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河粮液的历史基源与特点风味品鉴
将进酒,鼓琴瑟。
调凤凰,如胶漆。
斗酒饮醇,松竹犹存。
东风不驻,桃李无言。
青天有月圆又缺,愁见杨花乱如雪。
———《将进酒》。明·方孟式
物种基源
宋河粮液,产于河南省鹿邑。酒厂地处古宋河之滨的枣集镇。唐玄宗曾亲封枣集佳醇为祭酒”。该酒以优质高粱为原料,小麦、大麦、豌豆制成的中温大曲为糖化发酵剂,取甘甜透明的宋河清流为酿造用水,采用固态泥池发酵,老甑续楂混蒸传统工艺结合现代先进技术精酿而成,酒液无色透明,窖香浓郁,入口绵甜。1979年、1984年被评为河南省名酒。1984年又获轻工业部酒类质量大赛银杯奖。枣子集酒,酒香馥郁,素有“开坛十里香,过路醉煞人”之誉。
风味品鉴
宋河粮液,其酒具有无色透明,窖香浓郁,人口绵甜、甘爽,尾子干净的特色。饮之,使人如品果香、如含津绵,尾净口爽,浓中透甜。有提神助兴、舒筋活血、温胃祛寒之妙用,为宴请宾朋之佳酿,享有“中州茅台之美誉”。
名人与酒
孔子与枣子集酒
枣子集酿酒,久负盛名,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相传,孔子由曲阜至苦县问礼于聃,途经枣子集,忽闻酒香扑鼻,不禁酒兴顿生,因问子路曰:“一人圣地,即闻异香,岂有旨酒乎?汝往沽之!”于是,子路打来美酒,师生对饮,喝得酩酊大醉,以致次日赶路时仍然醉意蒙眬。为此,孔子告诫子路:“唯酒无量,不及乱之。”遂后世留下孔子酒醉枣子集的佳话。
传说故事
一、隋、唐、宋三朝与枣子集酒的传说
唐玄宗李隆基几次到鹿邑太清宫谒祭老子,每次来时都要用枣子集的酒设奠致祭,曾亲封枣子集佳酿为“祭酒”。因此,称之为“皇封祭酒”。宋真宗赵恒在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亲自来鹿邑太清宫朝拜老子时,也指名要用枣子集的酒来摆供。据传,隋末瓦岗寨结拜的“十八家弟兄”,在枣子集附近的贾家楼聚会时,喝了枣子集的佳酿后,一致称赞说:“东奔西走,也难喝到枣子集好酒。”此后,虽经历数代,相传而不衰,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枣子集一带还有18家酿酒作坊。
二、名人与宋河粮液
鹿邑这方水土受了龙气,枣集这汪水得了仙气,在唐朝,枣集已成为名扬海外的名酒生产基地。家家糟粕飘香,户户酒旗高挑,八方商贾云集,四海宾朋齐至。到新中国成立前,枣集一带虽饱经战乱之苦,仍有大小作坊近二十家,户户富甲一方。
1968年,鹿邑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宋河酒”这一传统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在原来私人作坊的基础上,着手组建了国营鹿邑酒厂。数十年来,在政府支持关怀下,该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似乎是一夜之间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厂,成为酿造行业的骨干,名酒企业的新星,河南人民心目中的品牌,鹿邑人民的骄傲。随之,各界名人纷至沓来,挥笔作画,泼洒墨宝,无论是“唐井亭”还是“翰墨廊”,无论是“青牛泉”还是“莲花涌”,处处是流光溢彩,无处不书香逸人。全国众多专家、学者、书法家、诗人等知名人士纷纷参观指导,吟诗作画。
