代发展
不惜压上身价性命的徐增平先生
中国,是一个英雄豪杰辈出的伟大国度
每一位英雄的背后
都有一段为国征战的传奇
他们不应该被遗忘
今天
在中国海军建军70周年之际
在中国双航母即将亮相之际
在中国正式走向海军强国之际
让我们对他们隆重的说声谢谢!
感谢您,老兵徐增平!
上一篇: 股票交易系统
下一篇: 小石头的未来——石头科技G10试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