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坠系数超过1是什么意思(冲坠系数什么时候安全)
▍来源:8264、互联网
冲坠是攀岩、攀冰中的一个技术动作,是一个专用术语,英文就是fall。
现场看过攀岩或者攀冰的人都知道,攀爬者身上都有绳子,绳子穿在岩壁和冰壁打好的保护点上,通常每上升几米都会打一个保护点。而绳索和保护点就是攀爬者的生命线。
如果攀爬过程中突然失手,掉了下来,这就是冲坠。安全的保护点和绳索会把坠落的攀爬者拉住,不至于直接摔倒地面,而是拉在空中,然后在地面保护者的牵引下缓慢下降到地面。
如果冲坠重力过大,超过了第一个保护点的承受上限,则会把第一个保护点拉脱,那么第二个保护点开始生效。多个保护点就是对攀爬者的多重生命保障。
如果保护点都被拉脱了,攀爬者直接摔下来,这就是冲坠事故
领攀者
假如你一直攀爬,一定会有下跌的时候;实际上,假如你都没有下跌,表示你可能没有尝试你的极限。基本上下跌有两种型式:
你知道要发生的,即使是很短的时间
你不知道会发生的,像是把手点断掉或是没什么明显的原因突然掉落
第一种让你有一点时间来准备坠落,甚至有时可以推离攀石墙,通知你的保护者收紧绳。这样你可以调整自己的方位让手空出,用脚推向攀石墙接受绳子拉紧时的冲力。
突然来的下跌比较危险,因为当你意识到时身体已经坠落了(就是惊讶的部份),跟本来不及反应。下跌时会摆荡而撞到不会动的东西,或者突然的冲力可能猛烈的把你拉向攀石墙。以下是领攀者下跌时注意的事项:
时时刻刻让主绳在最佳状态并且相信你的防护者
保持下跌姿势下坠,以防头向下坠
注意主绳延伸度,避免长距离下跌
避免突出的石角
在横攀时应留意钟摆效应﹝Pendulum﹞
下跌时用手脚保护身体,避免身体撞及墙身,在必要时用手握住绳,保持身体平衡
下跌时用脚略为发力使身体离开墙身,在再度碰及墙身时保护身体,以免身体撞向墙上
小心你的手脚不要受伤
有预期的下跌会让你知道最好怎么做
防护者
先要注意自己的安全,才能发挥防护目的
注视攀爬者的一举一动
防护手法必须正确,攀爬者下跌时立即制止
制动手绝对不可离开攀石绳;避免烧手
将制动手放于大腿后侧;甚至加导向手紧捉制动绳
攀爬者体重大过防护者,防护者用脚撑墙避免撞伤
冲击力
当攀爬者跌下时,能量会被确保系统和特别被绳索吸收。如果绳索能有效地吸收能量,攀爬者所承受的冲击力会大大减少。攀爬者在跌下至停止时,所产生持续不变的力,称为‘冲击力’。它的数值取决于‘坠落率/下跌率’,攀爬者的重量和下跌时绳索吸收能量的能力。
坠落率
坠落率决定下跌的严重性:坠落率是将放出绳索的长度除以下跌距离计算出来的比率,数值在0至2之间。坠落率愈大,下跌的严重性愈大。所以下跌的严重性不在于下跌的距离,因为放出的绳索较长时,它就可延展较多一些去承受下跌的冲击力。
规格的要求
使用单绳时,规格要求一个80千克的物件在第一次坠落率等于2的下跌时,所产生的冲击力不可大于1200千克重,而相对一个55千克的物件,产生的冲击力就不可大于800千克重。
冲击力
它是一个因下跌而产生及传送到攀爬者的力,同时它会沿着绳索传送到固定点,快扣和保护者身上。绳索的保护能力就是去吸收下跌的能量去减低冲击力,所以选择合适的绳索是非常重要的。一条绳索的质量全取决于它在下跌时所产生的冲击力及在多次下跌后是否能继续保持它的这个特点。
最大冲击力
基于国际攀山联盟﹝UIAA﹞规格所定,在坠落率等于2的第一次下跌时所产生的冲击力就是最大冲击力,它也是标明一条绳索的基本特性。
冲击力的改变过程
在连续的下跌时,绳索的动力性能会不断减少,而产生的冲击力会同时增加。如一条新的绳索在第一次下跌时所产生的冲击力很接近上限时,它的寿命也不会太长。
防护者的责任及态度
虽然有一个十分安全的制动器,但安全程度也只有百份之五十,另外百份之五十是在防护者身上。因为没有防护者把绳索制动,攀爬者仍会下坠到底;另一种情形是防护者不能及时将攀石绳制动,到要制动时,因绳索被随落者的下随力带动加速,防护者如用手捉绳索的话。他的手会被磨擦而烧伤,因烧伤而产生痛楚,因痛楚当然会放手,因这一连串的关系,随落者的生命已凉了九成,所以防护者在作防护时,一定要打醒十二分精神,随时留意攀爬者的动向,如攀爬者遇到困难时,更加要加倍留意,攀爬者的生命是控制在防护者手中。所以作为一个防护者,在任何时间都不能松懈。
以下是防护者应有的责任及态度:
攀爬
确保攀爬者及自己身体状况能够应付是次活动
确保攀石线道范围没有杂物防碍作防护
检查所有攀石器材
正确及熟练使用防护器材
确保攀爬者之安全带已‘反穿’及正确打‘反穿8字结’
确保自己的安全带已‘反穿’及连接防护器之有锁钢扣已‘上锁’
确保主绳于导向边;制动绳于制动边
确保主绳与制动绳没有交缠
攀爬中
留要攀爬者的动向
相方要保持沟通
不可与其他人闲谈甚至倾手提电话
防护者应常注意攀石绳是否太松,如太松会失去防护作用
制动手要紧持攀石绳直至攀爬者下降到地安全为止
防护位置要适当,不可离开墙身太远
文章转载发布用于安全知识传播普及和正能量宣传,仅供学习参考,不用于商业用途,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