著名作家李准用“香得庄重,甜得大方,绵得亲切,净得脱俗”十六个字准确、科学地概括了宋河粮液酒的四大特色;原国防部长张爱萍上将为宋河题联:“老子家乡酿美酒,宋河粮液誉神州”;著名书法家、原中国书协主席启功题:“宋河水酿千盅酒,鹿邑人增百镒金”;著名书法家李铎题:“宋河粮液酒香浓,绵甜甘洌味无穷”;著名书法家费新我题:“老聃犁下宋河冽,大匠瓮中粮液香”;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题诗曰:“老聃鹿邑家乡水,孔子师徒不敢强。天赐名泉封祭酒,至今醉柏未成行。”著名作家魏巍题:“李耳故地,中州佳酿。”另外,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萧克、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原中国书协主席舒同,及原中国书协主席沈鹏、中国书协副主席王学仲、刘艺、刘炳森、佟伟,以及海内外名人志士均来厂参观并题书留念,他们作为新时代宋河酒文化的奠基人,正在为宋河酒文化的发扬光大,为着宋河的宏伟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老子与宋河粮液的传说
传说,河南周口市鹿邑县南部有一座山,名为“隐阳山”,此山连绵千里,峰高万仞,鹿邑县城坐落于隐阳山阴,百姓深受其害,不仅交通闭塞,与世隔阻,而且终年不见天日,庄稼不生,牛羊不长,饥民盈道,民不聊生。
老子生在鹿邑县(古称苦县),自小即有除去此山的意愿。一日,与几位朋友推杯换盏,谈古论今,不觉夜半,由于贪杯,在返家途中竟昏昏然不知所以。只觉头重脚轻,倾身跌于一巨石间。朦胧中,老子忽听有人呼喊:“老君赶山罗!”老子睁眼一看,苦县乡亲扶老携幼,向北狂奔,眨眼之间人迹皆无。老子眼睛一亮:“是否上苍遣我搬山?”想到此,顿觉精神倍增,神力无限。他舞动长鞭奋力一挥,只听山崩地裂,火光万丈,隐阳山顷刻间断为三截,再挥两鞭,只听山呼海啸,一截飞向西北,一截直取东南,落于西北处成了太行山、王屋山,东南处成了南岳衡山。由于用力过猛,钢鞭断作两截,一截落入东海,成了定海神针,一截戳于脚下,目前尚在老君台前。据说是因为老子多喝了枣集酒才得道成仙,并著成《道德经》五千言。
老子将隐阳山去除之后即离开了苦县,一边游历名山大川,一边传播道教文化,一晃就是数年。一日,一觉醒来,总觉心神不宁,坐立不安,突发思乡之情,于是便驾青牛,驱白鹭,踏着紫气,一路由西岳华山归来,哪知刚进苦县边界,便被眼前景象惊呆。原来,苦县近年久旱不雨,土地干裂,庄稼枯死,尤其枣集镇(隶属苦县)一带,本来就是十年九荒,何况遇此大灾?百姓深信老君神灵,正磕头跪拜,乞求老君保佑,上苍开眼,遍洒雨露,普降甘霖。
见此情景,老子心急如焚,急命青牛下凡界帮忙。青牛十分理解主人心意,用牛角在黄河、淮河之间犁出一道沟来。然而,当时黄河已经断流,唯独老子当年出生时踏禹步步出的沐浴成仙的“九龙井”尚有一缕甘泉,老子便用酒壶盛水倒入沟中。顷刻间,一条清澈如泉涌、醇美似甘霖的河流呈现在枣集镇百姓面前。枣集人饮用此水,青春焕发,容颜不老;用此水浇地,五谷丰登,百业兴旺;用此水酿酒,醇似甘露,味比琼浆!原来老君在盛水时,匆忙之中忘记了酒壶中还存有一些酒没有喝完,一股脑倒入河中,因此河水自然醇香无比,此河由此被称为“送河”,意为老子所赠也。老君台上大殿中有副对联为:“一片绿波飞白鹭,半空紫气下青牛”,记载的就是这个故事,“下青牛”之说,就是由此事而来。后来谚语云:“天赐名手,地赐名泉,枣集美酒,名不虚传。”后来,“枣集酒”被鹿邑人改称为“宋河酒”。
由唐至宋,“送河”历经数次人工开挖,已成为由京都开封通向淮河的重要黄金水道。平日里千帆竞技,商贾如流,“宋河酒”也由此河装船入京,每日数船依然供不应求。
北宋画家张择端也将运酒情形绘入“清明上河图”,有心人可以细观此图,那一船船、一担担的“送河酒”还没进入汴京,便被人抢购一空。由于“送”与“宋”谐音,宋太祖赵匡胤下令将“送河”改为“宋河”,流传至今。也就是说,没有老子,就没有宋河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