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诧异环卫工爱读爱写 谁都有“寻找自我”的能力
在湖南长沙的街头,如果有人路遇年过五旬的黄新生,一秒就可以推断出她的一种社会角色——大多数时候,她都穿着环卫工显眼的橙色工作服。如果再多打量她一会儿,人们也许还会进一步猜测她可能具备的其他身份:母亲,妻子,进城务工人员……
然而,如果不是对黄新生有所了解,估计极少有人能想到,她还是一个阅读者和写作者。
2014年,刚经历丧夫之痛不久的黄新生带着两个孩子到长沙生活。初到陌生城市无亲无友,环卫工工作辛苦,再加之房租、生活费和孩子的学费带来经济压力,那段时间是黄新生最难的日子。而她找到的解压方式就是去图书馆看书、借书。这一借,就是8年多。这期间,随着积淀和感悟增多,黄新生还开始创作诗歌和小说。如今,她在湖南的环卫工圈子里,已经是个“名人”。
农民工热爱阅读和写作,算不上特别新的新闻了。2020年,湖北籍农民工吴桂春在东莞市图书馆留言本上的一句话,让人们知道了他在当地打工17年、其中12年时间都常去图书馆借书阅读的故事。2021年,一名30岁出头的农民工在网络上晒出了自己研读海德格尔哲学著作的相关资料和笔记,同样引起了舆论关注。
从黄新生、吴桂春等人的讲述中不难看出,他们之所以爱读书,有一些很共性的原因。其一,阅读可以让他们在辛苦甚至有些艰辛的生活之外寻找到一片舒适的栖息之地;其二,书籍可以弥补他们在受教育方面的不足,无论是学到实在的技能还是明白抽象的道理,黄新生们都能从书本中不断获得自我提升;其三,书中有万物,不管阅读者是身处简陋的出租屋,或是住在建筑工地的集体宿舍,他们都能因为读书了解外面的世界,获得超越自身经历、经验局限的体验。
近年来,不时有普通劳动者因极具反差感的爱好而走红。2021年,江西南昌一高校的门卫忘情演奏小提琴的视频在网络流传;去年底,长沙一名公园保安因自学绘画、10年创作300余幅作品被网友认为“屈才了”。
与黄新生读书一样,拉琴的门卫和绘画的保安应该从未想过要靠自己的兴趣致富、出名,甚至他们可能都不会觉得自己拥有了什么“高雅”的爱好。文字、琴声、画笔,于他们而言,是锚定人生的坐标,是得以发现自己、意识到自我的向导。
人活于世,会扮演诸多社会角色、家庭角色。用世俗的标准看,不同角色间总会有重要性、光鲜度等区别。然而,卸下角色的外套,无论对谁而言,若是找不到“自己”,找不到只是作为“人”在世间的喜好和从中感受到的最纯粹的价值与愉悦,都会是人生极大的遗憾。
换句话说,农民工也好,科研工作者也好,高校教授也罢,当他们翻开同一本书、听着同一首曲子、调起同一种颜料,他们的生命就拥有了同等精彩。
想到这一点,下一次再有类似“环卫工读书”的新闻出现时,我们或许可以用平静的欣喜代替惊讶:看,又是一个找到自己的人。(工人日报)
下一篇: 看电视变得太复杂,厂商不该当“甩手掌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