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菜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_不同炮制方法有哪些

2023-05-16 18:01:56 0

芥菜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_不同炮制方法有哪些

【常用别名】蜀芥、胡芥(《新华本草纲要》),芥菜子、青菜子(《汇编》),辣菜子、黄芥子(《中药志》)。

【来源】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Sinapis alba L.或芥Brassica juncea(L.) C zern.etCoss.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者习称“白芥子”, 后者习称“黄芥子”

【产地与产地加工】主产于安徽、河南、河北、山西等省。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采割全株,干燥,打下种子,除净杂质。

【历史沿革】唐代有蒸熟(《千金》)和微熬法(《外台》)。宋代有微炒(《圣惠方》)和炒熟,勿令焦的要求(《证类》)。明代沿用炒法,并增加炒黑法(《大法》)。清代有炒、研末法(《说约》)。现行有炒(《中国药典》1995年版),炒焦(《集成》),烤制法(《烤制法》)。

【炮制方法】净制除去杂质(《中国药典》1995年版)。

切制用时捣碎(《中国药典》1995年版)。

炮制

1.炒制

炒黄取白芥子,置热锅中,用文火炒至深黄色有香辣气时,取出,放凉(《中国药典》1995年版)。

炒焦在约150℃度热锅内炒至微焦(《集成》)。

2.烤制

先预热中药烤箱,使箱内温度达到130℃时,将铺薄层芥子的烤盘放人烤箱,烤制20分钟,取出(《烤制法》)。

【成品性状】白芥子:呈类圆球形。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具细微的网纹,一端有明显的点状种脐。种皮薄而脆,破开后,种仁黄白色,富油性。气微,味辛辣。黄芥子:颗粒较小。表面黄色或棕黄色,少数呈暗红棕色。研碎加水浸湿,产生辛烈的特异臭气。炒芥子:表面深黄色或深棕黄色,爆裂。微有焦香气。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肺经。

【功能与主治】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用于寒痰喘咳,胸胁胀痛,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

【用法与用量】3~9g,用时捣碎。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处方应付】处方写芥子、白芥子、黄芥子、炒芥子付炒芥子。写生芥子付生品。

【炮制作用】炒后可缓和辛辣之性,并易于煎出有效成分;同时使所含的白芥子酶受到破坏,有利于白芥子甙类成分保存,并能减少刺激性,增强温胃化痰作用。

【化学成分】芥子:主含芥子甙、芥子酶、芥子酸、脂肪油、蛋白质、粘液质。酶解后所得的芥子油含有异硫氰酸的甲酯、异丙酯、丁酯、仲丁酯及丁烯-3-酯、苯酯、苄酯、苯乙酯、3-甲硫基丙酯和烯丙酯;脂肪油是多种脂肪酸的甘油酯,其脂肪酸为芥酸、二十碳烯-11-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棕榈酸、花生酸、硬脂酸和山嵛酸。白芥子:主含白芥子甙,另含脂肪油及芥子酶、芥子碱。白芥子甙水解,生成异硫氰酸对羟基苄酯、重硫酸芥子碱及葡萄糖,重硫酸芥子碱在碱性溶液中进一步分解为芥子酸和胆碱,异硫氢酸对羟基苄脂在碱性溶液中极不稳定,分解为对羟基苄醇和硫代氰酸根。还含4-羟基苯甲酰胆碱,4.羟基苯甲胺等。

【现代研究】化学研究:白芥子中含有的白芥子甙在芥子酶的作用下水解为异硫氰酸对羟基苄酯(白芥子油)而发挥生物活性,但白芥子油有刺鼻的辛辣味及对皮肤、粘膜和胃肠道的刺激作用,因此,为防止白芥子甙酶解,药典规定用清炒炮制,以杀酶保甙,确保芥子甙内服后在胃肠道环境中缓慢地水解,定量地释放出芥子油而产生治疗效果。又有文献报道,采用清炒法、电热恒温烘烤法和远红外烘烤法炮制白芥子,通过测定其有效成分白芥子甙的含量,对三种炮制方法进行了比较,发现三种白芥子炮制品中的白芥子甙含量分别为清炒法0.45%,电热恒温烘法1.25%,远红外烘法2.27%。远红外干燥具有既可以使物质内部迅速干燥,又不致使物质表面焦糊,从而达到同步干燥的优点,同时时间短,含甙量高,值得推荐又有人研究了生、制品芥子及其水煎液中的芥子甙的煎出量,结果发现生芥子含甙2.5%,炒芥子含甙3.19%,生芥子水煎液中芥子甙的煎出量为0.79%。而炒芥子水煎液中芥子甙的煎出量为1.02%。但生、炒芥子若碾粉入煎剂,其煎出率分别为1.24%、1.08%。所以芥子应以炒制品碾粉入药。

【贮臧与保管】真明次十煤处,防潮,防斑.c

关键字:  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