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航空航天大学和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郑州航空航天大学录取分数线2022)
【1】全省之力在发展港区
感谢关注郑州楼事八卦,开始今天的话题。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在汽车和航空上起飞的国家。
航空运输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第五冲击波,影响着企业和企业家的区位选择、产业空间的布局、区域和城市的兴衰,随着经济发展和航空业的进步,世界各地的大型机场都先后推出临空经济区。
虽然目前国内是高铁当道,但国家仍然意识到航空的重要性。
在筹划航空发展中,中央高瞻远瞩选择了航空条件最好,基础最好的郑州,成立国家唯一国家级航空港区——郑州航空港区。
航空港区规划面积415平方公里,与今天郑州建成区面积接近,规划人口近300万,接近目前郑州中心城区户籍人口。
中央如此厚待,省里自然全力回应。
自从2013年,航空港区上升为国家级战略,便成为了省府的心头肉,各类政策对航空港区异常偏爱。
产业上:经过几年的大力发展,目前港区初步形成了食品、印刷、制药、物流四大产业集群,智能终端产业园入驻12家,手机制造商,还有UPS、联邦快递、惠普、德铁辛克、德迅,台企统一、台企富士康、花花牛乳业、好想你等多家知名企业。
重大项目落地上:几年功夫,航空港南部片区建成了双鹤湖中央公园、苑陵故城遗址公园、园博园……等等大型公共配套。同时,还有在建的高铁南站,在建设的会展中心,在规划的领事馆,甚至河南人才市场也搬迁至北部生活区。
最新支持力度上:在2019年的招商大会上,郑州航空港区宣布确保2019年的航空港区新签项目不低于40个,总投资金额不低于780亿元。从数字上可以看出,未来几年,航空港区仍是省里的心头肉。
对于航空港区建设,现在做的基本就是“举全省之力”!
【2】硬生软or软带硬?
现在的“举全省之力发展航空港区”的战略当然没错,但是还是让我想起了一个案例:陕西的一个区域——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这个区简称杨凌区,隶属陕西省,位于陕西西部,总面积135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一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熟悉杨凌区的人都知道,这本来什么也没有,这里只有一个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因为这个大学的存在,便围绕着它形成了一个城区,于是有了一个小城镇。
这是一个典型的教育驱动型城区。
一个城市到底是软实力带动硬实力效果好,还是硬实力能够产生软实力呢?其实,这是一个毫无争议的答案。软实力的强劲带动城市发展起来的效果是水到渠成,过程是顺风顺水,因为人和文化的力量是无穷大的,软实力天生具备诞生硬实力的土壤,但硬实力却没有逆向能力,相反,没有软实力的硬实力更容易出问题。
所以,教育、人才、科技匮乏之下的经济发展后期会遇到巨大的阻力。有一个很显著的现象已经摆在了郑州面前:在国家十大中心城市中,北京、天津、西安、武汉、上海、重庆、成都、广州、杭州中,郑州的教育、人才、科技是断崖式落后于其他9大城市,断崖式,郑州的软实力远远落后于其他9大中心城市。
教育的断崖式落后是郑州经济发展的巨大隐患。
【4】筹建航空大学和航空公司
所以,将全省之力从经济建设部分转移到软实力的打造上是郑州的当务之急。
郑州的交通地位国内三甲,却没有一流的“交通大学”;举全省之力发展航空港区,却没有一流的“航空大学”;作为农业大省却没有一流的“农业大学”;国家十大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核心,21世纪的100所大学只有1所。
一口吃不了胖子,教育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但借助全省之力发展航空港区的东风,我们更有必要“举全省之力筹建郑州航空航天大学”,更有必要“举全省之力筹建郑州航空”。
相比城市建设,人才和教育的投入是不能“立刻见效”、不能“立刻出成绩”的事情,但一旦见效一旦出成绩,它的影响则不是建一二个高端豪宅一二个展览中心所能比拟的。
分出一点全省之力筹建航空公司和航空大学。
【5】巨大效应
筹建航空航天大学的巨大作用:
1、反向助力航空港区建设。
郑州航空航天大学一旦形成规模,走出人才,毫无疑问,可以加速航空港区的软硬力发展,推动通用航行器研发设计维修、空中交通管理、智慧机场、适航认证……等一切航空领域行业的发展,弥补航空人才的紧缺。
2、为河南学子提供新的升学通道。
这个不再多说,这是河南考生一直以来的悲伤故事,这种事情的解决靠不了天靠不了地,也等不来救世主,只能靠河南自己,从现在开始,从脚下开始。
3、有助于加快郑州(河南)筹建一流的航空公司。
当然,这个也可以如标题一样直接成立,但紧迫性显然不如大学。2010年至2017年郑州机场旅客吞吐量年均增长率为15.8%,货邮吞吐量年均增长率则为28.73%,排名全国第一。2018年,郑州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2733万人次,增速在全国前22个大型机场中,排名第一。这样的发展速度也急需一个郑州航空。
航空大学和航空公司应该是国家级航空港区的标配。
【6】格局,格局,还是格局。
为什么要举全省之力,而且必须优先举全省之力?所谓优先,我认为相比这2件事,东区、机场、高铁站都应该放缓,往后摆。这其实是格局的问题,让我想起一件事:
2000年6月,郑州进入新世纪,省里提出要加快开发郑东新区。同年,郑州市政府向港澳地区招商,计划打造一个十几平方公里的“港澳新城”,这个方案很快被省里否决,省里明确要求郑东新区规划要高起点、大手笔!于是,有了今天郑东新区的大框架。2002年3月,郑州人大立法,要求“郑东新区的建设要一张蓝图绘到底”,在建设过程中,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更改规划。于是,郑东新区今日焕发别样风采。
郑州就是当初有了这样的格局和魄力,才有了今天的郑东新区,而郑州航空和郑州航空航天大学也需要这样的格局和魄力。
结语:
河南有很多致命遗憾,其中有2:
第一、有全国唯一、定位与郑州市平级双城发展的国家级航空港区,但却没有一家入流、拿得出手的航空公司。作为一个河南人,坐过南航、东方、厦航、山航、国航、海航、深航……却没坐过自己的航空。
第二、人口占全国8%,211数量占全国1%。
也许我们在想:坐不坐得上自己的航空公司无所谓,有飞机坐就是了;学校少拼命学习考出去就是了。所谓的航空公司,所谓的教育振兴,和我屁民无关,或许有一天国家会“帮助我们”,或许有一天“救世主”突然降临……
只是,我们忘了,这世界根本没有救世主!